•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书评|读《读书是最美好的事》:生活因读写而美好
李新/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3-12 10:12 字号
阅读提示
本书是一本读书随笔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始终是人的一种精神享受。 本书结合作者的阅读与写作经历,围绕“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抒发读写感悟,阐释阅读思考,并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名家的阅读与创作故事,分享了他们的阅读理念与方法,对读者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作为教师、学者、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潘裕民先生的作品偏重于学术著作、散文和教育随笔。就我所知,潘先生著作不断,并频频获奖,先后出版过《唐宋词的魅力》《梦回“诗唐”》《宋诗经典解读》《唐宋文学六十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40位老师的故事》等著作。说著作等身或许有些恭维,但在这年头,能孜孜矻矻从事学术研究,潜心著述,着实令人敬佩。
毫无疑问,这本《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既是潘先生的读书随笔集,也是他人文阅读研究的力作,每次翻阅无不给人以新的思考与启迪。
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朋友交谈。”记得10多年前,我读过潘先生一篇题为《读书是教师生存与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的文章,刊载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后来,我认识了潘先生,那么真诚、博学而又睿智,非只教学卓有成就,更精擅古典诗词的研究。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善于读书的人文学者,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读潘先生的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旁征博引,既有名人名言,又有名人掌故,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逐篇阅读,你会发现,这本读书随笔集可谓“形散而神不散”。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读书的境界;第二辑,读书的门道;第三辑,人文阅读;第四辑,读写感言,后面附录的是序跋与书评,是专家和读者为他之前出版的几本学术著作所写的序跋和书评。四辑内容大致符合“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我的读写体会”的逻辑顺序,读来生动有趣,引人思考。
有趣的是,其中的文章大多已见诸报刊,因此,我以前也零星地读过,印象最深的是潘先生认为读书有益于健康长寿。我读过不少养生类的文章,也看到一些耄耋老人所介绍的长寿之法,无非是食物要清淡、心态要平和、知足常乐等,读书能够有益于健康长寿还是第一次从潘先生这里知道。一看文章,确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书要读进去,就必须心先静。当你静下心来读书,能使人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延缓衰老,最终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所以,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开设了图书馆,称之为‘书籍疗法’,其道理就在于读书能转移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如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读书有益健康长寿》)他在文中举了不少中外古今名人的事例,来证明勤于读书能有效促进“大脑运动”。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每一个读书人都能说出一点道理;怎么样读书?凡读书的人也能说出一、二、三来;读怎样的书?每一个人受自己的专业所局限,或者所面对的对象不一样,推荐的书籍种类和范围也会不一样。潘裕民先生做过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所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却丝毫没有一点教导人的口气,而是以一个读书人的姿态,真诚地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体会和大家交流分享。
你看他讲的读书之法,因人而异、学会与文本对话、要读精品之作、经典“不厌百回读”、读书之要在于独立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学以致用、读书和写作必须“站在巨人的肩上”等,都不是将一厢情愿强加于人,而是自己读书的得失寸心和读者真诚地交流;至于读什么书,他也从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出发,定位为“人文阅读”,有许多理工科的老师,你就不能强求大家都来读这些书。
潘先生除了担任行政职务以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调来上海之前,他是安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古代文学,尤其是唐宋文学,所以,“人文阅读”中收进来的比较多的是他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章。比如,对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小说等,他都有独到研究,对语文老师强化本体知识会有一定帮助。潘先生还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写作成为他业余的一大爱好,而他的写作往往是和读书紧密结合的。所以,他还有不少读写感言要同大家交流,比如,他写作《梦回“诗唐”》《唐宋文学六十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等几本著作的体会,他为其他书籍所作的序和书评等。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读书写作是潘先生“唯愿”的生活方式,因而对于他来说,读书是最美好的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哪“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此外,这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教师。潘先生说:“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追求‘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楷模,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四大教育主张,至今仍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确实,教师应该多读书,不仅要读教科书、专业书,也要读点理论书。都说教师忙,忙是现实,但不是借口,不是理由。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新常态下,我们更应该像潘先生那样坚持读书、写作和思考,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