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运动,让生活更精彩:从生命律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共鸣
施蔷生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05 13:51 字号
引言:深圳莲花山的圣火之光
2025年11月2日,深圳莲花山公园的晨曦中,一簇源自南海深处“燃冰成炬”的火焰被郑重迎入全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现场。当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点燃火种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高擎火炬起跑时,这场名为“十五运”的体育盛会,不仅以“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的火炬传递路线串联起深圳的城市精神,更以跳跃的火苗为引,照亮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运动,从来不只是赛场上的速度与力量较量,它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生命律动,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温暖纽带,更是推动城市繁荣、促进世界和平的文明密码。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绽放,到城乡健身休闲的烟火日常;从奥运精神的永恒传承,到运动权利的公平守护;从全运圣火的炽热传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愿景,运动正以多元形态让生活更精彩。
一、运动与城市发展:全运圣火点燃湾区活力新引擎
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这场盛会选址大湾区,绝非偶然——它既是对“一国两制”实践成果的生动检验,更是以体育为媒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全运会的举办,首先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以占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12%的GDP,但其国际形象的塑造仍需更具温度的文化载体。全运会期间,来自全球的运动员、教练员、媒体人与观众将涌入湾区,他们不仅关注赛场上的金牌争夺,更会通过体育场馆、城市街道、社区文化感受这里的创新基因:深圳前海的智慧场馆里,5G-A信号覆盖下的“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远程精准传递;广州珠江两岸的夜景灯光秀中,“改革之路”“开放之路”的火炬传递影像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运动主题展览,讲述着“东方之珠”从“体育荒漠”到国际赛事之都的蜕变故事。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活力湾区”的立体画像,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具经济硬实力、又有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窗口。
更重要的是,全运会的举办,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催化剂”。为保障赛事举办,粤港澳三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同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跨海大桥上的马拉松赛道串联起珠海、澳门与香港的地理脉络,赛后将改造为永久性“湾区运动廊道”;深圳新建的45公里空中火炬传递航线,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区位优势,未来将成为“体育+文旅”的特色体验项目;香港与内地体育人才的联合培养计划,通过赛事筹备打通了职业认证与交流通道。正如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深圳站第四棒火炬手、奥运冠军雷声所言:“当击剑运动的拼搏精神与湾区的创新气质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的传承,更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未来图景。”这种以体育为纽带的深度联动,正在将大湾区的“物理相邻”转化为“化学融合”,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而2025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全运会与城市生日“同频共振”,更赋予了盛会特殊的时代意义。从“小渔村”到“创新之都”,深圳用45年时间完成了从跟随模仿到引领创新的跨越,这种“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与全运会“改革之路”的火炬传递主题完美契合。当火炬经过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时,沿途的科技企业总部大楼与运动雕塑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一座城市的活力,既体现在GDP的增长曲线里,更跃动在市民奔跑的身影中、在运动场馆里的欢笑声中、在全民参与的热潮中。
二、运动与健身休闲:从全民健身到科学运动的时代跃迁
如果说全运会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那么城乡间蓬勃开展的健身休闲活动,则是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注脚。在深圳的社区公园,清晨总能看到打太极的银发老人、跳健身操的中年夫妇、奔跑的少年;在长三角的乡村广场,傍晚时分,广场舞的音乐与篮球撞击篮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西南山区的步道上,徒步爱好者沿着云雾缭绕的山路追寻日出……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正勾勒出“运动即生活”的中国图景。
这种全民健身的热潮,离不开“科学运动”理念的引领。过去,“健身”常被简单理解为“动起来”,而今天,人们更注重“如何科学地动”。两年前上海成立的全国首家健身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它由舒华体育(专注智能运动设备的科技企业)、上海体育大学(体育学科“双一流”高校)、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牵头,联合7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与职业院校,覆盖12个省市区。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既培养了既懂运动科学又懂用户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推动了健身服务的精准化:智能手环通过监测心率变异性为用户定制跑步计划,AI私教根据体态分析推荐瑜伽动作,社区健身房依据大数据调整开放时段与课程内容。正如共同体理事长单位负责人所言:“科学运动不是少数人的‘高端游戏’,而是让每个年龄段、每种健康状况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运动与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更让健身休闲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在成都的“天府绿道”体系中,骑行道、步行道与特色小镇交织,游客既能体验“蜀道难”的历史韵味,又能在运动中感受公园城市的生态之美;杭州的“体育+文旅”项目中,“西湖马拉松”带动沿线民宿预订量增长300%,“龙舟文化节”让传统民俗与现代竞技碰撞出新的火花;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运动旅游”线路,让香港市民北上深圳体验攀岩馆,内地游客南下澳门感受赛车文化。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运动=场馆锻炼”的传统边界,将体育融入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让“时时有运动,处处可运动,人人能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运动正在重塑城乡生活方式。在浙江安吉的乡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竹林瑜伽课”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废弃厂房里,“工业风健身房”吸引着年轻群体回归线下社交;在新疆牧区,马术运动与草原文化结合,既保护了传统技艺,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变化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深刻论断——当运动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健康中国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当健身休闲融入城乡肌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便有了最生动的载体。
三、运动与奥运精神:以“更团结”之光点亮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动之所以能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影响深远的文明现象,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种精神不仅是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卓越的动力,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坐标。
奥运精神鼓励突破与创新,这与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高度契合。运动员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挑战身体极限,城市则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突破发展瓶颈。深圳在全运会火炬传递中展示的“空中传递+智能机器人”技术,正是这种精神的微观映射:人形机器人“夸父”搭载华为5G-A信号系统完成远程控制奔跑,既体现了“科技赋能运动”的创新思维,也预示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当运动中的技术突破应用于交通管理、应急响应等领域,城市将变得更高效、更安全。同样,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为赛事提供了优质冰面,更成为全球低碳建筑的典范,这种“绿色办奥”理念正被复制到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
奥运精神倡导公平与尊重,为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价值参照。在运动场上,“同一片场地、同一套规则、同一个起点”的公平竞争原则,映射到城市中便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治理底线。无论是体育赛事的反兴奋剂检测,还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无论是运动员对裁判结果的尊重,还是市民对法规制度的遵守,本质上都是对“公平正义”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上海某社区在推广垃圾分类时引入“运动积分制”——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可获得“运动币”,用于兑换健身课程或场馆优惠券,这种将规则意识与健康生活结合的创新,正是奥运精神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转化。
奥运精神更强调团结与包容,这是城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能力。当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引发“是否传承奥运精神”的争议时,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给出了答案:郑钦文在网球女单决赛中夺冠后说:“这枚金牌属于所有支持我的人,包括那些从未接触过网球的孩子。”樊振东在乒乓球男单决赛后与瑞典对手拥抱致意:“体育让我们彼此理解。”这些瞬间诠释了“更团结”的真谛——运动场上的对手可以是生活中的朋友,国家的界限可以在共同的体育语言中消弭。对于城市而言,这种团结精神意味着:不同收入群体可以在社区球场共享运动快乐,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建立情感联结,城市与乡村可以通过“体育下乡”“城市反哺”实现资源共享。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人类团结的庆典。”
四、运动与人权进步:以健康体魄托举人的全面发展
运动的终极价值,在于守护人的权利与尊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将“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列为基本人权之一,而运动正是实现这一权利的核心途径。
健康体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医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5%,抑郁症发病率下降40%,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减缓50%。在中国,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运动已从“可选的生活方式”变为“必需的权利保障”。无论是城市社区的“15分钟健身圈”,还是农村乡镇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无论是学校体育课时的刚性要求,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工间操制度,都在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享有运动的机会。正如那位在上海街头感慨的网友所言:“当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运动更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场域。在篮球场上学会团队协作,在长跑中培养毅力耐心,在攀岩时突破恐惧心理——这些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通过跑步,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学会了接受失败并重新出发。”这种在运动中获得的心理韧性,正是应对现代社会高压生活的关键能力。对于特殊群体而言,运动的意义更为特殊:视障跑者在陪跑员的引导下冲过马拉松终点,听障运动员通过振动地板感知比赛节奏,残奥会赛场上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无不在证明“身体的局限无法阻挡精神的飞翔”。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运动权利的保障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当卢森堡运动员倪夏莲说“在卢森堡,冠军奖励只有两千欧元,但全民运动的氛围让我感到纯粹的快乐”时,她实际上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体育强国,不在于奖牌榜上的数字,而在于每个普通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运动方式、平等地享受运动资源。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全民健身的可及性、便利性、科学性显著提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国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郑重承诺。
五、运动与世界和平:以体育纽带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运动的力量,最终指向人类共同的未来。当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同一面五环旗下竞技,当不同肤色的孩子在同一片草地上踢球,当战乱地区的难民代表团身披国旗走进赛场,运动便超越了国界与纷争,成为和平最有力的宣言。
体育外交的历史,是一部用运动消弭隔阂的文明史。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大门,2018年朝韩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共同入场缓和半岛局势,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多国政要齐聚一堂共商合作——这些经典案例证明,体育是国际关系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纽带。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所言:“奥运会让来自敌对国家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握手,这种场景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有力量。”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体育的“非政治性”与“普世性”更显珍贵——它不要求参与者放弃立场,却能在共同规则下创造对话的可能。
体育治理为全球公平提供了实践样本。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统一检测标准,到国际足联推行的VAR视频裁判系统;从奥运会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进(确保每支队伍至少有一名女性运动员),到残奥会对无障碍设施的极致追求——这些制度创新将“公平”“包容”“可持续”的价值观具象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运动员的成长轨迹正在改写全球体育权力格局:肯尼亚长跑选手垄断马拉松赛事,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定义“人类速度极限”,中国女子体操队在世界大赛中屡创佳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体育明星”,用实力证明了“天赋无关出身,努力创造奇迹”,为全球青年树立了多元的成功模板。
运动精神的传承,孕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因。竞技体育中“个人与团队共生”的智慧(如赛艇运动的同步划桨、足球战术的角色轮换),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协作范式;运动中“挑战极限但不伤害他人”的伦理准则(如反对使用兴奋剂、尊重裁判判罚),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着内在的价值共鸣;而“重在参与”的奥运理念,则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深度契合。当十五运会的火炬在粤港澳三地传递,当巴黎奥运会的奖牌上刻着不同语言的“感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的荣耀,更是人类对共同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从“夸父追日”到人类共赴——让运动的光芒照亮每个生命
当深圳全运会火炬传递中,人形机器人“夸父”搭载5G-A信号系统稳健奔跑,与奥运冠军于洋完成火炬交接时,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瞬间被赋予了超越技术本身的哲学寓意——它不仅是一次“未来已来”的智能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机器人“夸父”以“燃冰成炬”的圣火为能量,以“远程可控”的精准为步伐,恰似神话中逐日的巨人,以不屈的意志追逐光明与希望。
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山海经》记载的夸父逐日,本就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与超越的神话。夸父为追赶太阳,不顾饥渴、不惧险阻,虽最终倒下,却将手中的桃木杖化为滋养万物的桃林,为后人留下永恒的福祉。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正是运动精神最原始的表达——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对更高目标的向往,本质上与夸父逐日的动机同源: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突破;不是为了独享荣耀,而是为了照亮前路。
今天,当“夸父”机器人以科技之躯延续这一古老神话,它所承载的意义已升华为人类共同体的精神隐喻: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如同现代“夸父”,在跑道上追逐更快,在器械上挑战更高,在团队中凝聚更强;而全世界的运动参与者,无论是专业选手还是普通市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逐日”——追逐健康的体魄、追逐和谐的社会、追逐和平的世界。深圳“夸父”的远程控制技术,象征着科技让运动突破地理限制,正如现代交通与通信让全球体育交流跨越山海;它的智能算法应对复杂地形,隐喻着人类在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时,总能以智慧找到前行的路径;而它与人类火炬手的接力,更昭示着“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正如人类与科技、个体与群体、国家与世界需要携手共进。
从深圳莲花山的圣火到全球体育赛场的欢呼,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到城乡健身休闲的烟火,运动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纽带。它让我们在奔跑中感受生命的韧性,在协作中体会团结的力量,在挑战中领悟超越的意义。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写:“啊,体育,你就是进步!为了人类的日新月异,躯体和精神的改善要同时抓起。”
2025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