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沈沪铭:“农二代”的青春担当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16 09:52
字号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沈沪铭
浦东新区宣桥镇宣夏路,印有“清美鲜家”字样的绿色物流车来来往往,从宣桥镇出发,发往长三角地区超过1万家终端零售门店。从27年前的小作坊起家,到今天的规模化厂房,清美集团已成长为集基础研究、现代农业、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全球供应链、冷链物流、智慧零售、餐饮管理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生活综合服务商。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沪铭以学识、视野和魄力推动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展示了“农二代”的青春担当。以新发展眼光看“农业未来”
沈沪铭的父母在1998年创业,创立如今家喻户晓的豆制品品牌:清美,取自清洁、美味之意。彼时,沈沪铭尚处孩提时代。见证父母艰辛奋斗、企业逐步壮大的同时,他也对企业经营耳濡目染。此后,他在大学期间学习金融,又出国学习管理,自2018年起,他逐渐加入公司运营之中。
“我是‘农二代’。”这是沈沪铭给自己的定位。
投身清美企业管理,从哪里起步?回到原点、回到“农”这个字,是沈沪铭经过一番思索后的结果。清美从豆腐起步,沈沪铭也同样从豆腐开始。他来到豆制品工厂,实地体验从一颗黄豆到一块豆腐的完整生产流程。
“豆制品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很多环节还要靠手工,而且工人一直是处于高温或高湿的环境,劳动强度大,效率也不够高。我就想,能不能通过设备的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效率。”沈沪铭有了思路。他经过和设备厂商不断沟通,根据使用经验不断对机械臂进行改造,最终解决问题。如今的清美豆制品已经实现全自动化流水线,大大节省人工的同时,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也更加平稳。
“既然是‘农二代’,就要拿出我这一代的作为,带领企业开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之路。” 沈沪铭以新发展眼光看“农业未来”。他主动请缨,主抓公司数字化改革,在大家的支持下,放开手对清美集团的全产业链实施数字化转型。
距清美集团总部办公楼约3公里的腰路村,清美集团200多亩的5G水稻种植基地和20多亩的穴盘菜工厂化生产示范区,已经成为浦东现代化农业的一个典型。这里插秧有无人插秧机,收割也有无人收割机,水稻的生长过程,还有实时智能监测。与田间管理有关的光照、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稻田图像等,都可以通过清美数字水稻平台实时监控了解,并进行后续的分析和管理决策。穴盘菜种植则通过机械化的流水线,实现播种、育苗、施肥、采收一体化生产,达到低人工、高产量的工厂化生产模式的效率。
这些都是沈沪铭数年来潜心研究和推动的重点。“我们正在把一些好的工厂管理理念延伸到农产品的种植环节。”沈沪铭说。他还推动对零售终端的数字化打造,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去预测产品销量。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开拓新的领域,方能生生不息、更好服务广大市民。”沈沪铭说。作为“农二代”,他从不安坐办公室,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干研发。腰路村蔬菜基地,成了沈沪铭的第二个办公室。“我每天至少到大棚查看一次,喜欢看着植物生长。”沈沪铭说。他组织团队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试验了50多种鸡毛菜种源,不断挑选和试验,改良土壤基质、温室大棚、冷链系统等环节,最终确保了鸡毛菜从“田头”到“桌头”的新鲜度。
从5G数字水稻种植到穴盘鸡毛菜工厂化种植,从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到新零售渠道终端,沈沪铭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如今的清美公司,已是集基础研究、现代农业、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全球供应链、冷链物流、智慧零售、餐饮管理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企业集团。
如今,总投资15亿元、规划面积35万平方米的清美四期正在建设中,将建成包括智能化综合食品生产基地、智慧冷藏大仓及保供配送基地、全产业链创新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内的产业链示范园。
认真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2022年1月,沈沪铭成为浦东新区政协委员。第一次参会经历,让他明白:“政协委员”四个字是比运营企业更大的一份责任。沈沪铭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言之有物。
沈沪铭在提交的第一件提案中围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出多项建议,这缘于他此前带领清美企业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经验和思考。他还在以“着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加快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协商议政专题会上,面对新区党委政府的领导提出建议: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浦东乡村振兴,加大支农支企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这些建议都得到充分肯定。
清美企业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载体在腰路村。自2020年起,在腰路村,沈沪铭带领企业,在资金、产业、服务等方面持续投入,通过村企共建、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保障问题,还实现了村民的整体增收。清美除了建超市、餐厅服务村民外,还在腰路村建成了数字化的高标准蔬菜和水稻基地,以及蔬菜分拣中心。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42万元,农民年累计增收 1208万元。
“腰路村的邻里乡亲,基本都认识我。”沈沪铭颇感自豪。这也促成了如今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全新品牌“五丰夜谈”品牌的应运而生。
“五丰”意为五谷丰登,也得名于宣桥镇腰路村五丰路,浦东新区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以此为名并在此挂牌,意在依托政协委员的智慧力量,助力浦东建设一批“五谷丰登粮满囤”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助推浦东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同时,工作室也成为浦东政协社情民意直报点,将“民意直通车”开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直达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沈沪铭正是这一工作室的牵头人和召集人。
在新区政协支持下,自2023年起,工作室每年都在盛夏时节举办“五丰夜谈”协商活动。小广场上,政协委员与乡镇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乡村振兴对话互动、碰撞思想,汇聚智慧疏通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后常态化管理中的民生难点、痛点问题。特别是今年,“五丰夜谈”在人数和规模上翻了一番。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部分委员,与来自宣桥镇、惠南镇、三林镇和万祥镇的部分政协委员和村民干部品农家饭,聊农家事,畅谈乡村振兴大业。
“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就是要‘实’:道实情、献实策、干实事。”沈沪铭说,作为政协委员,他依然是“学生”,学无止境,更要学以致用,更加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和企业家的作用,积极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去,认真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张岩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