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静安区政协委员姚耀:以“科技”和“工业”提升“中国游”吸引力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25 15:24
字号

当前,中国旅游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外国人入境数量稳步增长,上海、深圳等科技中心城市的外国游客数量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如何以“科技”和“工业”提升“中国游”全球吸引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魅力与科技实力,维持中国游热度和新鲜感,进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各方研究探索。
我国“科技旅游”方兴未艾。近日,观察者网发布的《外国游客被中国震醒:原来欧洲如此落后》一文,指出在社交媒体驱动下,海外正掀起中国“科技旅游”潮,游客专程来体验先进科技与城市景观。随着外国游客数量迅速增长,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帖子将中国大城市描绘成科幻目的地,展示刷掌支付、无人机送外卖(深圳)、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未来感”场景。此外,智慧便利店、机器人服务员的餐厅、机器人咖啡厅、盒马超市、高铁等中国民众已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成为海外旅游企业用来吸引外国游客的特色素材,“科技旅游”“中国科技之旅”渐成潮流和“刚需”,甚至出现了一些头部海外主播组团去新能源车主机厂、小米、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公司参观访问的案例。
“科技旅游”存在不足和局限性。凭借先行一步的高科技应用场景,以及第一批来华的海外主播的流媒体呈现,我国的“科技旅游”虽然在无意中获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存在局限性:诸如自动驾驶出租车、机器人送餐和无人机送货等科技亮点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未能在更多区域、更多消费场景中展现,导致许多海外游客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深入感受其魅力。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海外科技发展,这些曾经新奇的场景迟早会让游客产生腻烦感,并且类似场景在海外也可能逐渐出现,削弱了我国的独特吸引力。从古镇开发“千镇一面”的文旅开发教训中,需警惕各地为了吸引海外游客而出现“一窝蜂”打造某几个同质化赛道的可能。此外,对如何充分用好“科技旅游”的红利,目前也缺乏系统性规划。
“工业旅游”异军突起的机遇有待把握。近年来,工业旅游在国内游客中异军突起。2025年1月,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参观的当天,报名人数有4600人;宇树科技的参观机会,也曾被黄牛炒到3000元一场,依旧一票难求。游客在工厂里不仅有新奇的体验,还能对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有更多的了解。据悉,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至15%,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工业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外国游客和主播在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组装车间后所发的短视频,也在全球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点赞和互动。基于数字化、便捷化生活体验的工厂、科技旅游,不仅能拓展旅游的新场景、新玩法,也能成为“中国智造”最直观、最自然的宣传,可看、可感、可触、可参与,体验感“拉满”的工厂游、科技游,无疑会架起我国新质生产力与海外游客之间全景沟通的新桥梁。
由此建议:
创新融合“文商旅体展+技”。在不少地方提出“文商旅体展”一体化发展,积极提振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科技”的概念,将“科技旅游”“工厂旅游”也纳入吸引海内外游客深度游的“流量密码”。
深度融合“工业旅游”与“科技旅游”。以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物流无人机为例,如果能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机密不外泄的前提下设计并形成固定的“工厂旅游”菜单,不仅能让海外游客深入工厂内部,了解我国先进工业品的生产流程、先进技术,还能亲自试驾最新款的新能源车、与机器人展开互动、操纵无人机等,感受中国智造品牌的魅力与科技实力。
创新科技与旅游场景,增加消费“情价比”。如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尚且比较单调的现状下,探索在游览、俯瞰、客运、视觉盛宴之外,结合婚恋经济、生日经济、“考后经济”,以及商圈品牌的“首发经济”等,开发低空庆典体验项目:通过无人机为游客配送一份特色纪念品,增强“惊喜感”与新鲜感。此外,还可安排诸如智能家居、智能穿衣镜(汉服与美妆)、虚拟试吃设备等体验项目,激发游客消费兴趣、提升游客购物体验。
以合理收费赢得尊重。高科技企业及相关体验项目需要高频次、高质量的管理与维护,这些都需要成本。根据海内外经验,科学收费甚至分层收费,反而能让游客更加珍惜体验的机会。因此,应鼓励“科技旅游”和“工业旅游”的服务供给方合理收费、分级收费,提升项目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说好中国故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静安区政协委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科技旅游”方兴未艾。近日,观察者网发布的《外国游客被中国震醒:原来欧洲如此落后》一文,指出在社交媒体驱动下,海外正掀起中国“科技旅游”潮,游客专程来体验先进科技与城市景观。随着外国游客数量迅速增长,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帖子将中国大城市描绘成科幻目的地,展示刷掌支付、无人机送外卖(深圳)、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未来感”场景。此外,智慧便利店、机器人服务员的餐厅、机器人咖啡厅、盒马超市、高铁等中国民众已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成为海外旅游企业用来吸引外国游客的特色素材,“科技旅游”“中国科技之旅”渐成潮流和“刚需”,甚至出现了一些头部海外主播组团去新能源车主机厂、小米、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公司参观访问的案例。
“科技旅游”存在不足和局限性。凭借先行一步的高科技应用场景,以及第一批来华的海外主播的流媒体呈现,我国的“科技旅游”虽然在无意中获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存在局限性:诸如自动驾驶出租车、机器人送餐和无人机送货等科技亮点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未能在更多区域、更多消费场景中展现,导致许多海外游客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深入感受其魅力。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海外科技发展,这些曾经新奇的场景迟早会让游客产生腻烦感,并且类似场景在海外也可能逐渐出现,削弱了我国的独特吸引力。从古镇开发“千镇一面”的文旅开发教训中,需警惕各地为了吸引海外游客而出现“一窝蜂”打造某几个同质化赛道的可能。此外,对如何充分用好“科技旅游”的红利,目前也缺乏系统性规划。
“工业旅游”异军突起的机遇有待把握。近年来,工业旅游在国内游客中异军突起。2025年1月,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参观的当天,报名人数有4600人;宇树科技的参观机会,也曾被黄牛炒到3000元一场,依旧一票难求。游客在工厂里不仅有新奇的体验,还能对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有更多的了解。据悉,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至15%,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工业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外国游客和主播在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组装车间后所发的短视频,也在全球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点赞和互动。基于数字化、便捷化生活体验的工厂、科技旅游,不仅能拓展旅游的新场景、新玩法,也能成为“中国智造”最直观、最自然的宣传,可看、可感、可触、可参与,体验感“拉满”的工厂游、科技游,无疑会架起我国新质生产力与海外游客之间全景沟通的新桥梁。
由此建议:
创新融合“文商旅体展+技”。在不少地方提出“文商旅体展”一体化发展,积极提振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科技”的概念,将“科技旅游”“工厂旅游”也纳入吸引海内外游客深度游的“流量密码”。
深度融合“工业旅游”与“科技旅游”。以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物流无人机为例,如果能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机密不外泄的前提下设计并形成固定的“工厂旅游”菜单,不仅能让海外游客深入工厂内部,了解我国先进工业品的生产流程、先进技术,还能亲自试驾最新款的新能源车、与机器人展开互动、操纵无人机等,感受中国智造品牌的魅力与科技实力。
创新科技与旅游场景,增加消费“情价比”。如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尚且比较单调的现状下,探索在游览、俯瞰、客运、视觉盛宴之外,结合婚恋经济、生日经济、“考后经济”,以及商圈品牌的“首发经济”等,开发低空庆典体验项目:通过无人机为游客配送一份特色纪念品,增强“惊喜感”与新鲜感。此外,还可安排诸如智能家居、智能穿衣镜(汉服与美妆)、虚拟试吃设备等体验项目,激发游客消费兴趣、提升游客购物体验。
以合理收费赢得尊重。高科技企业及相关体验项目需要高频次、高质量的管理与维护,这些都需要成本。根据海内外经验,科学收费甚至分层收费,反而能让游客更加珍惜体验的机会。因此,应鼓励“科技旅游”和“工业旅游”的服务供给方合理收费、分级收费,提升项目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说好中国故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静安区政协委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施丹璐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