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教育三重镜像:守正创新育新人,0-18岁成长与民族复兴
开州政协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21 10:34
字号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扫盲启智”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从新中国成立初文盲率超80%,到2024年降至0.3%以下;从义务教育普及率不足20%,到如今巩固率稳定在95.5%以上、县域均衡发展全面实现;“特岗教师计划”让数百万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脱贫攻坚”保障千万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好学”。70多年来,基础教育累计培养数亿兼具基础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不仅筑牢国民素质根基,更支撑“两弹一星”、航天工程、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突破,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教育之正”,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如今,第三次技术革命深化(信息化全面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AI、量子科技、元宇宙重塑生产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型、复合型、担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0-18岁基础教育筑基期(含学前、义务、高中教育),正面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型挑战:教育领域仍存在部分“不良教育”的显性伤害(如过度应试、极端教养)与“平庸教育”的隐性陷阱(如标准化教学、潜能钝化)。此时更需以“民族复兴”的大视野锚定方向——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知识灌输”,而是折射个体幸福与国家未来的三重镜像:优质教育守正创新育新人、不良教育违规律留创伤、平庸教育无增量磨锐气。这三种结果的分野,藏着教育的本质逻辑,更需所有育人者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以“国之大者”的清醒应对新问题。
一、优质教育:多学科协同的“未来人才培育链”——个体幸福与民族复兴的双重基石
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基因,早已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两弹一星”元勋的启蒙教育,到新时代航天青年、AI俊才的成长轨迹,优质教育始终是“个体成才”与“国家发展”的同频纽带。在智能时代,这种优质更需升级为“多学科协同的培育链”,既传承育人传统,又对接时代需求。
智能时代的优质教育,是“坚守育人初心”与“对接时代需求”的统一。它以0-18岁大脑及生理成长规律(0-3岁神经突触发育高峰、3-6岁语言中枢敏感期、12-18岁创新思维发展期)、心理成长规律(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内在动机激发)、品德形成规律为根基,既培育“家国情怀”,又锤炼“适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能力,构建“认知、情感、社交、创新”四位一体的成长体系。
从学校教育看,优质教育突出“立德树人+跨学科创新”。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比如语文课堂的红色经典诵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培育;又基于脑科学设计分龄创新课程——幼儿期通过“积木搭建几何图形”开展游戏化数学启蒙,小学期开展“科学观察+基础编程启蒙”(如用Scratch Jr简易编程工具制作“校园植物生长日记”动画,记录观察数据并可视化呈现,融入环保意识培育),初中期开设“AI+非遗”融合课(用编程还原剪纸纹样、3D打印复刻革命文物),高中期组织“航天科普+工程实践”(组装卫星模型、设计火星基地方案),让课堂既有“文化根脉”又有“科技活力”。
从家庭教育看,优质教育强调“成长型教养+亲子协同”。既传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又融入现代教育理念——遵循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通过“家庭小发明、职业体验对话”激活孩子内在动机;每天花15分钟开展“亲子创新实践”,既避免“唯分数焦虑”,又培育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探索欲。
从校家社协同看,优质教育实现“资源互通+责任共担”。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学校(专业指导)、家庭(情感支撑)、社会(实践场景)”的链路——社区科创基地承接学校STEAM课程实践,企业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开展“AI生态监测”项目,还可借鉴芬兰“森林教育”模式,让孩子在自然探索中学习编程,让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
落地优质教育,需要多主体联动推进。学校可建立“脑科学+学科”教研机制,比如按“注意力20分钟周期”设计课堂,避免小学低年级“满堂灌”;开设“未来职业体验营”,组织学生走进航天院所、车企研发中心、乡村合作社,直观感受“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场景;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纳入学生核心评价,比如科创活动水平、红色文化实践时长占比20%,替代“唯分数排名”,同时通过“学业水平+素养发展”双报告制,让家长既了解孩子成绩,也看到创新潜力。
家庭可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学习儿童成长规律——0-3岁用棉麻、木质玩具刺激孩子触觉,同步讲解中英文名称;青春期给予“有限自主”,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兴趣班,但需说明规划;还可领取“科学育儿工具包”(含脑科学亲子游戏手册、家庭创新案例),定期参加“家长沙龙”,分享“支持孩子修复旧家电、参与社区公益”等非功利化养育经验,避免盲目报班。
校家社协同则需政府牵头制定《协同育人标准》,明确学校提供“课程需求清单”(如STEAM课程需要的实践场地)、社区开放“研学资源库”(每月1次科技园、革命纪念馆研学名额)、家庭落实“培育日志”;每学期开展“协同育人成果展”,比如举办“少年创客节”,让家长、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评审学生作品,既增强育人合力,也让孩子感受“创新被认可”的成就感。
二、不良教育:关键期不可逆的“成长创伤链”——个体痛苦与民族素质的双重损耗
要明确的是,“不良教育”并非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而是转型期存在的“局部问题”。它与优质教育“循规律”的核心相反,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显性伤害”,虽占比不高,却需警惕其对个体与民族的双重影响。
不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违规律、伤根基、耗潜力”。学校层面,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存在“短视行为”——挤占体育、美育课时;用分数给学生贴“差生”标签,设置“后排专属区”,忽视“成绩差但擅长机械设计”的个体差异;甚至否定学生“机器人研发”“非遗创作”等兴趣,称“耽误学习”。
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存在“错位行为”——溺爱型家长“包办所有事务”,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严苛型家长“禁止一切课外兴趣”,比如15岁的小阳因家长禁止参与“青少年科创大赛”,偷偷删除参赛作品报复;还有家长违背成长关键期,让3岁孩子每天背20个汉字超前学拼音,这些行为多源于对“成长规律”的认知偏差,而非教育主流。
校家社层面,少数存在“脱节行为”——部分学校将“课后服务”甩给家长,称“作业批改是家庭责任”;少数家长抵触学校“个性化指导”,认为“老师就该只教分数”;社区实践基地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
不良教育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与“传导性”。对个体而言,脑科学“用进废退”原理下,幼儿期每天看短视频超2小时,会导致语言中枢神经突触发育滞后,成年后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比同龄人低20%-25%;青春期长期处于“压制环境”(如家长否定科技发明兴趣、学校惩罚课堂质疑),会导致前额叶(负责决策、情绪调控)发育滞后,易形成“创新恐惧”人格——比如初中生姜姜因数学成绩暂时落后被贴“笨学生”标签,放弃报考数字经济相关专业,错失适配未来产业的机会。这些伤害虽不普遍,但一旦发生,会影响个体终身幸福。
对民族而言,不良教育可能形成“局部人才短板”——创新思维被压制,可能影响芯片、航天等“卡脖子”领域的基层人才供给;道德认知偏差,可能降低“乡村支教、科技攻关”等长期主义事业的参与度。
不良教育的根源,在于认知偏差与体系完善中的“局部缺位”。观念上,部分家长、教师误将“早学=优质”“分数=成才”,背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度上,教育评价体系虽明确反对“唯分数、唯升学”,但部分县域仍有“升学率与学校资源挂钩”的隐性机制,农村0-3岁托育覆盖率虽从2020年10%提升至2024年25%,但仍低于城市40%;社会层面,少数校外培训机构炒作“焦虑营销”(如“五年级不学奥数,初中就掉队”),部分家长群攀比“报班数量”,放大“透支未来换成绩”的行为。
三、平庸教育:潜能钝化的“创新杀手”——个体平淡与民族竞争力的双重困局
“平庸教育”是比“不良教育”更易被忽视的“隐性问题”。它不违背规律、不造成显性伤害,甚至因“孩子成绩中等、不惹麻烦”让家长安心,是优质教育与不良教育之间的“中间地带”,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其“无创新增量”的特征会成为民族竞争力的“潜在隐患”。
平庸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守固化、脱时代、磨锐气”。它能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通过学业考试),但缺乏“创新增量”(如不培育AI素养、不激发独特潜能);能保障“个体不出错”(如成绩中等、遵守纪律),但难以支撑“个体出彩”(如成为创新型人才);与不良教育的“显性伤害”不同,它是“无价值提升的低层次循环”,在智能时代易导致个体“适配性不足”。
要区分不良教育与平庸教育,可从四个维度来看:从本质属性,不良教育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显性伤害”,平庸教育是缺乏创新增量的“隐性陷阱”;从表现形式,不良教育是过度应试、极端教养、标签化评价,平庸教育是标准化教学、保守教养、均值化评价;从危害形态,不良教育导致神经发育不可逆损伤、人格偏差,平庸教育导致潜能钝化、创新欲丧失、AI替代风险;从影响周期,不良教育的危害短期显现(如孩子厌学、心理问题),平庸教育的危害长期潜伏(如成年后被时代淘汰)。简单说,不良教育是“做错”,比如让3岁孩子每天背20个汉字导致语言兴趣丧失;平庸教育是“没做透”,比如让10岁孩子只学课本数学计算,不开展AI编程启蒙导致创新潜能沉睡。
具体来看,学校层面,部分学校虽不挤占体美课时,但教学内容滞后(如初中物理仅讲杠杆公式计算,不涉及AI能源监测应用),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替代小组探究,高中历史仅要求知识点背诵,不组织红色文化辩论活动),缺乏创新场景(无科创实验室,跨学科项目年均不足1次)。
家庭层面,部分家长虽不强迫“超前学”,但“求稳避险”,禁止孩子“拆修家电、尝试小发明”,称“浪费时间不如多做试卷”;认知滞后,不知“数字素养”是智能时代基础能力(如认为“编程是大学生学的”),仍专注“刷题提分”。
校家社层面,社区虽有“绿色能源体验馆”“非遗工坊”,但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协同无创新导向,仅聚焦“安全不出错”(如拒绝户外研学怕出事故),不组织“科技发明、社会调研”等激发潜能的活动。
平庸教育的危害,体现在个体“时代适配不足”与民族“竞争力隐患”。对个体而言,未来学视角下,小学不开展AI编程启蒙,会导致大脑负责创新的右半球因缺乏刺激“活性降低”;高中不组织科创竞赛,会导致神经突触逐渐失去“创新连接能力”——比如12岁的小航曾拆解玩具研究齿轮传动,却因初中物理只要求背杠杆公式,半年后失去机械创新兴趣。成年后,这类个体因缺乏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只能从事“数据录入、简单文案”等易被AI替代的工作,陷入“平淡无突破”的人生,比如30岁的阿凯因高中仅学课本知识,工作后无法掌握AI数据分析工具,从技术岗退到体力岗。
对民族而言,平庸教育若成局部主流,会导致“创新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基因编辑等“卡脖子”领域培养足够多“基层创新者”;劳动力素质与未来产业需求脱节(如制造业升级需要“懂AI的技术工人”,但平庸教育培养的是“只会传统操作的工人”),可能拖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平庸教育的根源,在于目标滞后与实践创新的“局部不足”。理念上,部分学校、家长仍停留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传统目标,而非“培育创新型引领者”,背离民族复兴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实践上,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前沿性”课程设计能力(如不会用AI教学工具、不懂项目式指导),部分家长虽不强迫“超前学”,但怕孩子“与众不同”,拒绝支持学“非遗+现代设计”;制度上,学校“特色科创课程”经费虽有增加,但仍低于学科课程(如某县科创经费占比仅5%),教师创新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比例不足10%。
四、破局之道:以“民族复兴人才观”重构多主体协同的教育生态
中国基础教育的“守正”,在于筑牢了“公平、质量”的根基;未来的“创新”,在于以“民族复兴人才观”破解不良教育、平庸教育,让优质教育成为主流。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勇于自审、主动觉醒、担当作为、协同发力,既不否定过去的成果,更要面向未来解决新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者要扛“国之大者”,在“守正”中“创新”。一是改革评价体系,取消“升学率排名”但不否定“学业水平监测”,建立“五维综合评价标准”(①创新能力:科创活动参与、小发明;②数字素养:AI应用等级、编程能力;③社会责任:乡村实践、公益服务;④情绪健康:心理测评达标;⑤家国情怀:红色教育参与),每学期向家长发放“学业水平+素养发展”双报告,比如某省试点“素养积分制”,积分达80分可参与省级少年创客营,既引导学校摆脱功利化,又给孩子明确方向。二是补齐资源短板,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普惠性0-3岁托育机构,目标2025年农村覆盖率超40%、与城市持平;为农村、薄弱学校配备AI教学设备和创新实验室(每校至少1间创客空间),组织城乡教师轮岗,要求城市骨干教师年均轮岗不少于6个月,且轮岗经历纳入职称加分,比如某省实施“银龄教师返聘计划”,邀请退休工程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科创,既补资源缺口,又传工匠精神。三是搭建协同平台,建立省级校家社协同云平台,整合企业(开放科创实验室)、科研院所(提供量子科普、太空育种资源)、学校(输出课程方案)资源,家长可在线预约研学名额,教师可在线获取创新案例,平台开设“脑科学育儿课”,家长年学20学时可兑换亲子研学券,强制但不生硬,既提家长素养,又强协同实效。
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践“育人初心”,在“传承”中“突破”。一是推进课程改革,既落实国家课标,又加创新增量。小学开“AI+自然”(用AI监测校园植物、分析数据)、“传统文化+数字媒体”(制非遗短视频发校园平台);初中开设“数理实践+数字创新”课程(如用传感器收集校园能耗数据,通过编程分析数据并设计节能方案,或用3D建模还原本地革命遗址,制作交互式讲解课件);高中建机器人研发、量子科普等科创社团,每学期搞“项目式学习周”(如社区低碳方案设计,学生需走访社区、对接企业落地),既完成科学、数学课标要求,又培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创新课程每周不超2课时,融入现有学科,不增负担。二是推进评价改革,既关注分数,更关注成长。用“学生成长档案”替代分数排名,记录“创新尝试、社会责任进步、心理情绪成长”;对“数学中等但擅长机械设计”的学生,优先推科创竞赛;对“内向但善文案”的学生,鼓励进校园红色新媒体团队,让每个孩子找到价值支点,不唯分数但不否定分数的基础作用。三是提升自身能力,既夯基本功,又学新技能。每学年组织教师参加AI教学、跨学科设计培训不少于40学时,考核合格上岗;邀企业工程师、科研人员进校园当兼职教师,月开1次前沿讲座(如“AI影响未来职业”);教师可申报创新教学课题,学校设“创客基金”,比如某校教师“非遗+3D打印”课题获批,可获5万元买材料,既提高教师能力,又丰富教学资源。
家长要树“大教育观”,在“理性”中“赋能”。一是抓关键期培育,不超前但抓准。0-3岁每天10分钟“多感官互动”(用棉麻、木质积木搭图形,同步讲中英文);3-6岁支持“试错探索”(拆玩具研究结构、试家庭烘焙自主配比);12-18岁给“有限自主”(自主选科创班、支教项目,需与家长沟通规划),既尊循规律,又激活潜能。二是育未来素养,不跟风但适配。每周1次家庭创新实践;带孩子逛科技馆、革命馆,讲钱学森归国、屠呦呦研青蒿素等故事,不强迫崇拜但传家国情怀;鼓励孩子关注老龄化、科技伦理等社会问题,引导思考“如何用能力解决问题”,育社会责任感。三是破焦虑误区,不否定但理性。拒绝“幼儿超前学拼音、小学刷奥数”,但不否定基础学业巩固(如孩子数学弱,用数独、魔方提兴趣,不刷题);不复制“控制式教养”,允许孩子试错(如支持修手机失败,一起析因),育抗挫折力与创新欲;不攀比报班数量,关注“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成长”。
结语:守正创新,育复兴新人——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
回望70多年,中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为国家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教育之根”。展望未来,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0-18岁教育需在“守正”中“创新”:优质教育是“根”,要以多学科协同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人;不良教育是“害”,要通过政策整改、观念更新逐步消除;平庸教育是“隐忧”,要通过课程创新、潜能激发破解。
教育行政管理者以“政策引领”筑根基,不否定过去均衡成果,更补创新短板;学校以“教学改革”激活力,不否定分数基础价值,更育创新素养;家长以“大教育观”育孩子,不否定传统教养智慧,更适配时代需求。唯有所有育人者协同发力,让优质教育成为主流,才能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实现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源源不断的复兴一代”——这既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成果的继承,更是我们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他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如今,第三次技术革命深化(信息化全面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AI、量子科技、元宇宙重塑生产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型、复合型、担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0-18岁基础教育筑基期(含学前、义务、高中教育),正面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型挑战:教育领域仍存在部分“不良教育”的显性伤害(如过度应试、极端教养)与“平庸教育”的隐性陷阱(如标准化教学、潜能钝化)。此时更需以“民族复兴”的大视野锚定方向——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知识灌输”,而是折射个体幸福与国家未来的三重镜像:优质教育守正创新育新人、不良教育违规律留创伤、平庸教育无增量磨锐气。这三种结果的分野,藏着教育的本质逻辑,更需所有育人者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以“国之大者”的清醒应对新问题。
一、优质教育:多学科协同的“未来人才培育链”——个体幸福与民族复兴的双重基石
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基因,早已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两弹一星”元勋的启蒙教育,到新时代航天青年、AI俊才的成长轨迹,优质教育始终是“个体成才”与“国家发展”的同频纽带。在智能时代,这种优质更需升级为“多学科协同的培育链”,既传承育人传统,又对接时代需求。
智能时代的优质教育,是“坚守育人初心”与“对接时代需求”的统一。它以0-18岁大脑及生理成长规律(0-3岁神经突触发育高峰、3-6岁语言中枢敏感期、12-18岁创新思维发展期)、心理成长规律(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内在动机激发)、品德形成规律为根基,既培育“家国情怀”,又锤炼“适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能力,构建“认知、情感、社交、创新”四位一体的成长体系。
从学校教育看,优质教育突出“立德树人+跨学科创新”。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比如语文课堂的红色经典诵读、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培育;又基于脑科学设计分龄创新课程——幼儿期通过“积木搭建几何图形”开展游戏化数学启蒙,小学期开展“科学观察+基础编程启蒙”(如用Scratch Jr简易编程工具制作“校园植物生长日记”动画,记录观察数据并可视化呈现,融入环保意识培育),初中期开设“AI+非遗”融合课(用编程还原剪纸纹样、3D打印复刻革命文物),高中期组织“航天科普+工程实践”(组装卫星模型、设计火星基地方案),让课堂既有“文化根脉”又有“科技活力”。
从家庭教育看,优质教育强调“成长型教养+亲子协同”。既传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又融入现代教育理念——遵循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通过“家庭小发明、职业体验对话”激活孩子内在动机;每天花15分钟开展“亲子创新实践”,既避免“唯分数焦虑”,又培育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探索欲。
从校家社协同看,优质教育实现“资源互通+责任共担”。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学校(专业指导)、家庭(情感支撑)、社会(实践场景)”的链路——社区科创基地承接学校STEAM课程实践,企业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开展“AI生态监测”项目,还可借鉴芬兰“森林教育”模式,让孩子在自然探索中学习编程,让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
落地优质教育,需要多主体联动推进。学校可建立“脑科学+学科”教研机制,比如按“注意力20分钟周期”设计课堂,避免小学低年级“满堂灌”;开设“未来职业体验营”,组织学生走进航天院所、车企研发中心、乡村合作社,直观感受“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场景;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纳入学生核心评价,比如科创活动水平、红色文化实践时长占比20%,替代“唯分数排名”,同时通过“学业水平+素养发展”双报告制,让家长既了解孩子成绩,也看到创新潜力。
家庭可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学习儿童成长规律——0-3岁用棉麻、木质玩具刺激孩子触觉,同步讲解中英文名称;青春期给予“有限自主”,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兴趣班,但需说明规划;还可领取“科学育儿工具包”(含脑科学亲子游戏手册、家庭创新案例),定期参加“家长沙龙”,分享“支持孩子修复旧家电、参与社区公益”等非功利化养育经验,避免盲目报班。
校家社协同则需政府牵头制定《协同育人标准》,明确学校提供“课程需求清单”(如STEAM课程需要的实践场地)、社区开放“研学资源库”(每月1次科技园、革命纪念馆研学名额)、家庭落实“培育日志”;每学期开展“协同育人成果展”,比如举办“少年创客节”,让家长、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评审学生作品,既增强育人合力,也让孩子感受“创新被认可”的成就感。
二、不良教育:关键期不可逆的“成长创伤链”——个体痛苦与民族素质的双重损耗
要明确的是,“不良教育”并非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而是转型期存在的“局部问题”。它与优质教育“循规律”的核心相反,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显性伤害”,虽占比不高,却需警惕其对个体与民族的双重影响。
不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违规律、伤根基、耗潜力”。学校层面,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存在“短视行为”——挤占体育、美育课时;用分数给学生贴“差生”标签,设置“后排专属区”,忽视“成绩差但擅长机械设计”的个体差异;甚至否定学生“机器人研发”“非遗创作”等兴趣,称“耽误学习”。
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存在“错位行为”——溺爱型家长“包办所有事务”,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严苛型家长“禁止一切课外兴趣”,比如15岁的小阳因家长禁止参与“青少年科创大赛”,偷偷删除参赛作品报复;还有家长违背成长关键期,让3岁孩子每天背20个汉字超前学拼音,这些行为多源于对“成长规律”的认知偏差,而非教育主流。
校家社层面,少数存在“脱节行为”——部分学校将“课后服务”甩给家长,称“作业批改是家庭责任”;少数家长抵触学校“个性化指导”,认为“老师就该只教分数”;社区实践基地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
不良教育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与“传导性”。对个体而言,脑科学“用进废退”原理下,幼儿期每天看短视频超2小时,会导致语言中枢神经突触发育滞后,成年后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比同龄人低20%-25%;青春期长期处于“压制环境”(如家长否定科技发明兴趣、学校惩罚课堂质疑),会导致前额叶(负责决策、情绪调控)发育滞后,易形成“创新恐惧”人格——比如初中生姜姜因数学成绩暂时落后被贴“笨学生”标签,放弃报考数字经济相关专业,错失适配未来产业的机会。这些伤害虽不普遍,但一旦发生,会影响个体终身幸福。
对民族而言,不良教育可能形成“局部人才短板”——创新思维被压制,可能影响芯片、航天等“卡脖子”领域的基层人才供给;道德认知偏差,可能降低“乡村支教、科技攻关”等长期主义事业的参与度。
不良教育的根源,在于认知偏差与体系完善中的“局部缺位”。观念上,部分家长、教师误将“早学=优质”“分数=成才”,背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度上,教育评价体系虽明确反对“唯分数、唯升学”,但部分县域仍有“升学率与学校资源挂钩”的隐性机制,农村0-3岁托育覆盖率虽从2020年10%提升至2024年25%,但仍低于城市40%;社会层面,少数校外培训机构炒作“焦虑营销”(如“五年级不学奥数,初中就掉队”),部分家长群攀比“报班数量”,放大“透支未来换成绩”的行为。
三、平庸教育:潜能钝化的“创新杀手”——个体平淡与民族竞争力的双重困局
“平庸教育”是比“不良教育”更易被忽视的“隐性问题”。它不违背规律、不造成显性伤害,甚至因“孩子成绩中等、不惹麻烦”让家长安心,是优质教育与不良教育之间的“中间地带”,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其“无创新增量”的特征会成为民族竞争力的“潜在隐患”。
平庸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守固化、脱时代、磨锐气”。它能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通过学业考试),但缺乏“创新增量”(如不培育AI素养、不激发独特潜能);能保障“个体不出错”(如成绩中等、遵守纪律),但难以支撑“个体出彩”(如成为创新型人才);与不良教育的“显性伤害”不同,它是“无价值提升的低层次循环”,在智能时代易导致个体“适配性不足”。
要区分不良教育与平庸教育,可从四个维度来看:从本质属性,不良教育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显性伤害”,平庸教育是缺乏创新增量的“隐性陷阱”;从表现形式,不良教育是过度应试、极端教养、标签化评价,平庸教育是标准化教学、保守教养、均值化评价;从危害形态,不良教育导致神经发育不可逆损伤、人格偏差,平庸教育导致潜能钝化、创新欲丧失、AI替代风险;从影响周期,不良教育的危害短期显现(如孩子厌学、心理问题),平庸教育的危害长期潜伏(如成年后被时代淘汰)。简单说,不良教育是“做错”,比如让3岁孩子每天背20个汉字导致语言兴趣丧失;平庸教育是“没做透”,比如让10岁孩子只学课本数学计算,不开展AI编程启蒙导致创新潜能沉睡。
具体来看,学校层面,部分学校虽不挤占体美课时,但教学内容滞后(如初中物理仅讲杠杆公式计算,不涉及AI能源监测应用),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替代小组探究,高中历史仅要求知识点背诵,不组织红色文化辩论活动),缺乏创新场景(无科创实验室,跨学科项目年均不足1次)。
家庭层面,部分家长虽不强迫“超前学”,但“求稳避险”,禁止孩子“拆修家电、尝试小发明”,称“浪费时间不如多做试卷”;认知滞后,不知“数字素养”是智能时代基础能力(如认为“编程是大学生学的”),仍专注“刷题提分”。
校家社层面,社区虽有“绿色能源体验馆”“非遗工坊”,但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协同无创新导向,仅聚焦“安全不出错”(如拒绝户外研学怕出事故),不组织“科技发明、社会调研”等激发潜能的活动。
平庸教育的危害,体现在个体“时代适配不足”与民族“竞争力隐患”。对个体而言,未来学视角下,小学不开展AI编程启蒙,会导致大脑负责创新的右半球因缺乏刺激“活性降低”;高中不组织科创竞赛,会导致神经突触逐渐失去“创新连接能力”——比如12岁的小航曾拆解玩具研究齿轮传动,却因初中物理只要求背杠杆公式,半年后失去机械创新兴趣。成年后,这类个体因缺乏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只能从事“数据录入、简单文案”等易被AI替代的工作,陷入“平淡无突破”的人生,比如30岁的阿凯因高中仅学课本知识,工作后无法掌握AI数据分析工具,从技术岗退到体力岗。
对民族而言,平庸教育若成局部主流,会导致“创新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基因编辑等“卡脖子”领域培养足够多“基层创新者”;劳动力素质与未来产业需求脱节(如制造业升级需要“懂AI的技术工人”,但平庸教育培养的是“只会传统操作的工人”),可能拖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平庸教育的根源,在于目标滞后与实践创新的“局部不足”。理念上,部分学校、家长仍停留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传统目标,而非“培育创新型引领者”,背离民族复兴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实践上,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前沿性”课程设计能力(如不会用AI教学工具、不懂项目式指导),部分家长虽不强迫“超前学”,但怕孩子“与众不同”,拒绝支持学“非遗+现代设计”;制度上,学校“特色科创课程”经费虽有增加,但仍低于学科课程(如某县科创经费占比仅5%),教师创新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比例不足10%。
四、破局之道:以“民族复兴人才观”重构多主体协同的教育生态
中国基础教育的“守正”,在于筑牢了“公平、质量”的根基;未来的“创新”,在于以“民族复兴人才观”破解不良教育、平庸教育,让优质教育成为主流。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勇于自审、主动觉醒、担当作为、协同发力,既不否定过去的成果,更要面向未来解决新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者要扛“国之大者”,在“守正”中“创新”。一是改革评价体系,取消“升学率排名”但不否定“学业水平监测”,建立“五维综合评价标准”(①创新能力:科创活动参与、小发明;②数字素养:AI应用等级、编程能力;③社会责任:乡村实践、公益服务;④情绪健康:心理测评达标;⑤家国情怀:红色教育参与),每学期向家长发放“学业水平+素养发展”双报告,比如某省试点“素养积分制”,积分达80分可参与省级少年创客营,既引导学校摆脱功利化,又给孩子明确方向。二是补齐资源短板,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普惠性0-3岁托育机构,目标2025年农村覆盖率超40%、与城市持平;为农村、薄弱学校配备AI教学设备和创新实验室(每校至少1间创客空间),组织城乡教师轮岗,要求城市骨干教师年均轮岗不少于6个月,且轮岗经历纳入职称加分,比如某省实施“银龄教师返聘计划”,邀请退休工程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科创,既补资源缺口,又传工匠精神。三是搭建协同平台,建立省级校家社协同云平台,整合企业(开放科创实验室)、科研院所(提供量子科普、太空育种资源)、学校(输出课程方案)资源,家长可在线预约研学名额,教师可在线获取创新案例,平台开设“脑科学育儿课”,家长年学20学时可兑换亲子研学券,强制但不生硬,既提家长素养,又强协同实效。
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践“育人初心”,在“传承”中“突破”。一是推进课程改革,既落实国家课标,又加创新增量。小学开“AI+自然”(用AI监测校园植物、分析数据)、“传统文化+数字媒体”(制非遗短视频发校园平台);初中开设“数理实践+数字创新”课程(如用传感器收集校园能耗数据,通过编程分析数据并设计节能方案,或用3D建模还原本地革命遗址,制作交互式讲解课件);高中建机器人研发、量子科普等科创社团,每学期搞“项目式学习周”(如社区低碳方案设计,学生需走访社区、对接企业落地),既完成科学、数学课标要求,又培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创新课程每周不超2课时,融入现有学科,不增负担。二是推进评价改革,既关注分数,更关注成长。用“学生成长档案”替代分数排名,记录“创新尝试、社会责任进步、心理情绪成长”;对“数学中等但擅长机械设计”的学生,优先推科创竞赛;对“内向但善文案”的学生,鼓励进校园红色新媒体团队,让每个孩子找到价值支点,不唯分数但不否定分数的基础作用。三是提升自身能力,既夯基本功,又学新技能。每学年组织教师参加AI教学、跨学科设计培训不少于40学时,考核合格上岗;邀企业工程师、科研人员进校园当兼职教师,月开1次前沿讲座(如“AI影响未来职业”);教师可申报创新教学课题,学校设“创客基金”,比如某校教师“非遗+3D打印”课题获批,可获5万元买材料,既提高教师能力,又丰富教学资源。
家长要树“大教育观”,在“理性”中“赋能”。一是抓关键期培育,不超前但抓准。0-3岁每天10分钟“多感官互动”(用棉麻、木质积木搭图形,同步讲中英文);3-6岁支持“试错探索”(拆玩具研究结构、试家庭烘焙自主配比);12-18岁给“有限自主”(自主选科创班、支教项目,需与家长沟通规划),既尊循规律,又激活潜能。二是育未来素养,不跟风但适配。每周1次家庭创新实践;带孩子逛科技馆、革命馆,讲钱学森归国、屠呦呦研青蒿素等故事,不强迫崇拜但传家国情怀;鼓励孩子关注老龄化、科技伦理等社会问题,引导思考“如何用能力解决问题”,育社会责任感。三是破焦虑误区,不否定但理性。拒绝“幼儿超前学拼音、小学刷奥数”,但不否定基础学业巩固(如孩子数学弱,用数独、魔方提兴趣,不刷题);不复制“控制式教养”,允许孩子试错(如支持修手机失败,一起析因),育抗挫折力与创新欲;不攀比报班数量,关注“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成长”。
结语:守正创新,育复兴新人——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
回望70多年,中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为国家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教育之根”。展望未来,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0-18岁教育需在“守正”中“创新”:优质教育是“根”,要以多学科协同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人;不良教育是“害”,要通过政策整改、观念更新逐步消除;平庸教育是“隐忧”,要通过课程创新、潜能激发破解。
教育行政管理者以“政策引领”筑根基,不否定过去均衡成果,更补创新短板;学校以“教学改革”激活力,不否定分数基础价值,更育创新素养;家长以“大教育观”育孩子,不否定传统教养智慧,更适配时代需求。唯有所有育人者协同发力,让优质教育成为主流,才能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实现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源源不断的复兴一代”——这既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成果的继承,更是我们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他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