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一艘“巨轮”改写商业逻辑的上海实践
2025-11-12 09:19
字号

位于兴业太古汇的“路易号”。 记者 海沙尔 摄(资料照片)
巴林游客赫蒂贾前几天第一次到中国旅行。“巴林的TikTok(抖音海外版)被这艘‘巨轮’刷屏了。”站在上海的“路易号”前,她心满意足地拍下照片,连声赞叹:“这比视频里看到的还要震撼!”赫蒂贾是数百万来沪外籍游客中的一员,而“路易号”已成为游客“必来上海”的又一理由。今年6月25日,路威酩轩(LVMH)集团旗下路易威登(LV)品牌在上海揭幕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这艘独一无二的“巨轮”,迅速引爆社交媒体,成为申城最热打卡点。统计数据显示,4个多月来,“路易号”所在的兴业太古汇日均客流高达8万至10万人次,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超50万人次,周边重点商场客流同比增长超50%,销售额普遍实现翻倍增长。
第八届进博会上,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路易号”上消费并完成离境退税。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消费市场寻求突破之际,“路易号”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当下的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
破局,提供独特体验
近两年,国际一线品牌普遍遭遇市场寒流,“路易号”却逆势而上,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据品牌方统计,截至发稿时,“路易号”的“非凡之旅”展览累计接待观众逾36万人次,日均参观量超2500人次。
9月16日,LVMH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尔诺专程到访上海,在不到24小时内两次登“船”,与消费者近距离交流。他感受着现场的超高人气,探究的是整个行业渴望破解的密码——如何才能在存量市场中,创造新的消费增量?
“路易号”的答案,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颠覆性体验。这艘总长近115米、高30米的“巨轮”,以复杂工艺拼接出炫目的金属船体,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古董硬箱在光影艺术交织下的艺术空间,消费者可以一路领略“箱筑奇景”“匠心工坊”等九大主题展厅。行至二层,是“万花筒隧道”和精品店,可以切身感受用炫酷视觉体验创造出的梦幻购物空间。下转 5版(上接第1版)登上三层餐厅,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在“甲板”露台上感受南京西路的无限魅力。
“路易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它集首发经济“首展+首店+首秀”三大要素于一身,将品牌的探索文化与现代前沿科技、沉浸式艺术演绎、商业零售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可逛、可看、可品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充满故事性、话题性、观赏性、吸引力、体验感的设计,最终演化为一场现象级的消费盛事。
“‘路易号’是对零售新模式的探索。”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路易号”模糊了观展、娱乐与购物、用餐的界限,将沉浸式参观体验转化为一场探索之旅,极大地提升了体验的深度与记忆点。而“体验消费”和“情绪价值”,恰是吸引客流的关键变量,也是当下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太古地产发布的报告,今年1至9月,上海兴业太古汇零售销售额大幅增加41.9%。这也印证了一个趋势,在当下的消费市场,消费者渴望的不再是单一的购买行为,而是商业、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路易号”的成功,证明商业与科技、文化的融合业态是品牌突围的一大方向。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系统性的整合创新,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与情感的共鸣,从而更顺畅地推动消费转化。
放眼南京西路商圈,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与“路易号”毗邻的星巴克甄选上海烘焙工坊,将咖啡豆烘焙生产线嵌入商业空间,让消费者站在蜿蜒的金属管道下,见证咖啡豆化为杯中醇香的全过程,迄今已吸引千万人次到访。兴业太古汇的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借助VR技术让消费者走进法老墓室,漫步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巴黎。这种“商业+”的跨界探索,源源不断吸引着消费者前来尝鲜。
事实上,循着这条路径“破局”的品牌不在少数,它们正汇聚成一种行业发展的趋势。意大利家居品牌Baxter在沪引入餐厅、俱乐部,上海本土品牌之禾在衡山路打造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之禾卡纷花园,第一年收益就超越预期。
这些实践都指向一个共识,在上海这片全球零售创新的“试验田”里,单一的购物功能正被复合的文化与社交体验所取代。这既是对品牌创新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城市商业空间运营逻辑的全新塑造。
破圈,商圈场景迭代
“路易号”带来了显著的“破圈”效应,让上海在全球消费版图上更加亮眼,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来声量,更将自身的巨大“流量”转变为整个商圈的“留量”。大数据监测显示,“路易号”启航后,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额普遍实现两位数上涨。
“商业体的长期活力,在于激活场域的公共价值。”兴业太古汇联席总经理施桂攀点出另一个观察视角,“路易号”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快闪店”,更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催化整个区域向体验型、个性化的商业模式转型,显著提升了南京西路商圈的能级与辐射力。
静安区顺势而为,以“路易号”为旗舰,串联起兴业太古汇、吴江路、张园等区域,推出市集、体育赛事等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吴江路—丰盛里通过推出秋日市集、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外摆位等方式,打造出充满“烟火气”的夜经济;张园及茂名北路结合上海网球大师赛,推出品牌快闪、露天观赛、互动抽奖等活动……监测数据显示,9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路易号”周边区域餐饮、零售、住宿及其他服务消费同比大幅增长79%。
这种由点及面的涟漪效应,是上海所期盼的,也是上海提升商圈能级的目标。《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着力打造全球一流商圈。今年,上海推出46个商圈新建和改造项目,涉及商业建筑面积超330万平方米。
“路易号”为上海商圈更新提供了全新理念,那就是强化服务和体验的深度融合,让商业不只是“买买买”,更是“游逛玩”。面向未来,商圈必须逐步摆脱“购物中心”的单一身份,进化为一种“体验中心”乃至“社交中心”,实现商品、服务与文化的深层联动。
不少创新者已先人一步开始探索。引入“路易号”的兴业太古汇,年初起就在谋划一盘大棋:通过北广场焕新升级,实现多层次的立体联通,这既能为地铁换乘打好基础,也能推动物理空间的联动。而引入MONCLER、ZIMMERMANN等品牌的双层大店,不仅仅是品牌矩阵的“升档”,更是体验维度的拓展。它们本身就集零售、展览、定制服务于一体,与“路易号”共同形成了一个“体验场”,合力推动商圈从商品销售到体验场景的升级迭代。
在更大场域,上海持续吸引消费新业态,也开始定义未来消费新趋势。静安区商务委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文化消费的潜力很大,静安大力支持沉浸式体验等各类商业新探索,积极促进科技、文化与商业融合创新,将打造更多特色消费场景,持续赋能商圈活力。
破浪,牵手上海造梦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创新案例,“路易号”为何选择“停泊”在上海?
上海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企业顺应历史的自然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明智研判。“上海拥有以商兴市的深厚传统与开放基因,始终位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它既是中国的消费热土,也是洞察全球消费脉搏的重要窗口。”
“路易号”在上海酝酿,源于这里丰厚的市场底蕴与消费活力。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4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达11.07万亿元,稳居全球口岸贸易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万亿元,保持全国城市首位;70余家国际消费品牌中国总部扎根于此,共同构成对顶级品牌的“强磁场”。
“上海是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深度连接东西方的传奇城市。”吴越说,百年前,爱因斯坦、卓别林从上海的“大码头”上岸,带来西方文化。梅兰芳从上海的“大码头”出发,去传播东方神韵。“今天,‘路易号’以航海文化呼应上海的码头文化,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路易号”在上海诞生,来自激烈市场竞争下消费者对创新的极致追求。上海消费者渴望最新、最独特的体验,不满足于做全球时尚的追随者,而要成为新潮流的定义者。这一角色变化意味着,全球顶尖品牌必须将最大胆的商业构想、最极致的创意呈现、最超前的“商业+”融合创新放在上海,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先机。
“路易号”从上海启航,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提供的确定性。今年,上海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与“首发上海3.0版”政策的发布,为“路易号”的商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今年春天,收到路易威登的意向后,市商务委、静安区迅速组建“市区双牵头”工作机制,本着“不破法规破常规”的魄力,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优化流程。从梳理九大领域《潜在问题预研清单》,到每周销项解决动态问题,最终,“路易号”从概念到落地,仅用了不到3个月。
阿尔诺到访上海期间这样评价:“‘路易号’的成功,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难以发生。这种政府跟企业、市场、文化各方面的紧密结合和高效互动,全世界少有。”这一评价向全球顶尖企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在上海,最大胆的商业构想,可以得到最有效的落地支持。
或许,这才是“路易号”更深刻的启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当营商环境的口碑通过全球商界领袖亲身体验传播开来,上海必将吸引更多、更具创新性的“金凤凰”,选择这里,来到这里,扎根这里。
延伸阅读
场景为王
刚刚落幕的进博会,除了新产品、新技术,更留下许多新模式、新趋势。比如在热度常年居高的消费品展区,主角不只是消费“品”——体验、服务、跨界融合与场景创新,吸引了更多目光,也代表着消费的新趋势、新动能。
从“四叶草”往东20多公里,“路易号”大船依然停靠在南京西路商圈。几个月前,它的横空出世一度是网上网下“盛景”,制造过许多话题。如今,大船人气不减,且不单是众多游客的“打卡点”,还成了消费提振的“发力点”。
两相对照,背后的门道颇有意思。
促消费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各地为此都绞尽脑汁。种种尝试之后,大概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今时今日的消费,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的“购物”,重中之重也不只是一个产品、一个商品。让人流连忘返甚至欲罢不能的消费,往往来自一个特别的场景,它可能恰好适配你的某个精神需求,也可能带给你一种完全超乎经验的体验,又可能顺便满足了你的口腹之欲,还可能兼而有之——越来越多的空间和场景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样态。
就像这座“大船”,你很难定义它,但在巧妙的融合与带动中,消费成了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进而在更大空间体现出更为发散的影响力、辐射力。
有场景,会更有黏性。今天的消费,或许正在从过去的产品为王、品牌为王,转向一个“场景为王”的时代。不是说产品和品牌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否有创造场景的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品牌及其产品价值的重要标志。场景也将越来越成为定义潮流、定义品牌文化甚至定义城市气质的关键因素,正如场景理论所说,通过场景,可以去辨别那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范围和结构”,从而发现“文化生活的聚集”。就像看到大船,就会想到品牌,想到其所置身的这座充满可能性、甚至随时出现惊喜的城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这是留给商家的课题,同样是留给城市的课题。全球的消费之都,往往都是场景之都,丰富而新颖的场景往往会激发新的体验和需求,进而催生新的创意和供给。这需要充分的想象力,在治理方面也要展现充分的包容度——那些一时看不明白的新东西,常常会迸发新的价值,而对那些一眼就知道不容错失的好东西,更要有紧紧抓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高超的监管能力,也是精细的服务能力,是气度上的海纳百川,也是行动上的精准高效——“大船”背后,同样有这方面的故事,更留下了对未来的启示。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1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