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上海“海归磁力”再升级,致公党界别提案为破解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引留两难”献招
政协联线通讯员 李欣欣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21 15:02 字号
老活动反映新问题,全球人才争夺战不断白热化
2024年2月23日,致公党上海市委举办归侨致公党党员元宵座谈会。这是致公党市委侨海工作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已经举办了20多年,参加的党员也逐渐从最初的以老侨为主,演变到包括留学归国青年在内的新老归侨。当天的座谈会上,留学归国的青年党员分享了他们的留学归国故事,感怀侨海报国的自豪,同时提到了与全球很多大城市相比,上海对国际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粘合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随着国内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在人才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上海原本作为留学生回国首选地的优势逐年减小,他们的很多同学回国后选择到上海周边的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海留学归国青年人才资源的损失。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上海市委主委邵志清在座谈会上认真听取了留学归国青年党员们的心声,然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吸引和留住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在上海扎根,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做贡献?”他指出,“要对这个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更多青年留学人才创造在上海干事创业的机会。”于是,与会党员围绕进一步完善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引进和服务政策、为留学生回国来沪提供更多便利环境、发挥海外侨团作用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上海要高质量完成“五个中心”建设,吸引和留住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在沪创新创业,至关重要。
围绕吸引留学生回国干事创业,一直是致公党市委参政议政的重头戏,长期针对留学人才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社情民意信息。近几年,致公党市委在市政协大会提交过多篇关于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提案,比如集体提案《关于加强上海留学回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曾荣获市政协优秀提案、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奖,提案中对吸引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到上海创新创业也有所阐述;但到了2024年,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的不断白热化,大量有潜力的优秀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毕业后留在了海外工作,甚至出现了部分在沪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海归又归海”的现象,如何提升上海对他们的吸引力和粘合力,使这一群体真正成为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成为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致公党市委决定对此问题继续开展课题调研,并以界别提案方式,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推进建言献策。2024年3月,市政协致公党界别组成了由界别委员、界别群众参加的课题组,充分发挥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广泛联系海内外留学生的优势资源,计划通过分析上海现有的引进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现状,结合对留学回国人才、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政府有关部门等展开的调研,了解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在归国意愿、个体需求、政策宣传解读执行、在沪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等,根据分析调研结果,就进一步增强上海对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粘合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题调研夯实建言基础,“海归又归海”原因几何
2024年4月,课题组正式成立。在梳理了上海近年来为吸引、鼓励和支持更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来沪发展,陆续实施的引进青年人才政策后,课题组发现:本市不仅已出台了不少政策,诸如《“海博计划”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资助专项》《上海青年创业英才开发计划》《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等;而且还通过“一会(全球留学人才及项目交流大会)、一赛(全球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一项目(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为核心的引才聚才机制,充分激发海外知名院校优秀留学青年来沪创新创业的活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近5年来,本市已累计引进留学人员超过13.5万人次。
经进一步调研发现,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的不断白热化,上海吸引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甚至出现了部分在沪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海归又归海”现象。那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在哪里?课题组充分发挥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广泛联系海内外留学人才的优势作用,多维度、随时随地搜集了解相关信息,找到了几个关键症结——
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刚回国的留学生吐槽说:上海现有的人才政策和人才评定标准普遍更重视已经获得较大成就、收入较高的专业人才。人才政策中对社保基数的限制,使他们这些刚回国、收入不高的留学归国青年人才被拒之门外,缺乏对刚毕业回国、工作年限不长的留学回国青年人才实际情况的关注,而且人才政策申请周期长过程繁琐,相关政策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很多青年留学人才回国后,投身自主创业。截至2024年,来沪就业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30万人次,创办企业多达6000多家。而主要面向留学生企业招商入驻的上海1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对他们的吸引力却并不强。有留学生企业家反映说,留创园虽然有漂亮的大楼,有高速宽带通信等配套设施,与海外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相比毫不逊色,但孵化能力却较弱,难以为留学生初创企业提供如企业规划制定、税务法务、轻资产融资等关键性扶助作用的服务,有的甚至做起了“二房东”谋利。
“归属感”是一个城市吸引和留住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软实力体现,也是大家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部分留学归国青年人才来沪后,很难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组织建立链接,在个体身份上处于游离状态。虽然目前有致公党、欧美同学会、侨联等各类服务留学人才的党派和社会团体组织,但有相当比例的留学归国青年人才对这些组织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对加入组织的吸引力不大。涉侨相关组织缺少信息获得渠道,无法实时高效地联系到留学回国青年人才,使得这一群体对组织的嵌入性和适应情况较弱,难以获得归属感,降低了上海对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粘合力。
凝聚智慧力量献招,提升吸引力和粘合力需“双向奔赴”
症结找到了,如何破解才是关键。课题组带着这些问题,在海外高校中的在读留学生、在沪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人才管理、企业管理、教育领域、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引进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政策有了,如何完善政策宣传、答疑服务和实施落地才是关键”“要为留学归国青年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加强对‘人才成长期’的关注”“留学人员创业园不仅是一块牌子,还要有专业的孵化能力,要向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一个城市要能为青年留学人才提供‘被看见’的渠道,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大家如是说。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凝聚党派和界别力量,发挥致公党员专家的智慧和相关资源,反复座谈磋商后,形成了课题成果,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健全引进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宣传和答疑服务;提高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能力,鼓励留创园特色化及差异化发展;拓展发现渠道和工作范围,增强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城市归属感等三方面建议。该课题成果后经进一步完善、转化,在2025年十四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以致公党界别提案形式向大会提交。
随即,该提案引起了媒体的积极关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就围绕该话题作了《增强留学归国青年人才的城市归属感,该怎么做?》的专题直播节目。今年上海两会后,经市政协研究,该提案被纳入市政协胡文容主席领衔的“加大优秀海外人才吸引力度,全面深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主席督办提案。6月12日,在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推进会上,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界别召集人刘新宇作为提案者代表,结合提案和课题调研内容,围绕更好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完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等提出意见建议。
虽然该提案已经提交、立案并办结,但提案中涉及的工作尚在推进之中,为上海持续聚焦吸引全球创新人才目标建言献策的征程正在不断向前迈进。致公党界别将继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发现问题——深入调研——议政建言——助力解决问题”的履职闭环,不断深入调研、广谋良策,为更好助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更好承担为国揽才、为国蓄才、为国用才的使命任务,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