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23分钟紧急救援!社员董士奎与同事机上救回心跳骤停旅客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7 10:52
字号

7月7日18时20分,厦门航空MF8580航班(上海虹桥-泉州晋江)即将滑出跑道,机舱内,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援有序展开。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董士奎主任和同事孙源主任,与机组人员、热心医务人员合力施救,成功助力挽回突发心跳骤停旅客生命。
生死时刻:旅客突发心跳骤停命悬一线
7月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孙源、董士奎按照工作安排从上海前往晋江。就在飞机等候起飞指令滑出跑道之际,与孙源同排座位的王先生(化名)突然陷入昏迷。邻座乘客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向身为医生的孙源求助。
彼时,45岁的王先生仰靠在座椅上,面色苍白如纸,嘴巴微张伴有抽搐。孙源立即对该乘客进行体检,发现患者神志丧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初步判断心跳骤停,果断说道:“患者反应极差,必须立即平躺!”
前排座位上的董士奎得知情况后迅速起身赶到后排协助孙源与乘务组一同将王先生转移至过道平躺。 经进一步检查,患者大动脉搏动不可触及,呼之不应,口唇发绀,但仍有呼吸,嘴角不断溢出白色泡沫,并有咬舌动作,符合心跳骤停诊断,情况十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孙源当机立断,跪地开始胸外心脏按压。他的双臂如机械般精准有力地按压,每分钟100至120次的节奏,仿佛是生命的鼓点,在与时间激烈角逐。与此同时,董士奎固定患者头部使其后仰张口,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始终跪守在其头部旁,用双手稳稳托住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使用乘务员递过来的氧气面罩。空姐一边协助抢救一边给患者鼓劲:“先生,坚持住,你是马拉松选手,最后一百米了,一定要坚持住。”
客舱瞬间化作了临时抢救室。经过两轮共60次按压后,掌握急救技能的汪女士主动接替几乎力竭的孙源,进行了第三轮按压;当心内科陈医生赶到时,孙源又迅速投入第四轮体外按压循环。心肺复苏对按压频率和力度要求极高,每一次按压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大家默契配合、接力救援,尽管一次次的大力按压让手臂酸痛难忍,但没有一人退缩,始终保持着救援动作的标准与连贯。
在心内科医生为患者完成肾上腺素肌注后,董士奎趁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间隙,与空乘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从狭窄的过道转移至较为宽敞的机舱门口,协助空乘人员,继续心肺复苏抢救。这时,舱门打开,机场航空医生迅速到位,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测,静推肾上腺素,并立即为患者进行2次除颤。
期间,在机场航空医生准备设备的同时,孙源、董士奎的协助救治一刻也未中断。这场持续23分钟的空中救援,凝聚着多方的强大合力。
△董士奎:左一黑色衣服
“当时只想着‘我是医生,必须上,每一个医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孙源和董士奎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者最纯粹的使命担当。在他们心中,无论何时何地,救死扶伤都是天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目前,王先生生命体征平稳,度过了危险期。这场紧急的生死救援,孙源和董士奎医生用实际行动证明,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手术台前的精湛技艺,更彰显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
亲历者反思:后怕之余,呼吁补齐航空急救短板
作为这场惊险救援的亲历者和主要施救者之一,董士奎心有余悸地表示:“现场空间狭小,人员施展不开,设备也不全……抢救结束,整个人都脱力了。现在想想还是后怕的。” 结合本次经历,他呼吁完善民航客机急救设备配置:
1.强制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抢救心脏骤停(尤其是室颤)患者的关键救命设备,应成为所有民航客机的标准强制配置。此次事件发生在起飞前尚能等待地面支援,若在万米高空,缺乏AED将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2.配备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器是保障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通气的基础生命支持常用急救设备,方便在狭长(比如机舱过道)的特定空间以及其他不便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条件下维持机械通气,并且能够在给氧的同时提供可持久的人工辅助通气,是当前飞机及急救点亟需的标准配置。
向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机组人员和热心旅客致敬!
为董士奎、孙源医生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仁心仁术点赞!
生死时刻:旅客突发心跳骤停命悬一线
7月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孙源、董士奎按照工作安排从上海前往晋江。就在飞机等候起飞指令滑出跑道之际,与孙源同排座位的王先生(化名)突然陷入昏迷。邻座乘客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向身为医生的孙源求助。
彼时,45岁的王先生仰靠在座椅上,面色苍白如纸,嘴巴微张伴有抽搐。孙源立即对该乘客进行体检,发现患者神志丧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初步判断心跳骤停,果断说道:“患者反应极差,必须立即平躺!”
前排座位上的董士奎得知情况后迅速起身赶到后排协助孙源与乘务组一同将王先生转移至过道平躺。 经进一步检查,患者大动脉搏动不可触及,呼之不应,口唇发绀,但仍有呼吸,嘴角不断溢出白色泡沫,并有咬舌动作,符合心跳骤停诊断,情况十分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孙源当机立断,跪地开始胸外心脏按压。他的双臂如机械般精准有力地按压,每分钟100至120次的节奏,仿佛是生命的鼓点,在与时间激烈角逐。与此同时,董士奎固定患者头部使其后仰张口,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始终跪守在其头部旁,用双手稳稳托住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使用乘务员递过来的氧气面罩。空姐一边协助抢救一边给患者鼓劲:“先生,坚持住,你是马拉松选手,最后一百米了,一定要坚持住。”
客舱瞬间化作了临时抢救室。经过两轮共60次按压后,掌握急救技能的汪女士主动接替几乎力竭的孙源,进行了第三轮按压;当心内科陈医生赶到时,孙源又迅速投入第四轮体外按压循环。心肺复苏对按压频率和力度要求极高,每一次按压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大家默契配合、接力救援,尽管一次次的大力按压让手臂酸痛难忍,但没有一人退缩,始终保持着救援动作的标准与连贯。
在心内科医生为患者完成肾上腺素肌注后,董士奎趁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间隙,与空乘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从狭窄的过道转移至较为宽敞的机舱门口,协助空乘人员,继续心肺复苏抢救。这时,舱门打开,机场航空医生迅速到位,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测,静推肾上腺素,并立即为患者进行2次除颤。
期间,在机场航空医生准备设备的同时,孙源、董士奎的协助救治一刻也未中断。这场持续23分钟的空中救援,凝聚着多方的强大合力。

“当时只想着‘我是医生,必须上,每一个医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孙源和董士奎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者最纯粹的使命担当。在他们心中,无论何时何地,救死扶伤都是天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目前,王先生生命体征平稳,度过了危险期。这场紧急的生死救援,孙源和董士奎医生用实际行动证明,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手术台前的精湛技艺,更彰显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
亲历者反思:后怕之余,呼吁补齐航空急救短板
作为这场惊险救援的亲历者和主要施救者之一,董士奎心有余悸地表示:“现场空间狭小,人员施展不开,设备也不全……抢救结束,整个人都脱力了。现在想想还是后怕的。” 结合本次经历,他呼吁完善民航客机急救设备配置:
1.强制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抢救心脏骤停(尤其是室颤)患者的关键救命设备,应成为所有民航客机的标准强制配置。此次事件发生在起飞前尚能等待地面支援,若在万米高空,缺乏AED将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2.配备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器是保障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通气的基础生命支持常用急救设备,方便在狭长(比如机舱过道)的特定空间以及其他不便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条件下维持机械通气,并且能够在给氧的同时提供可持久的人工辅助通气,是当前飞机及急救点亟需的标准配置。
向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机组人员和热心旅客致敬!
为董士奎、孙源医生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仁心仁术点赞!
责任编辑:王志磊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