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 评论
- 收藏
激活创新动能,上海政协委员建言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9 17:42
字号

位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T字型核心位置的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 图片来源“大零号湾”
11月18日,2025“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GRAS)发布,对92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所高校的近2万个学科点进行测评。上海共21所高校的301个学科榜上有名,从学科的具体排名来看,上海高校共揽获4个全球冠军学科,十强排名中,上海共有22个学科跻身其列。上海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不少上海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的问题。委员们认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科技突破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推动更多关键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之一。
委员们建议,整合在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资源,建立跨实体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的设题、投入、组织和评估等环节,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进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全链条专业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李春忠委员建议,紧扣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方位需求,搭建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大学科创功能“溢出区”,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构建从创业苗圃到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载体,提升大学科技园建设能级,进一步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建议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科技园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研院等机构建立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大学科技园对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的专业化对接能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张艳林委员说,“建议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级,引导园区提供高水平技术筛选、供应链和产业链资源链接、知识产权运营、科技金融对接等一站式、高水平的‘软服务’。”
加强对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金颖委员建议,在现有的学科设置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和商业运作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办培训班、讲座和实习机会,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企业需求,学习知识产权管理、市场调研、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基础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科创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这些项目具有高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委员们建议,建立优质基金公司数据库、高级人才专家库等,将优质基金公司按领域、按类型、按规模进行区分,为社会资金与科技成果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资金投入双方提供更广泛的联系与交流渠道和空间。
高校要成为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要创新合作模式,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关系”。委员们建议,高校需要提供一种接近生产状态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开展科技创新,将实验室等平台建到企业,随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解决产业“痛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1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