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现代化人民城市”,上海如何创造样板
2025-10-30 09:18
字号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也应当是体现人本理念的发展、能够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作为超大城市、人民城市,上海除了要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层面源源不断提供动力、创造样板,亦要在城市治理各个维度上创造样板,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面向和人本内涵。
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场景亦在持续更迭。今年年中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作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等一系列重大判断,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不断完善城市的内涵,强化发展和治理的可持续性,将是“十五五”的核心任务。这又必须置身人口结构变化、空间资源约束、利益诉求多元等一系列背景,还要考虑新技术对社会运转方式的改造和冲击。新群体、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问题都会持续涌现,考验一座城市的平衡能力与发展智慧。
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无疑是一条基线。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明确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特别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这都应当成为一种自觉遵循。
这意味着,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始终要着眼最具体、最迫切现实问题,以高度负责、高度务实的精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不务虚功、不折不扣,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成果。尤其是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密切关注并持续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和凸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
上海近年推行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尤其是针对“拎马桶”这样的长期突出问题聚焦攻坚,正是要强调人本意识、务实精神。很多事做起来并不容易,也不会很快出“政绩”,但只有认真做了,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凝聚认同。对城市各级管理者来说,这是政绩观的考验。
同时,“现代化”的人民城市,也意味着持续提升精准治理、长效治理的水平,不仅做优物质供给、服务供给,更优化制度供给,创造出可持续、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地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解决一类问题”。这就要有远近结合的思路,要立足当下但不能只顾当下;特别是在政策设计时,不只考虑“量”,还要考虑“质”、考虑“结构”、考虑综合利益和综合成本,展现高超的大局观。
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均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后半句话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各项举措都要考虑现实条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快上,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繁荣、忽视内在机理。
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共同富裕要统筹需要和可能,“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政府不能什么都包”,更要“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显然,过度的投入,尤其是过度依赖财政资源的投入,其是否可负担、可持续,要时时接受检视。
其二,单一主体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就意味着更要在发力的渠道、策略上做文章,尤其是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找到支点、形成合力,往往能撬动更多资源、产生更大效益。解决那些长期复杂问题,乃至形成长效机制,尤其要通过改革的办法。
这又回到了对一座城市长期的考验——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汇聚合力、激发活力,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钥匙,也是诠释“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作为超大城市、人民城市,上海除了要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层面源源不断提供动力、创造样板,亦要在城市治理各个维度上创造样板,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面向和人本内涵。
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场景亦在持续更迭。今年年中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作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等一系列重大判断,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不断完善城市的内涵,强化发展和治理的可持续性,将是“十五五”的核心任务。这又必须置身人口结构变化、空间资源约束、利益诉求多元等一系列背景,还要考虑新技术对社会运转方式的改造和冲击。新群体、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问题都会持续涌现,考验一座城市的平衡能力与发展智慧。
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无疑是一条基线。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明确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特别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这都应当成为一种自觉遵循。
这意味着,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始终要着眼最具体、最迫切现实问题,以高度负责、高度务实的精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不务虚功、不折不扣,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成果。尤其是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密切关注并持续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和凸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
上海近年推行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尤其是针对“拎马桶”这样的长期突出问题聚焦攻坚,正是要强调人本意识、务实精神。很多事做起来并不容易,也不会很快出“政绩”,但只有认真做了,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凝聚认同。对城市各级管理者来说,这是政绩观的考验。
同时,“现代化”的人民城市,也意味着持续提升精准治理、长效治理的水平,不仅做优物质供给、服务供给,更优化制度供给,创造出可持续、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地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解决一类问题”。这就要有远近结合的思路,要立足当下但不能只顾当下;特别是在政策设计时,不只考虑“量”,还要考虑“质”、考虑“结构”、考虑综合利益和综合成本,展现高超的大局观。
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均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后半句话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各项举措都要考虑现实条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快上,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繁荣、忽视内在机理。
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共同富裕要统筹需要和可能,“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政府不能什么都包”,更要“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显然,过度的投入,尤其是过度依赖财政资源的投入,其是否可负担、可持续,要时时接受检视。
其二,单一主体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就意味着更要在发力的渠道、策略上做文章,尤其是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找到支点、形成合力,往往能撬动更多资源、产生更大效益。解决那些长期复杂问题,乃至形成长效机制,尤其要通过改革的办法。
这又回到了对一座城市长期的考验——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汇聚合力、激发活力,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钥匙,也是诠释“现代化”的关键。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