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无尽意——赵朴初先生的诗与书(五)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13 21:10
字号

【编者按】
赵朴初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位卓越的佛教人士、社会活动家与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2020年5月21日是赵朴初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赵朴初先生,上海博物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5月21日至7月19日)。这也是国内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赵朴初先生书法艺术展。承蒙展览各位负责人的同意,第一时间授权在线展示。此次展览的名称乃是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无尽意”不仅来自赵朴初先生的心智与宏愿,也是此次展览的初衷与写照。本次展览精选赵朴初先生各个时期珍贵书法93件(组),所书内容涵盖诗词曲俳等,彰显他爱党爱国、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怀。同时,出版了精美的展览图录,并对赵朴初的人生经历、诗书艺术进行了解读与阐释。本文即图录中的研究文章,因篇幅较长,将分为数期选登与大家分享。
赵朴初先生(1907—2000)
上海博物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无尽意
——赵朴初先生的诗与书(五)
赵朴初(1907—2000)先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又是一位以慈悲为怀的慈善家,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他在诗词曲俳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书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负盛名。上海是赵朴初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为上海的解放、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墨迹遍及国内名山大川、名寺古刹,甚至医院学校、书馆公园、花乡水库。以书法为交流途径,是他宗教工作重要的方便法门。因他以诗书作筏,弘法度生,德雨化人,所以廖承志、陈毅和启功先生皆尊称他为“赵菩萨”。本次“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名字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展览精选了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珍贵手迹以及文献遗物,涵盖了他工作、思想、艺术各方面,来展现他的伟大成就与心灵境界。
四、高山景行
1、懿德冰操:
赵朴初先生性格平易近人,豁达大度,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广泛赞誉。
长期从事佛教、慈善与和平事业的赵朴初,自年轻时就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自1919年离家前往上海,由母亲的亲戚、挚友关静之照管,与关静之、关絅之姐弟一起生活,开始接受慈善观念和进步思想。关絅之(1879-1942),1903年起任上海公共租界公廨,后任正审官,四十二岁皈依佛教,专修净土宗。1922年成立上海佛教净业社,任副社长。后为上海居士林副林长、上海佛教慈幼院院长等佛教、慈善团体的领导。赵朴初就给关絅之做秘书。
1935年,圆瑛法师在上海办圆明讲堂,赵朴初皈依门下任其秘书,并兼任中国佛教会秘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圆瑛法师在觉园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国僧众爱国护教,成立了“上海佛教界护国和平会”。紧接着又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在淞沪战场上深入前线,救死扶伤,拯救难民。8月14日,上海大世界惨案发生当天,同属“慈联会”在仁济善堂办公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工作人员都吓得往外逃散,而时年三十岁的赵朴初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吴大琨各执一面红十字小旗极力救难。正是因为赵朴初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很多人将年纪不大的他尊称为“赵朴老”。
建国初期,赵朴初在上海任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开展赈济水灾活动,经手的钱财无数。1951年的“三反”运动中,赵朴初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但结果证明他两袖清风,无一笔糊涂帐。当工作组成员张执一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总理高兴地说:“在旧社会从事救济工作的,如赵朴初一样一尘不染,真是难得,值得信任,可以重用。”
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哪怕是受到冲击,被拉去“抟煤球”,仍在劳动之余读书、写字、吟诗。赵朴初时常抄录古今贤达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也抄写转赠他人,以勉励同好。他的《嘉言录》手抄了数百条古今贤达、高僧大德、中外名人格言警句,内容广泛,涉及坚持真理、立志高远、爱国利民、修身养性、勤奋坚强、简朴廉洁等多方面的道德素养。1970年,他手录柳宗元《诫惧箴》《忧箴》《敌戒》,既是对时代忧患的告诫,也是作为砥砺自己心性的方式。他很喜欢文天祥《正气歌》,因为此文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正气凛然,这与他的高洁品行是相合的。还有陶行知的《每日四问》和爱因斯坦的《每天的提醒》,赵朴初曾反复抄写。他常写“老实”来勉励他人真诚生活,写“读书”来鼓励文化教育风气。而这些词语反映的也正是他自己的品格。
图69 行书 诫惧箴等卷 1970年(请横屏欣赏)
图70 行书 文天祥正气歌卷 1987年(请横屏欣赏)
图71 楷书 爱因斯坦等格言二则 1987年(请横屏欣赏)
图72 草书 老实轴 1987年
图73 行书 读书页
无论是国家大事所需,或是普通百姓所求,“赵菩萨”翰墨随缘,有求必应。在赵朴初看来,佛教教义的精髓即是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和缘起的智慧。佛门崇善,然而并非无视爱憎是非。面对大是大非的政治风云,或是参与学术领域的论辩争议,他都坚持“莲心无滞碍,遇事总分明”的清骨。如康生等政治权术家多次索乞墨宝,“赵菩萨”都是周旋应付,从不给只字片纸。后来有人问起,他却借用典故说:“不闻远公和尚曰‘沙门不拜王者’乎?”
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持“伪托”说的郭沫若等人身居要职,和持“非伪”说的沈尹默、高二适等人各为论辩一方。因康生插手,使学术问题政治化、复杂化。不少学者和书法家,都噤若寒蝉。当时,沈尹默写诗寄赵朴初,其一小序说:“顷得京中友人书,说及马路新闻,《兰亭》自论战起后,发生许多不正当的地域人事意见、分歧、揣测,仍用前韵,赋此以辟之。”赵朴初遂次韵七律酬答:“好凭一勺味汪洋,剖析精微论二王。运腕不违辩证法,凝神自是养生方。功深化境人书老,花盛东风日月长。一卷感公相授意,岂徒墨海作津梁。” 正笔无畏地公开赞扬沈先生人书俱老,坚持真理。
1969年,赵朴初以行草书写自作诗《风云》,亲自送到中南海警卫室转呈毛主席“赐览”。诗中有“渐觉片言能耳顺,偶然得句尚心雄”二句,知者为之心忧,谓其“胆大包天”,他却十分泰然。他不惧妖风,为陈毅、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写挽诗。1977年秋更是在赖少其先生《万松图》上为邓小平同志复出登高一呼。
1980年,赵朴初看到官僚主义又有抬头,很多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像踢皮球一样互相推诿问题与责任,便写了《画圈儿》来讽刺这种现象,并请华君武配漫画。1989年,赵朴初学习华君武漫画风格,创作了《画圈儿》诗画图。这也是他罕见的绘画作品。
这些事情都表明了他的秉直无私、忧国忧民,既是具有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无双国士,又是具有新时代战斗精神的诗书大家。启功先生评价赵朴初道:“朴翁一生,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心期和工作,无一处不是在‘博施济众’的目的之下的,在先师孔子论‘仁’的垂教中曾说: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不止是一位仁人,而且够上圣人,并恐怕尧舜未必全能做到!”
图74 行书 行书画圈儿诗并华君武配图轴 1980年
图75 漫画 画圈儿并题页 1989年
图76 行书 八言联 1986年
2、圆月中天:
赵朴初先生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是入世的思想,很多儒家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赵朴初不仅重视自身的人格完美,还关心人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能够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来调适自我。因此,他不仅是佛协的领导,而且备受整个宗教界的景仰。正是有这样的综合修为,赵朴初能够圆融一切,看淡生死,以众生为怀。他提出“人间佛教”的观点,并将佛教作为推动和平事业的纽带。他参与创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入世的政党,佛教却是出世的宗教,二者不仅不相矛盾,反而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赵朴初生平书写了很多儒家、道家经典格言语录,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语出《论语·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样的座右铭,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赵朴初还抄写《庄子》的内容,如《养生主》。《养生主》为《庄子》内篇第三,谈养生之道,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其借“庖丁解牛”之典,以为养生在于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缘督以为经,则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赵朴初一生重视养生之道,兼通儒、释、道三家。更将此与为人处世、书画诗词相结合。道家养生哲学主要为养性、养气、主静、制欲,自然无为。到了晚年,病痛一直伴随着这位慈祥的老人。因此,他不得不长期住院疗养,生活也多有不便。但是他从未表现出厌倦、痛苦,而是乐观处之。他在医院里仍然坚持读书、吟诗、写字,以书画养性静气、涤除烦闷,从而乐天忘年。
图77 行书 论语句卷
图78 行书 庄子《养生主》卷 1989年(请横屏欣赏)
图79 行书 “老人何所好”诗二首卷 1999年(请横屏欣赏)
图80 行书 寄友词一首 1999年(请横屏欣赏)
赵朴初的人生理念无论于“独善其身”,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和平的心境、宽广的胸怀、慈悲的心肠,等等。他说:“我国各个宗教都认为外界的和平是以内心的和平为基础的。没有内心的和平,外界的和平是不巩固的。” 这是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体现。由于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状态,因此众生都是平等的,就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互相包容、理解。他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心灵、开发智慧,最终解脱烦恼,觉悟圆满。从而每个人、每个人类环境都得以净化,进而国土庄严、众生安乐、世界和平。
赵朴初先生的圆融境界,还体现在他的利乐有情的报恩思想上。他说:“报恩缘于善,志当存高远,恩报总平常。”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文化,都是善;有碍于道德、气节、品格,都是恶。在北京书学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他都谈到报恩:“我们共沐数千年诗书画界前贤的文化法乳,方有今朝。最好的还报就是昭著前贤功德,墨香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学书作诗有成,要报师长恩、国家恩;挥毫能结善缘,要报朋友恩、人民恩;得文化熏陶、水土养育,要报故贤恩、天地恩。大家报恩扬善,中华百业振兴,更况书学呢!” 1998年夏,中国发生特大洪灾。赵朴初首倡中国佛教协会举办大型“赈灾书画义卖周活动”,从8月8日开始,每天来人络绎不绝。他带头献出精品,首日义卖18万元。启功、沈鹏等耆宿以及全国书画界均强烈支持。他还出面与无锡祥符寺住持无相法师商议,又募善款40万元,共计募捐100万元救灾。
赵朴初以“滴水精神”教诲年青人:“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为之,滴水可以奔入江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直至九十高寿,他尚在医院病房自制书法书签,用小楷精心书写“生有始终,缘分无尽”、“门前流水尚能西”“慧烛长明,报恩不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赠送来访者。
图81 行书 “为文皆债”诗轴 1996年
朴老生前早已参透世间万物,无不经历生、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七十岁不到就立下遗嘱,又于1990年6月19日再次书写。1996年1月,赵朴初年登九十,却大病几殆,意识清醒后便口占一首五言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仍是思考着报恩。病情稍缓,他让家人将多年前写好的遗嘱找来,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在病房里补写。两份补写的遗嘱,其中一份未钤印,应是先书的;后一份对前书少数措辞略加修改,并有钤印,说明是他自己满意的完成稿。从他对自己不讳死亡,谨慎书写遗嘱的做法,可知他圆融了彻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故无有挂碍。虽然大病复苏,但是他的书法并无颓势,依然保持了儒雅隽秀的特点,飞白和抖动更增添了些许苍劲老辣。
图82-1 行书 自书遗嘱卷 1990年(请横屏欣赏)
图82-2-1 行书 自书遗嘱卷 1996年(请横屏欣赏)
图82-2-2 行书 自书遗嘱卷 1996年(请横屏欣赏)
2000年春节后,赵朴初在医院方桌上,应“中日书法交流展”写下行书“慈忍”二字。5月21日在陕西博物馆开幕,中日两国书家在赵朴初的“慈忍”与启功先生的“半亩清风”行书条幅前照相留念。当晚,“新闻联播”播放了赵朴初病逝的哀耗,大家震惊而哀痛。他的“慈忍”成为绝笔,告别书法界,告别他奉献一生的人世间,弥显沉重而深长。就如他遗嘱里写的那样:“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尾语
赵朴初的一生成就,可用他的《九十述怀》来概括:“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千秋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全诗以儒家“日日新”“读书万卷”开宗明义,表明一生与时俱进、勤学不辍。之后,他回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一是抗战初期在上海战区的难民工作,将其优秀者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二是1961年在印度“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即席驳斥对中国的诽谤;三是倡议中日两国共同举办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日邦交。此三件大成就展现了赵朴初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彰显出其基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大局的一种准确判断和智慧担当。
图83 行书 九十述怀诗轴 1997年
赵朴初先生通过诗书艺术,记录了新中国的成长、社会的重大进步,堪称“诗史”。他的人生经历是波澜壮阔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留给后人的智慧启示是无与伦比的。纸短情长,于各方面只能如蜻蜓点水。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朴老的精神世界,并将之继承、发扬。
(本文经上海博物馆授权)
赵朴初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位卓越的佛教人士、社会活动家与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2020年5月21日是赵朴初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赵朴初先生,上海博物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5月21日至7月19日)。这也是国内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赵朴初先生书法艺术展。承蒙展览各位负责人的同意,第一时间授权在线展示。此次展览的名称乃是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无尽意”不仅来自赵朴初先生的心智与宏愿,也是此次展览的初衷与写照。本次展览精选赵朴初先生各个时期珍贵书法93件(组),所书内容涵盖诗词曲俳等,彰显他爱党爱国、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怀。同时,出版了精美的展览图录,并对赵朴初的人生经历、诗书艺术进行了解读与阐释。本文即图录中的研究文章,因篇幅较长,将分为数期选登与大家分享。



无尽意
——赵朴初先生的诗与书(五)
赵朴初(1907—2000)先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又是一位以慈悲为怀的慈善家,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他在诗词曲俳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书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负盛名。上海是赵朴初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为上海的解放、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墨迹遍及国内名山大川、名寺古刹,甚至医院学校、书馆公园、花乡水库。以书法为交流途径,是他宗教工作重要的方便法门。因他以诗书作筏,弘法度生,德雨化人,所以廖承志、陈毅和启功先生皆尊称他为“赵菩萨”。本次“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名字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展览精选了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珍贵手迹以及文献遗物,涵盖了他工作、思想、艺术各方面,来展现他的伟大成就与心灵境界。
四、高山景行
1、懿德冰操:
赵朴初先生性格平易近人,豁达大度,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广泛赞誉。
长期从事佛教、慈善与和平事业的赵朴初,自年轻时就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自1919年离家前往上海,由母亲的亲戚、挚友关静之照管,与关静之、关絅之姐弟一起生活,开始接受慈善观念和进步思想。关絅之(1879-1942),1903年起任上海公共租界公廨,后任正审官,四十二岁皈依佛教,专修净土宗。1922年成立上海佛教净业社,任副社长。后为上海居士林副林长、上海佛教慈幼院院长等佛教、慈善团体的领导。赵朴初就给关絅之做秘书。
1935年,圆瑛法师在上海办圆明讲堂,赵朴初皈依门下任其秘书,并兼任中国佛教会秘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圆瑛法师在觉园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国僧众爱国护教,成立了“上海佛教界护国和平会”。紧接着又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在淞沪战场上深入前线,救死扶伤,拯救难民。8月14日,上海大世界惨案发生当天,同属“慈联会”在仁济善堂办公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工作人员都吓得往外逃散,而时年三十岁的赵朴初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吴大琨各执一面红十字小旗极力救难。正是因为赵朴初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很多人将年纪不大的他尊称为“赵朴老”。
建国初期,赵朴初在上海任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开展赈济水灾活动,经手的钱财无数。1951年的“三反”运动中,赵朴初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但结果证明他两袖清风,无一笔糊涂帐。当工作组成员张执一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总理高兴地说:“在旧社会从事救济工作的,如赵朴初一样一尘不染,真是难得,值得信任,可以重用。”
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哪怕是受到冲击,被拉去“抟煤球”,仍在劳动之余读书、写字、吟诗。赵朴初时常抄录古今贤达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也抄写转赠他人,以勉励同好。他的《嘉言录》手抄了数百条古今贤达、高僧大德、中外名人格言警句,内容广泛,涉及坚持真理、立志高远、爱国利民、修身养性、勤奋坚强、简朴廉洁等多方面的道德素养。1970年,他手录柳宗元《诫惧箴》《忧箴》《敌戒》,既是对时代忧患的告诫,也是作为砥砺自己心性的方式。他很喜欢文天祥《正气歌》,因为此文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正气凛然,这与他的高洁品行是相合的。还有陶行知的《每日四问》和爱因斯坦的《每天的提醒》,赵朴初曾反复抄写。他常写“老实”来勉励他人真诚生活,写“读书”来鼓励文化教育风气。而这些词语反映的也正是他自己的品格。





无论是国家大事所需,或是普通百姓所求,“赵菩萨”翰墨随缘,有求必应。在赵朴初看来,佛教教义的精髓即是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和缘起的智慧。佛门崇善,然而并非无视爱憎是非。面对大是大非的政治风云,或是参与学术领域的论辩争议,他都坚持“莲心无滞碍,遇事总分明”的清骨。如康生等政治权术家多次索乞墨宝,“赵菩萨”都是周旋应付,从不给只字片纸。后来有人问起,他却借用典故说:“不闻远公和尚曰‘沙门不拜王者’乎?”
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持“伪托”说的郭沫若等人身居要职,和持“非伪”说的沈尹默、高二适等人各为论辩一方。因康生插手,使学术问题政治化、复杂化。不少学者和书法家,都噤若寒蝉。当时,沈尹默写诗寄赵朴初,其一小序说:“顷得京中友人书,说及马路新闻,《兰亭》自论战起后,发生许多不正当的地域人事意见、分歧、揣测,仍用前韵,赋此以辟之。”赵朴初遂次韵七律酬答:“好凭一勺味汪洋,剖析精微论二王。运腕不违辩证法,凝神自是养生方。功深化境人书老,花盛东风日月长。一卷感公相授意,岂徒墨海作津梁。” 正笔无畏地公开赞扬沈先生人书俱老,坚持真理。
1969年,赵朴初以行草书写自作诗《风云》,亲自送到中南海警卫室转呈毛主席“赐览”。诗中有“渐觉片言能耳顺,偶然得句尚心雄”二句,知者为之心忧,谓其“胆大包天”,他却十分泰然。他不惧妖风,为陈毅、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写挽诗。1977年秋更是在赖少其先生《万松图》上为邓小平同志复出登高一呼。
1980年,赵朴初看到官僚主义又有抬头,很多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像踢皮球一样互相推诿问题与责任,便写了《画圈儿》来讽刺这种现象,并请华君武配漫画。1989年,赵朴初学习华君武漫画风格,创作了《画圈儿》诗画图。这也是他罕见的绘画作品。
这些事情都表明了他的秉直无私、忧国忧民,既是具有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无双国士,又是具有新时代战斗精神的诗书大家。启功先生评价赵朴初道:“朴翁一生,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心期和工作,无一处不是在‘博施济众’的目的之下的,在先师孔子论‘仁’的垂教中曾说: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不止是一位仁人,而且够上圣人,并恐怕尧舜未必全能做到!”



2、圆月中天:
赵朴初先生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是入世的思想,很多儒家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赵朴初不仅重视自身的人格完美,还关心人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能够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来调适自我。因此,他不仅是佛协的领导,而且备受整个宗教界的景仰。正是有这样的综合修为,赵朴初能够圆融一切,看淡生死,以众生为怀。他提出“人间佛教”的观点,并将佛教作为推动和平事业的纽带。他参与创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入世的政党,佛教却是出世的宗教,二者不仅不相矛盾,反而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赵朴初生平书写了很多儒家、道家经典格言语录,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语出《论语·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样的座右铭,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赵朴初还抄写《庄子》的内容,如《养生主》。《养生主》为《庄子》内篇第三,谈养生之道,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其借“庖丁解牛”之典,以为养生在于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缘督以为经,则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赵朴初一生重视养生之道,兼通儒、释、道三家。更将此与为人处世、书画诗词相结合。道家养生哲学主要为养性、养气、主静、制欲,自然无为。到了晚年,病痛一直伴随着这位慈祥的老人。因此,他不得不长期住院疗养,生活也多有不便。但是他从未表现出厌倦、痛苦,而是乐观处之。他在医院里仍然坚持读书、吟诗、写字,以书画养性静气、涤除烦闷,从而乐天忘年。




赵朴初的人生理念无论于“独善其身”,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和平的心境、宽广的胸怀、慈悲的心肠,等等。他说:“我国各个宗教都认为外界的和平是以内心的和平为基础的。没有内心的和平,外界的和平是不巩固的。” 这是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体现。由于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状态,因此众生都是平等的,就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互相包容、理解。他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心灵、开发智慧,最终解脱烦恼,觉悟圆满。从而每个人、每个人类环境都得以净化,进而国土庄严、众生安乐、世界和平。
赵朴初先生的圆融境界,还体现在他的利乐有情的报恩思想上。他说:“报恩缘于善,志当存高远,恩报总平常。”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文化,都是善;有碍于道德、气节、品格,都是恶。在北京书学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他都谈到报恩:“我们共沐数千年诗书画界前贤的文化法乳,方有今朝。最好的还报就是昭著前贤功德,墨香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学书作诗有成,要报师长恩、国家恩;挥毫能结善缘,要报朋友恩、人民恩;得文化熏陶、水土养育,要报故贤恩、天地恩。大家报恩扬善,中华百业振兴,更况书学呢!” 1998年夏,中国发生特大洪灾。赵朴初首倡中国佛教协会举办大型“赈灾书画义卖周活动”,从8月8日开始,每天来人络绎不绝。他带头献出精品,首日义卖18万元。启功、沈鹏等耆宿以及全国书画界均强烈支持。他还出面与无锡祥符寺住持无相法师商议,又募善款40万元,共计募捐100万元救灾。
赵朴初以“滴水精神”教诲年青人:“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为之,滴水可以奔入江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直至九十高寿,他尚在医院病房自制书法书签,用小楷精心书写“生有始终,缘分无尽”、“门前流水尚能西”“慧烛长明,报恩不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赠送来访者。

朴老生前早已参透世间万物,无不经历生、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七十岁不到就立下遗嘱,又于1990年6月19日再次书写。1996年1月,赵朴初年登九十,却大病几殆,意识清醒后便口占一首五言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仍是思考着报恩。病情稍缓,他让家人将多年前写好的遗嘱找来,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在病房里补写。两份补写的遗嘱,其中一份未钤印,应是先书的;后一份对前书少数措辞略加修改,并有钤印,说明是他自己满意的完成稿。从他对自己不讳死亡,谨慎书写遗嘱的做法,可知他圆融了彻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故无有挂碍。虽然大病复苏,但是他的书法并无颓势,依然保持了儒雅隽秀的特点,飞白和抖动更增添了些许苍劲老辣。



2000年春节后,赵朴初在医院方桌上,应“中日书法交流展”写下行书“慈忍”二字。5月21日在陕西博物馆开幕,中日两国书家在赵朴初的“慈忍”与启功先生的“半亩清风”行书条幅前照相留念。当晚,“新闻联播”播放了赵朴初病逝的哀耗,大家震惊而哀痛。他的“慈忍”成为绝笔,告别书法界,告别他奉献一生的人世间,弥显沉重而深长。就如他遗嘱里写的那样:“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尾语
赵朴初的一生成就,可用他的《九十述怀》来概括:“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千秋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全诗以儒家“日日新”“读书万卷”开宗明义,表明一生与时俱进、勤学不辍。之后,他回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一是抗战初期在上海战区的难民工作,将其优秀者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二是1961年在印度“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即席驳斥对中国的诽谤;三是倡议中日两国共同举办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日邦交。此三件大成就展现了赵朴初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彰显出其基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大局的一种准确判断和智慧担当。

赵朴初先生通过诗书艺术,记录了新中国的成长、社会的重大进步,堪称“诗史”。他的人生经历是波澜壮阔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留给后人的智慧启示是无与伦比的。纸短情长,于各方面只能如蜻蜓点水。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朴老的精神世界,并将之继承、发扬。
(本文经上海博物馆授权)
责任编辑:张奂雅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