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制造业“新底盘”愈发清晰:着力高端绿色智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向新向高
李晔/解放日报  
2025-11-17 09:41 字号
上海外高桥造船建造的汽车运输船。记者 李茂君 通讯员 陆晓青 摄

上海外高桥造船建造的汽车运输船。记者 李茂君 通讯员 陆晓青 摄

今年1至9月,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3%,80%以上的项目投资额在亿元以上。从领域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设备制造的投资增长分别为41.8%、10.2%、8%,投资规模约占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
不久前,外高桥造船向意大利交付了首艘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GRANDE TIANJIN”号,成为船厂自2003年以来完工交付的第600艘(座)船舶及海工平台。年均27艘大船,这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速度。
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沪上三大船企现已忙翻,在建船舶超60艘,手中还握着订单270余艘,且高附加值船舶占比95%以上。这种当下及未来的确定性,是上海制造“满血奔跑”的一个缩影。
来自上海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比重中占了56.4%,其中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持续两位数增长。9月当月,上海规上工业增加值直接拉动城市GDP1.1个百分点。
上海制造何以“满血”?答案藏在高端、绿色、智能里。
作为全球唯一集齐航母、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三颗造船业“皇冠明珠”的城市,上海的产业选择志在高端。如LNG船,是运载零下163摄氏度液化天然气的“超级冷冻车”,须攻下低温储存与密封等大量硬核技术,制造难度巨大。沪东中华的第五代“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其蒸发率低至0.085%,牢牢锁定在全球超大型LNG领域的创新引领者地位。沪东中华已拿下全球超级大单——卡塔尔能源公司订购超大型LNG船累计达24艘。
向“绿”蝶变,是上海制造又一层逻辑。今年,华谊集团启动了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上海电气已向法国交付全球首台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冷态测试杜瓦,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用超大型真空容器极限制造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外高桥造船今年6月交付英国的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常规海况下,年均可节省燃油约12%,年减碳量近5000吨。
这些上海产高端装备,其制造过程无不与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度绑定。如江南造船利用机器视觉检测焊接缺陷,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船舶结构零件的焊接缺陷,减少约50%的人工工作量。
上海制造能跑出如此速度,还有一份底气——政府部门孜孜为工业企业减负的决心与成效已肉眼可见。2024年,上海市工业直接成本降了118亿元,在此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又在用能、土地、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削减了约88亿元工业直接成本。受此带动,今年1至9月,上海市工业利润增长18.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
市经信委产投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3%,80%以上的项目投资额都在亿元以上。从领域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设备制造的投资增长分别为41.8%、10.2%、8%,投资规模约占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向新向高的上海制造业“新底盘”已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施丹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