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课题组赴义乌南京: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2019-01-23 16:13
字号

【编者按】
2018年4月16日至19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课题组赴浙江省义乌市、江苏省南京市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课题组与浙江省、义乌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义乌港、义乌国际商贸城、“义新欧”中欧班列铁路口岸,南京市江北新区、新街口德基广场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建设发展。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课题组赴广州、珠海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会见了调研组一行。调研组与广东省、珠海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以下简称“横琴新区”),以及广州正佳广场、太古汇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
在此摘编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以飨读者。
苏浙两省坚持开放发展,聚焦创新制度供给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义乌和南京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义乌:坚持开放理念,持续推动贸易转型创新,独树一帜打造“义乌模式”名片
锐意创新先行先试,多项国家试点获批。义乌除了获国务院批复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外,还获批了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首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等,拥有优越的先行先试政策环境。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出口并重打造新竞争优势。义乌的外贸份额占到70%左右,2017年出口额达到2304.48亿元,出口范围覆盖2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十的国家中有7个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活力不断增长。电商平台蓬勃兴起,义乌电子商务展现蓬勃发展之势;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义乌商贸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展会平台。
积极打造贸易生态圈,提升贸易聚合能力。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外贸出口生态圈,集聚了大批服务企业和人才,国际贸易各领域的专业化分工精细。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开放度,义乌机场提升至4D级,开通运行从义乌出发横跨亚欧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等,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本级政府管理权限内涉外项目“一站式、集成式”的服务。
南京:围绕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商业规划引导,大力推进消费城市建设
创新政府制度供给,提升商业发展环境。作为国务院确定的9个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南京市形成了“以精准服务保障为核心”的实体商业转型促进机制、“共商共绘共建共享”的都市圈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政府控股、企业运营、稳价保供”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机制、“枢纽引领、环城集配、终端便利”的区域商贸物流体系和“规划引领、法制保障、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商业网点管理机制5项经验成果,相关做法和经验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9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
强化商业规划引导,促进商业布局优化。修编《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年)》,率先在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以政府规章形式正式出台了《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业态多元、品质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加快商业创新转型,强化商旅文融合发展。一方面,传统商业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各种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助力消费城市建设。南京市以城市共同配送和物流标准化为试点,探索建设物流标准化体系,形成了南京都市圈物流标准化联盟,并着力发挥平台作用,有效降低了空车率和客户的物流成本。
发挥地缘位置优势,扩大商圈辐射作用。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立足江苏、紧邻安徽,承东启西贯穿南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依托南京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优势,南京的商圈在苏皖两省区域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外来消费成为南京消费的重要支撑。
借鉴义乌、南京经验,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机遇,推动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课题组认为,“义乌模式”推进和南京消费城市建设,都是当地政府积极加强市场引导,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当地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结果。对于上海在新形势下抓住进口博览会机遇,推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要契机,进一步研究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系统集成,从推动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提升上海作打造全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度供给,促进营商环境优化。要围绕抓住进口博览会机遇,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在营商环境上不断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形成开放性政策制度优势,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突破,针对退税限额、保税展示等属于国家事权的问题,结合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统一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一揽子政策需求,争取国家授权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加强“放管服”改革,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加强制度供给上的创新突破,简化资质条件和办理流程,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开放性、包容性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未来创新驱动,积极培育新优势新动力。抓住中国进口博览会契机,推进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重点是在培育和扩大中高端消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方面发力。面向未来商业发展态势,应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商业领域体验型、服务型、智能型业态,推动上海形成新零售新消费的引领地和发源地。
加强市场供给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推进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重点是要全方位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并用优质的商品和良好的服务体验来吸引消费,倒逼国内工业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以及流通体制机制变革,带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
上海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水平,重点推进几项工作
扩大开放与创新制度供给并举,构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新优势
扩大进口商品和服务供给。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的契机,鼓励钻石珠宝、化妆品、豪华汽车等高端专业交易平台建设,加快集聚国际知名品牌、特色品牌和跨国企业总部,增加国际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度,重点引进具有运营经验与特色的外资企业,在文化、娱乐、健康、医疗等领域进行项目投资,带动本地服务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退免税政策突破,简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流程。争取打通电子发票与离境退税管理通道,争取“即买即退”政策试点突破。加快进口许可证审批速度,推进自动进口许可证通关作业无纸化,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实施。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借鉴南京经验,加强科学规划引领,从全市层面统筹规划各区商业发展,下好全市“一盘棋”。对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启动新一轮《上海商业布局规划》调整修编,分层级、分类别建立健全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一张图”。进一步增强本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实施的刚性,从传统空间落地性规划转变为以布局引领、规范控制、措施引导的行动性规划,加强对全市商业设施、商业面积、商业布局规划、业态导向、物流配送网络等的干预和控制。
加强制度创新供给。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探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宽松的管制对待新生事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从“前置审批”向“企业告知承诺”的转变,从“管商品”向“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转变,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简化资质条件和办理流程,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实现“放管服”的有效结合。
优化营商和消费环境。深入开展商品假冒伪劣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诚信体系建设等专项行动,营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出台《上海商业服务标准》,加强商业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提升商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城市主要商圈商街提供移动支付、打包托运、退换货和售后维修等便利化服务等举措,让消费者享受到“上海购物”的温度。
主动对接长三角市场,拓展上海商业发展空间
积极完善联动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方面的着力推进。
强化中国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365”溢出效应。一方面,积极推进综合类、国别类、专业类、跨境电商类等“进口博览会展销中心”的子项目到义乌、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落地,借助上海成熟的进口生态,帮助长三角重点城市培育、引进龙头进口企业和进口贸易服务企业,合作建设“6+365”展示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协作组织境外参展商开展“走进上海、走进长三角”投资贸易对接促进活动,协助长三角重点城市对接境外投资贸易商资源,支持外资企业来长三角发展,设立分支机构或生产、研发基地。
建立商业联动合作机制。对接中华老字号中国行计划,组织上海中华老字号企业参加长三角重点城市巡展。引导上海大型商业国有企业参与长三角重点项目的开发投资。鼓励上海重点商圈与长三角发展层次水平相应的重点商圈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购物节、旅游节分场,在整体营销、品牌推广、会展旅游等方面联动发展。
(原题为《发挥中博会溢出效应 进一步提升上海开放水平——市政协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
2018年4月16日至19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课题组赴浙江省义乌市、江苏省南京市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课题组与浙江省、义乌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义乌港、义乌国际商贸城、“义新欧”中欧班列铁路口岸,南京市江北新区、新街口德基广场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建设发展。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市政协“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课题组赴广州、珠海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会见了调研组一行。调研组与广东省、珠海市政协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以下简称“横琴新区”),以及广州正佳广场、太古汇等当地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
在此摘编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以飨读者。
苏浙两省坚持开放发展,聚焦创新制度供给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义乌和南京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义乌:坚持开放理念,持续推动贸易转型创新,独树一帜打造“义乌模式”名片
锐意创新先行先试,多项国家试点获批。义乌除了获国务院批复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外,还获批了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首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等,拥有优越的先行先试政策环境。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出口并重打造新竞争优势。义乌的外贸份额占到70%左右,2017年出口额达到2304.48亿元,出口范围覆盖2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十的国家中有7个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活力不断增长。电商平台蓬勃兴起,义乌电子商务展现蓬勃发展之势;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义乌商贸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展会平台。
积极打造贸易生态圈,提升贸易聚合能力。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外贸出口生态圈,集聚了大批服务企业和人才,国际贸易各领域的专业化分工精细。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开放度,义乌机场提升至4D级,开通运行从义乌出发横跨亚欧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等,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本级政府管理权限内涉外项目“一站式、集成式”的服务。
南京:围绕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商业规划引导,大力推进消费城市建设
创新政府制度供给,提升商业发展环境。作为国务院确定的9个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南京市形成了“以精准服务保障为核心”的实体商业转型促进机制、“共商共绘共建共享”的都市圈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政府控股、企业运营、稳价保供”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机制、“枢纽引领、环城集配、终端便利”的区域商贸物流体系和“规划引领、法制保障、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商业网点管理机制5项经验成果,相关做法和经验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9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
强化商业规划引导,促进商业布局优化。修编《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年)》,率先在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以政府规章形式正式出台了《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业态多元、品质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加快商业创新转型,强化商旅文融合发展。一方面,传统商业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各种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助力消费城市建设。南京市以城市共同配送和物流标准化为试点,探索建设物流标准化体系,形成了南京都市圈物流标准化联盟,并着力发挥平台作用,有效降低了空车率和客户的物流成本。
发挥地缘位置优势,扩大商圈辐射作用。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立足江苏、紧邻安徽,承东启西贯穿南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依托南京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优势,南京的商圈在苏皖两省区域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外来消费成为南京消费的重要支撑。
借鉴义乌、南京经验,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机遇,推动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课题组认为,“义乌模式”推进和南京消费城市建设,都是当地政府积极加强市场引导,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当地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结果。对于上海在新形势下抓住进口博览会机遇,推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要契机,进一步研究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系统集成,从推动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提升上海作打造全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度供给,促进营商环境优化。要围绕抓住进口博览会机遇,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在营商环境上不断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形成开放性政策制度优势,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突破,针对退税限额、保税展示等属于国家事权的问题,结合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统一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一揽子政策需求,争取国家授权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加强“放管服”改革,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加强制度供给上的创新突破,简化资质条件和办理流程,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开放性、包容性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未来创新驱动,积极培育新优势新动力。抓住中国进口博览会契机,推进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重点是在培育和扩大中高端消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方面发力。面向未来商业发展态势,应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商业领域体验型、服务型、智能型业态,推动上海形成新零售新消费的引领地和发源地。
加强市场供给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推进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重点是要全方位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并用优质的商品和良好的服务体验来吸引消费,倒逼国内工业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以及流通体制机制变革,带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
上海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水平,重点推进几项工作
扩大开放与创新制度供给并举,构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新优势
扩大进口商品和服务供给。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的契机,鼓励钻石珠宝、化妆品、豪华汽车等高端专业交易平台建设,加快集聚国际知名品牌、特色品牌和跨国企业总部,增加国际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度,重点引进具有运营经验与特色的外资企业,在文化、娱乐、健康、医疗等领域进行项目投资,带动本地服务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退免税政策突破,简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流程。争取打通电子发票与离境退税管理通道,争取“即买即退”政策试点突破。加快进口许可证审批速度,推进自动进口许可证通关作业无纸化,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实施。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借鉴南京经验,加强科学规划引领,从全市层面统筹规划各区商业发展,下好全市“一盘棋”。对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启动新一轮《上海商业布局规划》调整修编,分层级、分类别建立健全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一张图”。进一步增强本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实施的刚性,从传统空间落地性规划转变为以布局引领、规范控制、措施引导的行动性规划,加强对全市商业设施、商业面积、商业布局规划、业态导向、物流配送网络等的干预和控制。
加强制度创新供给。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探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宽松的管制对待新生事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从“前置审批”向“企业告知承诺”的转变,从“管商品”向“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转变,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简化资质条件和办理流程,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实现“放管服”的有效结合。
优化营商和消费环境。深入开展商品假冒伪劣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诚信体系建设等专项行动,营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出台《上海商业服务标准》,加强商业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提升商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城市主要商圈商街提供移动支付、打包托运、退换货和售后维修等便利化服务等举措,让消费者享受到“上海购物”的温度。
主动对接长三角市场,拓展上海商业发展空间
积极完善联动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方面的着力推进。
强化中国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365”溢出效应。一方面,积极推进综合类、国别类、专业类、跨境电商类等“进口博览会展销中心”的子项目到义乌、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落地,借助上海成熟的进口生态,帮助长三角重点城市培育、引进龙头进口企业和进口贸易服务企业,合作建设“6+365”展示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协作组织境外参展商开展“走进上海、走进长三角”投资贸易对接促进活动,协助长三角重点城市对接境外投资贸易商资源,支持外资企业来长三角发展,设立分支机构或生产、研发基地。
建立商业联动合作机制。对接中华老字号中国行计划,组织上海中华老字号企业参加长三角重点城市巡展。引导上海大型商业国有企业参与长三角重点项目的开发投资。鼓励上海重点商圈与长三角发展层次水平相应的重点商圈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购物节、旅游节分场,在整体营销、品牌推广、会展旅游等方面联动发展。
(原题为《发挥中博会溢出效应 进一步提升上海开放水平——市政协课题组赴苏、浙、粤调研情况的报告》)
责任编辑:王敏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