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方守恩:“双一流”大学要在一体推进中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方守恩/人民政协报  
2025-11-04 09:29 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科技计划人才集聚培养功能,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专门章节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这为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指明了奋进方向。
教育科技人才既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也是互相支撑、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利于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耦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双一流”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理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改革创新、引领示范,成为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核心引擎。
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改革创新、引领示范,重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助力国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导向。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形态、教育情境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大学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未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系统性变革,全新设计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组织架构。同济大学先后成立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国豪书院和致力于培养工程智能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的启迪书院,推行院士、高层次人才等导师引导的完全学分制,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与25家重点企业及机构共建产教融合理事会,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和肯尼亚国际工程师学院等工程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紧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向上海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辐射办学成果。
二是创新本研贯通,打造人才培养的进阶路径。本研贯通是打破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壁垒、实现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的关键举措,也是“双一流”大学对接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核心路径。大学要把本研贯通作为衔接本科基础教育与研究生高阶培养的核心模式,作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关键抓手,既解决了传统培养中“分段脱节”的痛点,又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系统性支撑。同济大学对准“价值、能力和知识”三大维度,深化交叉融合、主辅修制的进阶模式。在价值上,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进阶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升价值引领实效;在能力上,突出重大和未来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认知、解构和解决“开放的复杂系统”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在知识上,强化分类和分层,探索构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类进阶式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目前,同济大学正在全力打造10个高质量本博贯通培养方案,并实现本研贯通学科门类全覆盖。同时,学校深化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联合头部企业共建近130个产教融合基地与工程师技术中心。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将科研思维与实践操作融入本科培养全过程。与校企共建课题库,要求研究生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建立健全“企业出题—学校答题—企业阅卷”闭环机制,“开展真科研、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通过打开教育边界,校企双向奔赴、协同育人。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打造人才培养的未来生态。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赋能已成为大学突破传统发展瓶颈、重塑教育形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驱动力。大学具备孕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的条件,更要有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改革发展的决心。同济大学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启动覆盖全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建设计划,已打造100余门从入门到学术研究的多层次多类别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土木工程学院CivilGPT学科知识大模型已通过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仅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就开设了AI应用类课程74门,AI工程思维课程8门,AI智能基础课程52门,在校所有学生均接受了AI素养通识课教学,全面锻炼了驾驭AI的能力。学校还同步在教师中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鼓励教师主动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以数智教学生动场景,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提供同济方案。
“十五五”时期及2035年关键节点,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攻坚冲刺期。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重要结合点,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紧盯全球科技前沿,聚焦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核心领域,以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凝心静气、保持战略定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通过系统施策,着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服务强国建设的能力与能级,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大学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