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从“人民城市”到“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7-29 09:41
字号

党中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愿景,深入阐释“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
党中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城市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愿景,深入阐释“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化拓展,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系统升级,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年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与要求,领会理解其作为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引领性目标的战略意义,明确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坐标、新路径、新使命。
如何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现代化”
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到此次会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可以看出,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城市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主阵地,其发展逻辑和实践路径正在发生新的转变。
“现代化”不仅是指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改善,更是城市运行体系、治理模式、发展方式、价值导向和文明形态的全方位跃迁,集中体现了城市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明确指出的:“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是立足于我国人口流动格局、经济发展实际和城市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研判,体现了数量与质量、活力与秩序、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标志着我国城市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数据显示,从城乡构成看,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呼唤现代化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新方位需要现代化作为。因此,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适应人口结构、发展资源、空间格局等深层变量的调整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工作的全过程。
从具体部署来看,此次会议部署的第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实际上是从优化体系的角度,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
由此可见,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和目标化表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集中体现。
如何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人民城市”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城市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命题,既是人民城市理念的价值升华,又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时代方向,其所包含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内涵,分别对应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保障、文脉赓续与治理增效等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维度,构成了目标导向清晰、内在逻辑严密、实践路径可循的系统性价值结构。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强调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和质量,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突出改善民生、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活品质;“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聚焦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巩固提升,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体现对风险挑战的前瞻应对,包括城市安全、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体现了以党建引领和依法治市为根本遵循,以数字化治理和智能化服务为支撑,推动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系统创新,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这一布局系统勾勒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导向,构成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支撑。
上述6个“城市”既彼此独立,又系统耦合,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的立体目标图谱。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1个着力优化”和“6大着力建设”,构成系统性目标布局,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形成多维支撑结构,标志着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系统、可持续,体现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内涵。
如何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
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具体任务的明确部署上,更体现为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治理模式的积极创新。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和五个“更加注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从“人民城市”到“现代化人民城市”,不变的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进一步提升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广度、深度与精准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深刻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系统升级,标志着城市工作迈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新阶段。因此,要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以更明确的方向、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党中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城市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愿景,深入阐释“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化拓展,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系统升级,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年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与要求,领会理解其作为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引领性目标的战略意义,明确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坐标、新路径、新使命。
如何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现代化”
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到此次会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可以看出,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城市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主阵地,其发展逻辑和实践路径正在发生新的转变。
“现代化”不仅是指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改善,更是城市运行体系、治理模式、发展方式、价值导向和文明形态的全方位跃迁,集中体现了城市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明确指出的:“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是立足于我国人口流动格局、经济发展实际和城市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研判,体现了数量与质量、活力与秩序、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标志着我国城市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数据显示,从城乡构成看,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呼唤现代化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新方位需要现代化作为。因此,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适应人口结构、发展资源、空间格局等深层变量的调整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工作的全过程。
从具体部署来看,此次会议部署的第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实际上是从优化体系的角度,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
由此可见,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和目标化表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集中体现。
如何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人民城市”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城市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命题,既是人民城市理念的价值升华,又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时代方向,其所包含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内涵,分别对应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保障、文脉赓续与治理增效等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维度,构成了目标导向清晰、内在逻辑严密、实践路径可循的系统性价值结构。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强调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和质量,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突出改善民生、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活品质;“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聚焦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巩固提升,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体现对风险挑战的前瞻应对,包括城市安全、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体现了以党建引领和依法治市为根本遵循,以数字化治理和智能化服务为支撑,推动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系统创新,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这一布局系统勾勒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导向,构成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支撑。
上述6个“城市”既彼此独立,又系统耦合,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的立体目标图谱。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1个着力优化”和“6大着力建设”,构成系统性目标布局,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形成多维支撑结构,标志着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系统、可持续,体现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内涵。
如何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
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具体任务的明确部署上,更体现为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治理模式的积极创新。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和五个“更加注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从“人民城市”到“现代化人民城市”,不变的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进一步提升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广度、深度与精准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深刻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系统升级,标志着城市工作迈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新阶段。因此,要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以更明确的方向、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谷钦慧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