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一周|新“四减”背后的深意
2025-05-15 08:12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上海期间,在“模速空间”参与了一场以“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同现场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对大家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对上海而言,面向“十五五”的许多方面,有全新的机遇挑战,需回答好时代的命题……一些重点领域称得上是“年轻的事业”,需要展现相应的精神状态和行动。
此前,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要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砥砺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的能力本领,更好为国担当、勇为尖兵。
5月9日,上海举行庆祝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上海市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上海广大职工要脚踏实地当好建设者、奋斗者,奋发有为建新功、创新业。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更好推动传统产业焕新蝶变、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孕育生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作贡献,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中当主角、显身手,以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诸多领域需率先开展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前沿探索。这显然需要强有力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需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开辟新路。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亦需加快,决策和行动效率亦应提升,以期最大程度把握窗口期、掌握战略主动权。

在世界银行新近披露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上海样本企业的59项测评点调查,有22项测评点企业给出的填答结果达到全球最优水平,超过新加坡。
上述调查的部分数据将纳入今年10月公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于2021年进行重大修改,上海在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权重较以往显著增加。此次调查,系首次将企业感受端评价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凸显强调经营主体真实体验的评估导向。
对上海而言,改革、开放、创新的诸多决策,都需要在微观主体切身经历中予以检验;营商环境的竞争力,亦来自于具体的企业感受度。从企业感受度出发,对政策清晰度、指标科学性、条块协同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都有进一步提升的需要。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指出,要聚焦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科学精准施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大力推动政策落地提速扩容,大力推动政策惠企“免申直享”“直达快享”。
5月9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在研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问题时,强调要持续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效,深入推动为企业减负。
近年来,上海聚焦为基层减负增能,深入开展居村“四减”、“四百”大走访,着力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此基础上,应结合稳增长促发展形势任务,深入推动为企业减负,在减重复检查、减繁琐申报、减统计报表、减冗余证明等方面持续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新“四减”要求,针对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痛点,而其背后,检验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协同效能乃至政绩观。
如减重复检查,要进一步加大涉企“检查码”的覆盖和推进力度;如减繁琐申报,就要对照“免申即享”要求,推动政策直达快享,这正是“最好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
又如减统计报表,要持续推进“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不断拓宽数据智能预填场景,这既是为企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也为引导市场预期发挥了指导作用;还比如减冗余证明,上海推出了“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等做法,已向全国推广,接下去将进一步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更好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证明负担。
对各级政府部门而言,上述要求,意味着工作方式、工作思路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无疑是基于用户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主动改革。
闯出新路、创出新业,需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亦将是一座城市永葆“年轻”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张岩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