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一碗馄饨不止于味觉记忆,政协委员建言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2 17:36 字号
大光明电影院(南京西路店)展出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宣传海报(董潇韩 摄)

大光明电影院(南京西路店)展出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宣传海报(董潇韩 摄)

当梧桐树叶掠过石库门的红砖,评弹的悠扬旋律伴着弄堂里的烟火气漫开,一部以上海弄堂生活为背景、全沪语对白的电影《菜肉馄饨》于11月7日在上海多家影城开启超前点映。连日来,该片风靡全城,成为上海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现象也引起不少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关注。
“上海地域方言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等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代际传承、口口相传的方式上,还具备南北交融以及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特征。”市政协委员张莉萍认为,“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变革,新上海市民对于本地历史文化的接触和了解途径有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加深新上海市民对上海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和载体,需要不断提升其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群体感知。”市政协委员黄罗维认为,“上海的不少原创作品,就通过其丰富的海派文化内涵,引起广泛关注。当前,数字化传播是大趋势,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数字资源,把海派文化作为载体,引发更多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共鸣。”
据了解,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由上影集团等出品,采用分线发行模式,将于11月15日起在沪苏浙率先公映。影片的想看用户画像颇为特别:40岁以上受众占比超过五成。
“方言不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体系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还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脉,也是维系着一方民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市政协委员杨婷娜表示,“电影既有著名导演、演员加持而热度持续飙升,其以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对白而更具上海气质,激发了上海民众基因中浓厚的沪语情节。建议进一步保护和推广沪语,营造沪语文化的传承存续和传播氛围。”
如何让生活在上海的90后、00后居民更多了解上海文化?如何让新上海人对于这座城市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市政协常委王勇认为,“方言是最容易对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区域产生认同感、共鸣的介质之一,从而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加深对城市的热爱。”
“对一座城市而言,方言既是‘腔调’也是文脉。上海话是最能代表上海的元素之一,讲好上海故事,用上海话演绎,再贴切不过了。”市政协委员张錡认为,“开发一些演绎老上海风情的沪语电影,不仅可以引发上海观众的‘代入感’和‘回忆’,还可以激发全国各地观众对上海文化的浓厚兴趣。”
一碗馄饨,不止于食,更关乎记忆、城市与人情。委员们认为,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用上海人家日常餐桌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点为情感纽带,串联起跨越代际的城市记忆与市井温情。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