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丨“微阵地”释放民族团结“大能量” ,上海市政协少数民族界架起各民族同胞连心桥
政协联线记者 刘毅 李若涵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26 18:41 字号
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是界别委员深入基层、倾听民意的前沿阵地,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家园。自2022年起,上海市政协少数民族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激发界别活力,倾力打造特色履职平台,在各族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
建强“微阵地”,释放“大能量”。两年多来,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将服务为民的初心、履职尽责的匠心化作助力上海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为民初心:情暖天山学子,浇灌民族之花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支持委员关注社会民生,开展服务界别群众活动,打造一个凝聚共识的阵地。”聊起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建立之初的想法,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召集人闵卫星如是说。
恰巧,这份“初心”与洪汉英委员身上的故事深度契合——
2009年,洪汉英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担任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每个寒暑假,她不远千里赴新疆家访;每年毕业季,她带领学生奔赴乌鲁木齐等地参加招聘会。十余年如一日,被学生称为“老师妈妈”的她,把民族团结的火种播撒到了无数人的心中。
一拍即合。在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牵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全力支持下,2022年9月8日,上海市政协第一家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揭牌。
“我会尽我所能,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职员工的心中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仪式上,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洪汉英朴素的话语,诠释着她身为少数民族界别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转眼两年多过去,洪汉英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方面,主动发现并积极协调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促进毕业生就业而四处奔走,真正将凝聚共识的工作做到了实处。今年6月,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举行“委员促三交”交流会暨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总结会,洪汉英在台上作发言

今年6月,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举行“委员促三交”交流会暨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总结会,洪汉英在台上作发言

去年6月和今年6月,两场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观摩会,将工作室的成果展露无疑。
“作为一名新疆学子,我在上海求学期间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的殷切关怀,感受到了‘洪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一定会不负韶华、勇敢担当,将来以所学回馈社会。”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阿丽马·吐尔逊在观摩会上自信表态。
“我在社会实践调研中学会的是用所学到的知识回馈家乡,并努力做好民族‘三交’的宣传者。”来自康复医学院的娜扎开提·塔依尔在寒暑假回乡之际,了解家乡各民族“三交”情况,并数次以优秀的调研报告获学校的社会调研奖。
“在上中医学习生活的日子里,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优秀校友代表艾买提·依米尔毕业后成为岳阳医院的一名推拿科医生,他积极助力搭建沪疆两地医务人员交流学习的桥梁,帮助来自新疆的医生在岳阳医院进修学习。
在洪汉英身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职业技能,更学懂了民族团结的“大爱”。“我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就如一粒粒种子,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扎根,要从自身做起,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履职匠心:挖掘“文化富矿”,共谱团结乐章
2023年,上海市政协少数民族界来了一名新委员: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剑波。
在2023年年初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陈剑波与同为新任委员的唐雯,共同提交了一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社区基层民族联的积极作用,推动上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这件基于对16个区195个社区基层民族联调研的提案极具份量,得到了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从2019年担任上海市民族联副会长开始,只要市民族联有召唤,陈剑波从不推辞。他常常调整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参加相关活动。担任政协委员后,他更是主动靠前,积极履职。他常说,民族工作是心与心的工作,要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少数民族同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彼时,洪汉英委员所领衔的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成效日益凸显,桥梁纽带作用日渐突出。“界别委员工作室作为凝聚共识、服务为民的平台,就需要这样有履职能量的委员。”于是,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将第二家工作室的筹划工作提上了日程。
2024年6月13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城堡内响起少数民族学生的歌声和琴声,市政协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揭牌,这家工作室的负责人正是陈剑波。
一次,重返故土的陈剑波发现,重庆酉阳不仅有着亘古未变的秀丽山川,更孕育着许多未被发掘的文化瑰宝与鲜有人知的非遗艺技。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他决定将这些深藏大山的民族文化珍宝带到国际大都市上海,让更多人听见、看见这个山川间的民族村落。今年5月,陈剑波(左)在“近听远古的声音”讲座上向大家介绍酉阳土家族民族民间音乐

今年5月,陈剑波(左)在“近听远古的声音”讲座上向大家介绍酉阳土家族民族民间音乐

今年5月11日,陈剑波策划了一场“近听远古的声音——酉阳土家族民族民间音乐探秘”音乐讲座。10位身着土家织锦服饰的演员用高亢唱腔开场,领着观众“走”进重庆酉阳的青山叠嶂间,一场跨越千里的民族音乐之旅就此启程。
为了能更让观众“身临其境”,表演器乐、戏曲、民歌的演员都是来自当地,大多也是土家族人。“之前知道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没想到今天还通过歌舞能了解一个民族。”观众在的表演与讲解中感受了酉阳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嫁娶文化、劳作场景等。讲座尾声,观众与演员跳起摆手舞,各民族同胞挽着手,在欢快幸福的音乐中实现了心与心的交融。
成果初显:深化互嵌共融,共筑上海家园
今年3月,洪汉英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相关领导一行赴新疆访企拓岗,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现场推荐,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全方位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看到曾经的学生有了长足发展,带着促就业任务而来的她脸上有了笑容。
洪汉英说,今后将立足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积极搭建沪疆交流平台,深化在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供需交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在上海学习的各民族大学生将个体发展融入家乡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是洪汉英的动力之源,也是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初心所在。
陈剑波则依托上海音乐学院专业优势,切实发挥工作室平台作用,履行界别委员职责,紧密团结凝聚在沪少数民族力量,尤其在弘扬民族文化上下了一番功夫。
“像酉阳这样不被外界所熟知的少数民族居所还有很多。”陈剑波说,未来将依托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平台,继续举办好“看山看水看中国”系列活动,歌颂祖国的山水,宣扬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助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两年多来,上海市政协少数民族界以为民初心、履职匠心倾力打造界别委员工作室品牌的履职实践,已成为本市构建各民族互嵌共融上海家园的生动注脚。闵卫星表示,今后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按照四个载体和六个方面的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共同推动工作室发展壮大。让少数民族界别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汇民智、解民忧、促发展的桥梁,不断提升界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