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我国K字签证明起生效:打开大门,K字签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周程祎 洪俊杰/解放日报  
2025-09-30 08:56 字号
10月1日起,我国的K字签证生效。持该签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方面得到更多便利。
虽然办签具体细则尚未公布,但一点是确认的——相比原先发给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R字签证”,K签的门槛会降低不少。
于是,网上频频有人发问,会不会有大量外国人浑水摸鱼,借机涌入中国,抢占就业机会?这种问题,真的站得住脚吗?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中国为何要设立K签说起。
用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中国欢迎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来到中国、扎根中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成就个人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给予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便利,很大程度是需求驱动。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国内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与错配。这就可以解释,为何K签面向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年轻人。
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水平“高低”,大可不必过于纠结。一方面,科研领域从不是单打独斗的角斗场,在科技攻关日益系统集成的当下,人才“金字塔”既需要“塔尖”,也要有“塔身”“塔基”;另一方面,将军也是从好士兵一步步走上来的,假以时日,青年人才也能成长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
从外国青年科技工作者角度看,中国无疑是实现梦想的好舞台。在一份关于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深圳、上海已跻身全球前五,超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科研所需的研发环境、资金投入、政策持续性、出入境便利程度等要素,中国有的已是全球公认“优等生”,有的还在持续优化中。
如果再把视角拉大,无论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环境,还是白热化的科技创新竞争,都对我国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加固国际链接提出更高要求。

再回到签证问题上。
不久前,美国政府将企业为H-1B签证(临时工作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数千美元提高至10万美元。用美方的话说,此举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无法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很显然,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不在华盛顿考虑范围之内。
美国提高入境门槛,受伤最大的是印度。印度长期以来是H-1B签证最大受益国,2024年获批人数占签证总数的71%。那么,去不了美国的印度码农,会不会一股脑儿持K签来到中国?
几位熟悉印度情况的朋友跟笔者分析:第一,千万不要低估印度人想去美国就业的决心;第二,千万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政策摇摆的力度,之前也出现过政策大幅度调整,甚至南辕北辙。
至于未来持K签来华的印度年轻人,只要符合要求,来中国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这样的印度青年值得欢迎。
此外,暌违多年后,中印将恢复直航。不管外界杂音什么样,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有人担心,一旦引入无需雇主担保的外国人来华,会不会挤占国内的就业空间?
在笔者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就业空间不是一潭死水、不会一成不变。青年科技人才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反而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就业空间。何况持K签的外国人不仅能在中国就业,还可从事科研、教育、创业及相关商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做大就业这块“蛋糕”。
至于“厚此薄彼”“崇洋媚外”的顾虑,大可放在一边。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始终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提供就业服务;人社部门启动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各部门、各地区也都发挥各自优势,精准施策。
如何看待外国人才的涌入,本质上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人”。劳动力大军并非就业市场的负累,而是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们尤其需要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才红利。
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应是多多益善。
对上海来说,K字签证的意义尤为深远。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离不开人才支撑。通过K字签证吸引集聚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正是当下所需、未来所系。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只有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上海,才能不断进取,成就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