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综述(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吕巍/人民政协报  
2025-11-05 09:21 字号
当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十五五”,中国科技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重要部署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彰显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全局谋划。
“全会公报中,有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及‘创新’,2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表明‘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科技创新将被赋予更核心的使命,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
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与会常委和委员们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深入协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中国必将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阶段。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础研究的深邃洞察。
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决定能否开辟新领域、定义新规则。只有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的大厦才能建得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高鸿钧常委表示。
他带来了一组数字:2024年,我国研究经费投入强度约2.7%,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约6.9%,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约53%,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
针对当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问题,石碧常委建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研究人员坐“冷板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基础研究资金支持的连续性,鼓励长期研究,加大对创新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特别是颠覆性基础研究项目的激励力度。”
李仲平常委认为,应围绕重点领域攻关目标,系统安排相关“链条”应用基础研究。一方面,支撑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牵引带动专业学科发展,完善基础研究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要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就必须以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当前,应加快布局一批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预测预警,建立包容失败的创新容错机制。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应用场景凝练关键科技问题,形成以应用场景需求驱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高鸿钧说。
“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重点产业领域、重要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合精锐力量、集中宝贵资源开展协同攻关,以求取得重大突破。”赖明常委表示。
吴建平常委关注的是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网络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络强国的‘命门’,我们必须坚决打赢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网络强国的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葛均波常委谈及了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问题。“应组织企业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相关优势企业解决关键试剂、分析检测仪器、制药装备与耗材等方面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风险。”
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应持续加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体建设,构建国家主导、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衔接机制,探索以项目制组织平台招引吸纳核心人才和紧缺人才,推动平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晓兰常委如是说。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破解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的关键抓手。应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出发,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真正将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加速迭代、产业范式深刻变革的时代要求。”刘忠范常委表示。
为找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常委和委员们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聚焦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应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油气、船舶、机械等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建议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围绕优化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体制机制——
“应健全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研究投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充实对重大前瞻性研究的中长期稳定投入。”
“要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流动的机制,建立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可以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签署认股协议、先使用后付费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洪慧民常委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加大对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
张连起常委建议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应不断增强耐心资本黏性,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符合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新动能、新优势产业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陈宝生常委看来,从党的二十大绘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宏伟蓝图,到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一体改革”的施工图,再到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一体推进”,不断强调增强系统观念,由战略统筹到机制突破,由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力量,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徐延豪常委认为,要系统集成、协同发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前提是要科学认识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
何志敏常委同样关注这一问题,“可以用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来形容三者之间的逻辑链条和生态系统。其中,教育是根本和第一基础,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科技是关键和第一生产力,具有驱动性和引领性作用;人才是主体和第一资源,具有承载性和能动性作用。”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走在前、做示范。”谭铁牛常委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新经验,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新贡献。
金石常委建议,贯通“大学﹢中学﹢小学﹢社会”科技教育,探索“馆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会校合作”的立体式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模式。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设计、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也是与会常委和委员热议的重点。
“应完善顶层设计的战略统筹,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建立目标衔接、政策配套、资源整合的‘一盘棋’机制。”刘忠范表示。
“应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的协同攻关机制,建立‘高校﹢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引才通道,完善培养机制。”赖明勇常委说。
“还需在深化区域协作、创新协作机制上下功夫,推动要素互通,破除人才流动壁垒,绘制产才地图,盘活人才库。”胡刚常委表示。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十五五”时期,中国科技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与会常委和委员们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