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71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关于“五一口号”的故事
2019-04-29 17:13
字号

“五一口号”
历史上的“五一”曾发生过一个重要事件,它在我国统一战线史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948年的“五一”,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宣言书、动员令,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建设的影响至今,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71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关于“五一口号”的故事。
何谓“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特指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迎接全国解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在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文图片均来自“辽宁政协”微信公众号
“五一口号”的起源
1948年上半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所面临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已泾渭分明:国民党的战事已是强弩之末,蒋介石一意孤行的独裁、专制统治行将被推翻;共产党历来倡导和致力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新政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推进而提上议事日程;国民党策划和制造的“校场口惨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一系列惨案,使民主党派一些人士从“第三条道路”的幻梦中清醒过来,同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起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和自觉选择。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当时新华社社长廖承志正率队驻扎在位于太行山深处涉县的东西戌村。按照惯例,党中央每年都要在此时提出“五一口号”。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至西柏坡,请示中共中央:“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政策决定通过“五一口号”来向全国发布?廖承志的这封简短来电,当即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该是通过“五一口号”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政权蓝图的时候了。
“五一口号”的定稿
“五一口号”初稿共24条,主要内容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向解放区努力生产的职工、工程师、技师、劳动英雄、人民功臣、模范工作者致敬!向蒋管区为生存和自由而英勇奋斗的职工们致敬!向援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援助中国职工运动的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致敬!口号的最后两条,即:第23条是欢呼“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第24条是欢呼“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
初稿送到毛泽东的案头,他将目光久久停留在第五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上。沉思良久,思绪万千……他慢慢拿起笔来,将第五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将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划掉。将第二十四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样,修改定稿后的“五一口号”共23条。
当时,革命胜利指日可待。在革命胜利后还需不需要统一战线,还要不要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不仅是在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心中,即使在一些民主人士心中,也不是完全清晰的。毛泽东对“五一口号”的修改,表现了共产党人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诚意和决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
“五一口号”的发布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又称城南庄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当日,通过陕北的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同一时间,新华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广播。
5月1日,《晋察冀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五一口号”。文章上方还端端正正地印着毛泽东侧身头像。
在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的次日,即5月1日这天,毛泽东致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沈钧儒,以协商的口气具体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党派和原则、实施步骤等,对“五一口号”第五条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
“五一口号”和毛泽东的这封信函,完整表达了中共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意愿。
5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得到积极响应
1948年5月2日,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代表在罗便臣道92号李济深寓所,对“五一口号”进行热烈讨论。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李济深、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的沈钧儒、章伯钧,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马叙伦、王绍鏊,中国致公党的陈其尤,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彭泽民,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李章达,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蔡廷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谭平山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郭沫若,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会议。同一天,他们还向国内各报馆、各团体及全国同胞发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指出共产党的“五一口号”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呼吁全国人民响应这一号召,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派,实现民主。
5月7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表《拥护中共“五一”号召告台湾同胞书》。在上海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也于5月23日秘密召开常务理事、监事会议,通过决议,响应中共“五一”号召。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公开发表《拥护中共“五一口号”暨毛泽东八项主张的宣言》。
各民主党派为准备召开新政协会议,以香港为中心开展了一场新政协运动,纷纷举行讨论会、座谈会,撰写文章、贡献意见、研究办法、草拟各种方案,掀起了一个为召开新政协会议献计献策的热潮。
“五一口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以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为开端,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崭新一页。从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71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已经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更加趋于成熟。
今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切都是由“五一口号”的发布所奠定的。
“五一口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这是同前来迎接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的合影。
左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图为常务委员合影。左起谭平山、周恩来、章伯钧、黄炎培、林伯渠、朱德、马寅初、蔡畅、毛泽东、张奚若、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李济深、李立三、蔡廷锴、陈嘉庚、乌兰夫、沈雁冰。
(原题为《历史的记忆——“五一口号”》)
历史上的“五一”曾发生过一个重要事件,它在我国统一战线史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948年的“五一”,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宣言书、动员令,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建设的影响至今,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71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关于“五一口号”的故事。
何谓“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特指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迎接全国解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在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五一口号”的起源
1948年上半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所面临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已泾渭分明:国民党的战事已是强弩之末,蒋介石一意孤行的独裁、专制统治行将被推翻;共产党历来倡导和致力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新政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推进而提上议事日程;国民党策划和制造的“校场口惨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一系列惨案,使民主党派一些人士从“第三条道路”的幻梦中清醒过来,同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起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和自觉选择。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当时新华社社长廖承志正率队驻扎在位于太行山深处涉县的东西戌村。按照惯例,党中央每年都要在此时提出“五一口号”。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至西柏坡,请示中共中央:“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政策决定通过“五一口号”来向全国发布?廖承志的这封简短来电,当即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该是通过“五一口号”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政权蓝图的时候了。

“五一口号”初稿共24条,主要内容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向解放区努力生产的职工、工程师、技师、劳动英雄、人民功臣、模范工作者致敬!向蒋管区为生存和自由而英勇奋斗的职工们致敬!向援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援助中国职工运动的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致敬!口号的最后两条,即:第23条是欢呼“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第24条是欢呼“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
初稿送到毛泽东的案头,他将目光久久停留在第五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上。沉思良久,思绪万千……他慢慢拿起笔来,将第五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将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划掉。将第二十四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样,修改定稿后的“五一口号”共23条。
当时,革命胜利指日可待。在革命胜利后还需不需要统一战线,还要不要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不仅是在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心中,即使在一些民主人士心中,也不是完全清晰的。毛泽东对“五一口号”的修改,表现了共产党人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诚意和决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又称城南庄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当日,通过陕北的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同一时间,新华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广播。
5月1日,《晋察冀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五一口号”。文章上方还端端正正地印着毛泽东侧身头像。

“五一口号”和毛泽东的这封信函,完整表达了中共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意愿。
5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五一口号”。

1948年5月2日,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代表在罗便臣道92号李济深寓所,对“五一口号”进行热烈讨论。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李济深、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的沈钧儒、章伯钧,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马叙伦、王绍鏊,中国致公党的陈其尤,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彭泽民,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李章达,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蔡廷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谭平山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郭沫若,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会议。同一天,他们还向国内各报馆、各团体及全国同胞发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指出共产党的“五一口号”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呼吁全国人民响应这一号召,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派,实现民主。



以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为开端,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崭新一页。从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71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事业已经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更加趋于成熟。
今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已经包涵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切都是由“五一口号”的发布所奠定的。
“五一口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原题为《历史的记忆——“五一口号”》)
责任编辑:王敏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