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课题组赴广州珠海:广交会与中国航展经验值得借鉴
联合时报  
2019-01-23 16:14 字号
【编者按】
2018年4月16日至19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课题组赴浙江省义乌市、江苏省南京市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课题组与浙江省、义乌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义乌港、义乌国际商贸城、“义新欧”中欧班列铁路口岸,南京市江北新区、新街口德基广场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建设发展。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课题组赴广州、珠海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会见了调研组一行。调研组与广东省、珠海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以下简称“横琴新区”),以及广州正佳广场、太古汇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
在此摘编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以飨读者。

围绕国家开放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的办展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风向标作用的国家级展会
广交会:推动办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场馆建设,是我国目前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展会
推动办展体制机制的完善。1996年开始,广交会深化组展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参展主体,优化参展商品,在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推动功能完善。第93届广交会首次搭建跨国采购平台,推出“网上广交会”;第101届广交会首设进口展区,增加进口功能;第106届广交会首次设立了国内采购中心,推动出口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推动招展模式创新。广交会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建立展前、展中、展后全过程的互联网客户关系联系机制,推动招商转型升级,开展全球跨界合作招商。
推动服务配套。从第118届开始,广交会在官方网站推出“品牌橱窗”专栏;大力发展契合企业需求的会议论坛,助力企业拓宽国际视野和启发战略思维;建立广交会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为境内外设计机构和广交会参展企业搭建产品设计服务对接平台。
中国航展:围绕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飞行表演,发展为最大型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
形成“政企分开,各司其职”的办展模式。政府在此过程中,除了履行自己的政府行政职能外,不提供任何资金的扶持。
不断扩大办展规模。从目前情况来看,预定的室内展位面积已经超过1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预计将达到40万平方米。
不断创新展示内容。中国航展是全世界军工从业者和“军迷”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满足参展和观展需求,主办方不断引进最新的航展表演。
不断完善办展的举措。中国航展将会秉承着以人为本、注重细节的理念和原则,在展场服务,包括餐饮、票证、接待、安全等方面实施创新举措,全面提升航展的服务保障水平。
做好展后评估,发挥国家级会展的溢出效应,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重要借鉴
无论是广交会还是中国航展,都委托专业机构对展会效应进行了评估。经中山大学评估,广交会拉动效应约为1:13.6。中国航展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1.65:1,第十一届中国航展为珠海市带来总经济效应达到了50.92亿元,GDP占比为2.29%。
广交会:发挥了作为国际贸易晴雨表和外贸企业助推器作用
发挥了主场外交作用。广交会曾被形容为共和国“最大的外事场所”。截至2016年第120届广交会,约有82个国家、116位副总理以上政要先后到访。
集聚了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在世界知名的展会中,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最多、国别地区最广。2017年第122届广交会,共有213个国家和地区的191950位采购商与会。
提升了本土企业竞争力。广交会是中国企业的主场,是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使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除了为广大企业提供平台外,广交会还重点扶持自主品牌、“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以及扶持贫困地区和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平台。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广交会对广州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经中山大学评估,拉动系数约为1:13.6,“1”可以理解为广交会的收入,“13.6”则为广州当地的经济。
传播了中国文化。传播了广交会作为“友谊的纽带”、“贸易的桥梁”的作用。广交会自第101届开始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确定了以盛开的“宝相花”和“顺风轮”为创意原型的广交会新标识,采用“中国红”标准色,体现了光明、喜庆、祥和和尊贵,有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航展:发挥了中外军事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航空产业孵化基地作用
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展已经成长为展示我国综合国防实力和军民融合成果的主窗口,是中外军事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同时,航展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即作为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和进行爱国教育的课堂,并且对珠海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形成了直接、间接的经济拉动作用。通过问卷数据计算,第11届中国航展共为珠海市带来了直接经济效应19.22亿元、间接经济效应31.71亿元。
推动了航空产业发展。中国航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仅限于航展期间短短的6天时间,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除这6天时间之外,对当地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第11届航展期间,共有18个项目获得签约,这些对珠海当地的航空产业园带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推广了珠海城市形象。中国航展的举办,推动珠海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未来的发展。
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几项重点工作的建议
形成系统的办展机制
借鉴广交会和中国航展的办展经验,形成城市会展模式,聚焦便利化、高效化,为中博会量身定制的展品便利化措施,复制推广形成一揽子展览监管模式。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旅游、餐饮、住宿、志愿者服务等相关标准。落实精细化、长效化要求,推进道路建设、环境整治、交通运行、安全保卫等城市保障。深化和完善组展机制,形成有效的招展和招商效果。建立布展和撤展机制,做到有序、可控、顺畅、安全,尤其是与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的交通、城管等做好衔接。制定现场服务机制,建立中博会现场的服务点,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建立危机预案机制,应对自然、经济等不可预测事件的发生,保证全体与会展客商的安全,以及进口博览会的长效运行。
建立专业的配套服务体系
建立有效的通关服务。推动口岸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提升促进进口贸易的服务能力,建设“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打造集商品展示交易、线上线下、文化创意、消费体验、会展服务为一体的保税进口商品展示平台,完善保税仓储、贸易物流、检测认证、展示销售、商务咨询、供应链金融等专业配套服务,为展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服务。提供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服务。深化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虹桥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窗口。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投诉机构,提供相关法律咨询与调处服务,保护各国参展商和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境外参展商在中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指引。
发挥会展长效的溢出效应
发挥主场外交效应。全力办好中博会,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努力把中博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中博会举办期间,上海不仅需要为来参展的国内外城市做好保障工作,利用进口博览会外交窗口作用,积极推动国内外城市之间的合作,形成上海与全球城市之间的合作网络。
发挥贸易规模提升效应。推动货物市场开放,直接满足国内消费的升级需求。发挥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扩大资源类产品的进口。推动服务市场开放,中博会是综合货物和服务的展览平台,以此为契机,力促一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取得突破。推动金融市场开放,中博会的举办,将推动贸易主体、贸易方式、贸易内容的不断创新,需要改变我国现有外汇管理方式,加快外汇结算的便利化。推动贸易监管服务水平提升,上海积极配合中博会筹办工作,联合海关、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提出可操作性的展品通关便利化政策措施。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途径和方式。
发挥消费创新升级效应。结合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云集更多全球有优势、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消费总额实现较快增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要购物,到上海”。鼓励上海商业企业获取国际高端消费品领域买断经营权和总经销、总代理权,扩大在新品牌导入中的话语权和国内经营渠道优势,实现上海进口商品从品牌集聚优势向品类优势、价格优势、首发优势的转化。
发挥投资规模和结构升级效应。把中博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借助进口博览会主宾国主题日、主题周、主题月等系列活动,市区联动开展投资贸易对接促进活动。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快落实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3条”、外资研发中心“16条”等政策,强化产权保护,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机制。
发挥文化推广效应。聚焦世界共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在博览会期间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和“拳头”文创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和标识性品牌。把中博会作为宣传“精彩上海、品质之旅”的重大契机,提升上海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用好用足文化资源,集中展示上海城市精神,努力彰显海派文化魅力,显著提升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增强上海文化国际影响力。
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效应。借力中博会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更大范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更高质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承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城市群,将整个长三角融入世界贸易投资体系,更好地带动长江流域发展,服务好国家战略,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
(原题为《发挥中博会溢出效应 进一步提升上海开放水平——市政协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