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Z世代”择城观察记(上):“十五五”上海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
2025-11-17 09:41
字号
编者按 新的五年正在规划,“十五五”上海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带着这个问题,本报青年记者历时月余、点对点与20位生于2000年左右的“Z世代”开展了一场调研。他们来自科技、互联网、文化、外资等多元领域以及拥有留学生、外籍人士、“小镇做题家”等不同背景,通过与他们的深聊,尝试从理论视角深度解析上海如何能让这些代表未来的青年与城市共追梦,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上海。
刚入职的我,把部门领导出的题,否了。
当聊到“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让杭州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创业和就业热土时,这和我作为2025届毕业生的感受,及像我一样毕业就“择城”的许多年轻人头脑中的印象,大致一样。我们觉得:
——“北上广深”是读书时的好选择,却不一定是工作安居首选;
——新一线城市风景美、美食多、人文关怀也不错,看起来更“宜居”;
——年轻一代的风险规避意识越来越强,会考虑性价比和试错成本,有时小城市能够托举的安全感打败了大城市的吸引力……
于是,部门领导给我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理论视角调研上海如何吸引年轻人。
然而历时月余、点对点与20位“Z世代”深聊后,我却认为,上海吸引年轻人来到这里或许不是问题,上海更需下力气的,是如何让来之后的年轻人愿意长期留下来,与城市共追梦,把自己不确定的未来交付在这里。
我把它叫作:城市的“二次吸引力”。
真正打动年轻人的,是上海的深层吸引力
“上海作为一个全国顶级的城市,年轻人会自动聚集到这里。”受访者小马和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上海本身就自带“引力”特质。
这源自强大的城市禀赋和历史积淀。20位受访者印象基本一致——以“东方巴黎”的传统国际商业基因,计划经济时代当之无愧的优等生,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梦想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闯沪奋斗……今天,跨国企业密度、金融机构数量、科创平台能级,加上社交媒体流露出的都市风貌和精致生活,让上海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经济引擎。
即使近年有“逃离北上广深”的声音,仍无法否认大城市依旧是年轻人的求职首选。“Z世代”会更多基于务实理性的生存型需求做出选择,看中市场活力和资源流动下的工作机会。他们在20岁出头、觉得人生刚开始、随时说走就走的年纪,“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养活自己”的择业,往往会优先于尚未清晰明确的择城。
很多人为一个岗位奔赴一座城。很多受访者毕业前甚至没来过上海。有人笑称“第一次下火车都不知去哪,上海太大了”。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等第一印象,让上海赢得许多应届生好感。
但这只是第一步。
受访的年轻人会反复提及上海舒适优美的绿化、老小区遛狗场景、漫步滨江地带的悠闲时刻、充满异国风情的美食探索、口袋公园里的健身者们、世界水准的文化展览、新潮前沿的科技体验、志同道合的创新团队、激发消费的购物商场……一个个具象化表达,勾勒出生存之外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窥见真正打动年轻人的东西:
独属于上海的价值观、舒适度、安全感,以及——造梦能力。
全球城市社会学研究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戈特迪纳认为:城市构建的重点,应在城市生长成因和文化土壤方面,而不仅是全球资源的高度控制力。
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如果说上海凭借自有引力奠定最初优势,那么后续的深层吸引力是“留人”关键。也只有这样,上海与年轻人的关系才不会“烂尾”。他们的奋斗故事将超越宏大叙事,成为一种生动又鲜活的城市形象代言,进一步呼唤年轻血液选择上海,实现可循环“唤人”效应。这也反过来延续着上海的自有引力。
上海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另一层深意,是年轻人对上海有吸引力。读懂年轻人,就是在看清上海的未来。
摒弃“标签式定义”年轻人、读懂受访者个体后会发现,他们对他人及城市的看法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从“我与其共处”的角度出发,才会完全忠于真实本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年轻人身上表现为“我是万物的尺度”。
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单方面满足物质条件、过于标准化的城市,远远达不到今天年轻人的要求了。
上海要不断发问: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如何让差异化的年轻群体在城市安放身与心?
年轻人,需要上海“造血”,更需要“造梦”
心理学学者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在《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提到:“Z世代”成长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应对生活变动的方式往往追求确定性,评估任何事物的试错和容错成本,表现出求稳和可控的心理需求。
于是,“先选工作,再选城市”越来越普遍。在择业与择城这道复杂的人生选择题上,他们的计算公式为:城市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找到“好工作”。前者强调数量上要多元、空间上流动性强、时间上可持续发展。而当两座城市工作机会旗鼓相当,更“老辣”的年轻人还会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出发,根据岗位集中度、产业生态判断是否利于今后跳槽。
光鲜的高收入地区,背后往往伴随高压力、高生活成本。他们会充分考虑薪资收入与刚需花销、情绪体验之间的“净值”,争取拉满以工作压力为代价换来的“性价比”,有的甚至会精确计算到时薪,反复权衡每一分钟的价值。
但上海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吸引年轻人,上海要“造血”,还要形成“血液系统”“雨林生态”,尤其在创新领域。
法国蒙田研究所4月29日发布的大型研究报告《年轻人与工作:16至30岁群体的愿景与幻灭》发现:新一代打工人比大众认知中的更珍视工作,但随着年龄递增和经验累积,他们对工作的理想和幻想正在消逝。
今天的年轻人,只打工不做梦了?
这是上海应警惕的。
通过对20位“Z世代”的观察发现,他们目前寻求工作机会,更多偏向上海已有的产业孵化成熟、具有一定去风险保证的工作岗位,而较少选择创业创新企业的岗位。这种趋势,会让年轻人的择城喜好,很难在后续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
提升“造血能力”的同时,上海还要加强针对年轻人的“造梦能力”,持续激发“人才池”的创造性活力与奋斗欲。
上海为年轻人造的梦,也应是多种可能的、五彩斑斓的: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当上班族,也可以尝试创业,还可以“斜杠”兼职,或者创造一个新赛道。要让他们在满足生存型需求后,有希望地迎接高层次的发展型需求,以充分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和潜力。面对整体“求稳”,努力“造梦搭梯”,上海应鼓励年轻人加入相对规范的本地民营企业,孵化出上海版的内生性创业创新生态。
不过,在他们中,依然有人怀揣着在上海“做梦”的想法。28岁的宇辰表示:“我已决定在上海发展,公司有一批认真做事的人,我期盼能在这里做出一点事,有一些可见的回报。”2002年出生的短剧制片人阿柠觉得上海有希望感,“我想要做得更好一点,我会觉得在上海有前进变好的空间与动力”。
两人的话,道出“上海造梦”的终极内核:将生存保障、发展空间、意义追寻和价值实现融于一体的综合体验。这座城市需要听见年轻人对“做梦”的无声呼唤。
今天年轻人最期待的,是一座城市的造梦能力。城市的二次吸引力,最深处是造梦能力。
最“卷”的年轻人,“为生活方式选城市”
“为工作选城市”后,“为生活方式选城市”,深度影响留沪意愿。
通过与20位“Z世代”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上海的魅力,恰恰在于深刻理解并承载着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提供满足个体的自我空间、公共空间、社交空间,让“好好生活”成为可能。
小丁就特别在意:“(有的城市)地铁连直达电梯都没,上海1号线基本都有。你独自在城市打拼,有天崴了脚依然要上班,没电梯就非常难受。”20位受访者也普遍认可上海交通的便捷,非常契合年轻人出游需求,提升幸福感。
物质条件和教育机会都比父辈优越的“Z世代”,更关注自我精神世界与情绪体验。对“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3岁的阿柠笑着回答——“释放压力的空间”。
而上海,对他们来说,拥有独特的“呼吸感”。
这往往源于能让人喘息和愉悦的休闲空间:有人沉醉于夜游外滩的璀璨夜景,有人偏爱长宁古北的悠闲漫步,有人享受人民广场的热闹氛围。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设计师粥粥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动静结合”:“它要有让我觉得很丰富的活动,也必须有让我能静下心来的地方。”她特别着迷于复兴公园和那些造型别致的海派艺术座椅,即使在工作日的午饭后,也会去公司附近的公园走走。她下班回家,常特意绕行襄阳公园、友城公园、静安公园甚至记不起名字的“口袋公园”,几乎每周必逛。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上海公共空间的一大价值,在于完美融合实用功能、美学体验与城市精神,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得以喘息放松,发出“我在上海好好生活”的感叹。
城市要学会提供“情绪价值”。与20位年轻人深度对话中,一个共识慢慢浮现:一线城市赋予了他们更多空间和自由,也有快节奏下的个体孤独。一方面,线上数字社交帮“Z世代”降低了现实摩擦,也造成了对线下真实联结的渴望。另一方面,职场强调理性效率工具化,亦促使年轻人转向他处寻求情绪生活。
这种情绪生活包罗万象,既是看话剧演唱会动漫展、逛商场等文娱活动,更是拓展社会关系的一切渠道——渴望在群体活动和社交中得到共鸣和心灵慰藉。
而上海,恰好满足了这两重需求。
尤其后者。三分之一受访者初到上海并无相识亲友,也很难在快节奏的城市拿出足够时间精力,建立深厚的“熟人”关系。因此,区别于血缘、业缘、地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交,今天的年轻人会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来结识“趣缘”朋友,衍生出“搭子文化”。
许多受访者表示:上海提供了全国领先的、供年轻人发展“趣缘”关系的自发性社交空间。
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将“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定义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主要特征。在上海,咖啡馆、书店、休闲广场等蓬勃生长。年轻人在此随性相遇,链接兴趣圈层,建立与他人的“弱连接”。这种轻量化社交不侵犯边界,是一种既保证个性前提又安全融入群体的生活方式,带点微妙的“中庸”智慧。
来自马来西亚的康康还谈道:“这对年轻人长期逗留在一个地方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会觉得如果离开了,就等于需要摆脱一个非常喜欢的生活圈子。”
也正因此,那些社交媒体上“网红打卡地”、人们沉迷于摆拍而非深入体验的地方,其实很难真正成为年轻人的活力社交场。
“Z世代”对城市的期待,早已超越冰冷的工具性建筑,上升到情感联结的空间层面。今天年轻人真正关心的,是城市能否给出他们想要的生活状态和品质。
上海的未来可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以各类供给的前瞻性设计,满足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具有文化审美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守护情感联结空间的活力温度,增量更提质,确保持续滋养真实的人际互动与社区归属感,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日常节奏与精神图谱。
他们想要的,是一起成长,是人城共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刚入职的我,把部门领导出的题,否了。
当聊到“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让杭州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创业和就业热土时,这和我作为2025届毕业生的感受,及像我一样毕业就“择城”的许多年轻人头脑中的印象,大致一样。我们觉得:
——“北上广深”是读书时的好选择,却不一定是工作安居首选;
——新一线城市风景美、美食多、人文关怀也不错,看起来更“宜居”;
——年轻一代的风险规避意识越来越强,会考虑性价比和试错成本,有时小城市能够托举的安全感打败了大城市的吸引力……
于是,部门领导给我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理论视角调研上海如何吸引年轻人。
然而历时月余、点对点与20位“Z世代”深聊后,我却认为,上海吸引年轻人来到这里或许不是问题,上海更需下力气的,是如何让来之后的年轻人愿意长期留下来,与城市共追梦,把自己不确定的未来交付在这里。
我把它叫作:城市的“二次吸引力”。
真正打动年轻人的,是上海的深层吸引力
“上海作为一个全国顶级的城市,年轻人会自动聚集到这里。”受访者小马和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上海本身就自带“引力”特质。
这源自强大的城市禀赋和历史积淀。20位受访者印象基本一致——以“东方巴黎”的传统国际商业基因,计划经济时代当之无愧的优等生,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梦想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闯沪奋斗……今天,跨国企业密度、金融机构数量、科创平台能级,加上社交媒体流露出的都市风貌和精致生活,让上海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经济引擎。
即使近年有“逃离北上广深”的声音,仍无法否认大城市依旧是年轻人的求职首选。“Z世代”会更多基于务实理性的生存型需求做出选择,看中市场活力和资源流动下的工作机会。他们在20岁出头、觉得人生刚开始、随时说走就走的年纪,“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养活自己”的择业,往往会优先于尚未清晰明确的择城。
很多人为一个岗位奔赴一座城。很多受访者毕业前甚至没来过上海。有人笑称“第一次下火车都不知去哪,上海太大了”。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等第一印象,让上海赢得许多应届生好感。
但这只是第一步。
受访的年轻人会反复提及上海舒适优美的绿化、老小区遛狗场景、漫步滨江地带的悠闲时刻、充满异国风情的美食探索、口袋公园里的健身者们、世界水准的文化展览、新潮前沿的科技体验、志同道合的创新团队、激发消费的购物商场……一个个具象化表达,勾勒出生存之外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窥见真正打动年轻人的东西:
独属于上海的价值观、舒适度、安全感,以及——造梦能力。
全球城市社会学研究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戈特迪纳认为:城市构建的重点,应在城市生长成因和文化土壤方面,而不仅是全球资源的高度控制力。
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如果说上海凭借自有引力奠定最初优势,那么后续的深层吸引力是“留人”关键。也只有这样,上海与年轻人的关系才不会“烂尾”。他们的奋斗故事将超越宏大叙事,成为一种生动又鲜活的城市形象代言,进一步呼唤年轻血液选择上海,实现可循环“唤人”效应。这也反过来延续着上海的自有引力。
上海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另一层深意,是年轻人对上海有吸引力。读懂年轻人,就是在看清上海的未来。
摒弃“标签式定义”年轻人、读懂受访者个体后会发现,他们对他人及城市的看法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从“我与其共处”的角度出发,才会完全忠于真实本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年轻人身上表现为“我是万物的尺度”。
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单方面满足物质条件、过于标准化的城市,远远达不到今天年轻人的要求了。
上海要不断发问: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如何让差异化的年轻群体在城市安放身与心?
年轻人,需要上海“造血”,更需要“造梦”
心理学学者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在《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提到:“Z世代”成长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应对生活变动的方式往往追求确定性,评估任何事物的试错和容错成本,表现出求稳和可控的心理需求。
于是,“先选工作,再选城市”越来越普遍。在择业与择城这道复杂的人生选择题上,他们的计算公式为:城市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找到“好工作”。前者强调数量上要多元、空间上流动性强、时间上可持续发展。而当两座城市工作机会旗鼓相当,更“老辣”的年轻人还会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出发,根据岗位集中度、产业生态判断是否利于今后跳槽。
光鲜的高收入地区,背后往往伴随高压力、高生活成本。他们会充分考虑薪资收入与刚需花销、情绪体验之间的“净值”,争取拉满以工作压力为代价换来的“性价比”,有的甚至会精确计算到时薪,反复权衡每一分钟的价值。
但上海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吸引年轻人,上海要“造血”,还要形成“血液系统”“雨林生态”,尤其在创新领域。
法国蒙田研究所4月29日发布的大型研究报告《年轻人与工作:16至30岁群体的愿景与幻灭》发现:新一代打工人比大众认知中的更珍视工作,但随着年龄递增和经验累积,他们对工作的理想和幻想正在消逝。
今天的年轻人,只打工不做梦了?
这是上海应警惕的。
通过对20位“Z世代”的观察发现,他们目前寻求工作机会,更多偏向上海已有的产业孵化成熟、具有一定去风险保证的工作岗位,而较少选择创业创新企业的岗位。这种趋势,会让年轻人的择城喜好,很难在后续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
提升“造血能力”的同时,上海还要加强针对年轻人的“造梦能力”,持续激发“人才池”的创造性活力与奋斗欲。
上海为年轻人造的梦,也应是多种可能的、五彩斑斓的: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当上班族,也可以尝试创业,还可以“斜杠”兼职,或者创造一个新赛道。要让他们在满足生存型需求后,有希望地迎接高层次的发展型需求,以充分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和潜力。面对整体“求稳”,努力“造梦搭梯”,上海应鼓励年轻人加入相对规范的本地民营企业,孵化出上海版的内生性创业创新生态。
不过,在他们中,依然有人怀揣着在上海“做梦”的想法。28岁的宇辰表示:“我已决定在上海发展,公司有一批认真做事的人,我期盼能在这里做出一点事,有一些可见的回报。”2002年出生的短剧制片人阿柠觉得上海有希望感,“我想要做得更好一点,我会觉得在上海有前进变好的空间与动力”。
两人的话,道出“上海造梦”的终极内核:将生存保障、发展空间、意义追寻和价值实现融于一体的综合体验。这座城市需要听见年轻人对“做梦”的无声呼唤。
今天年轻人最期待的,是一座城市的造梦能力。城市的二次吸引力,最深处是造梦能力。
最“卷”的年轻人,“为生活方式选城市”
“为工作选城市”后,“为生活方式选城市”,深度影响留沪意愿。
通过与20位“Z世代”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上海的魅力,恰恰在于深刻理解并承载着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提供满足个体的自我空间、公共空间、社交空间,让“好好生活”成为可能。
小丁就特别在意:“(有的城市)地铁连直达电梯都没,上海1号线基本都有。你独自在城市打拼,有天崴了脚依然要上班,没电梯就非常难受。”20位受访者也普遍认可上海交通的便捷,非常契合年轻人出游需求,提升幸福感。
物质条件和教育机会都比父辈优越的“Z世代”,更关注自我精神世界与情绪体验。对“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3岁的阿柠笑着回答——“释放压力的空间”。
而上海,对他们来说,拥有独特的“呼吸感”。
这往往源于能让人喘息和愉悦的休闲空间:有人沉醉于夜游外滩的璀璨夜景,有人偏爱长宁古北的悠闲漫步,有人享受人民广场的热闹氛围。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设计师粥粥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动静结合”:“它要有让我觉得很丰富的活动,也必须有让我能静下心来的地方。”她特别着迷于复兴公园和那些造型别致的海派艺术座椅,即使在工作日的午饭后,也会去公司附近的公园走走。她下班回家,常特意绕行襄阳公园、友城公园、静安公园甚至记不起名字的“口袋公园”,几乎每周必逛。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上海公共空间的一大价值,在于完美融合实用功能、美学体验与城市精神,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得以喘息放松,发出“我在上海好好生活”的感叹。
城市要学会提供“情绪价值”。与20位年轻人深度对话中,一个共识慢慢浮现:一线城市赋予了他们更多空间和自由,也有快节奏下的个体孤独。一方面,线上数字社交帮“Z世代”降低了现实摩擦,也造成了对线下真实联结的渴望。另一方面,职场强调理性效率工具化,亦促使年轻人转向他处寻求情绪生活。
这种情绪生活包罗万象,既是看话剧演唱会动漫展、逛商场等文娱活动,更是拓展社会关系的一切渠道——渴望在群体活动和社交中得到共鸣和心灵慰藉。
而上海,恰好满足了这两重需求。
尤其后者。三分之一受访者初到上海并无相识亲友,也很难在快节奏的城市拿出足够时间精力,建立深厚的“熟人”关系。因此,区别于血缘、业缘、地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交,今天的年轻人会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来结识“趣缘”朋友,衍生出“搭子文化”。
许多受访者表示:上海提供了全国领先的、供年轻人发展“趣缘”关系的自发性社交空间。
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将“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定义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主要特征。在上海,咖啡馆、书店、休闲广场等蓬勃生长。年轻人在此随性相遇,链接兴趣圈层,建立与他人的“弱连接”。这种轻量化社交不侵犯边界,是一种既保证个性前提又安全融入群体的生活方式,带点微妙的“中庸”智慧。
来自马来西亚的康康还谈道:“这对年轻人长期逗留在一个地方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会觉得如果离开了,就等于需要摆脱一个非常喜欢的生活圈子。”
也正因此,那些社交媒体上“网红打卡地”、人们沉迷于摆拍而非深入体验的地方,其实很难真正成为年轻人的活力社交场。
“Z世代”对城市的期待,早已超越冰冷的工具性建筑,上升到情感联结的空间层面。今天年轻人真正关心的,是城市能否给出他们想要的生活状态和品质。
上海的未来可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以各类供给的前瞻性设计,满足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具有文化审美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守护情感联结空间的活力温度,增量更提质,确保持续滋养真实的人际互动与社区归属感,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日常节奏与精神图谱。
他们想要的,是一起成长,是人城共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施丹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