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评论
  • 收藏
市政协委员丁晓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化高校改革攻坚
丁晓东/政协联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06 10:47 字号
丁晓东 

丁晓东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要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高校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柱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空前速度重塑全球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要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面对国际科技竞争与高质量发展双重挑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为构筑国家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在这一进程中,高校始终是支撑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石。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顶尖人才的集聚效应决定了科技突破的高度与速度,高校作为国家战略人才的“蓄水池”,肩负着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核心动能的使命。
作为科技、人才、创新三大要素的交汇点,高校在原始创新与重大科技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不仅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更是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中坚力量。
二、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赋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1.精准对接前沿,优化学科布局
高校改革与科技前沿的有效对接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当前,高校对科技前沿成果表达主要关注的是论文和学术交流会议报告等的显现的表达,而随着科学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和核心技术的保密和产权保护等,科技成果的显现表达已经难以完全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学科技术发展也包括潜在前沿成果的表达和信号的体现,也包括未来方向(如生物技术交叉应用等)。针对注重论文、报告的方式难以匹配前沿创新的隐蔽性与动态性、学科设置难以适应科技交叉融合趋势等问题,高校要打造前沿响应机制。
高校要以分类定位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前沿对接机制。研究型高校应聚焦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应用型高校需关注技术转化与产业适配;技能型高校则需强化实践能力与新兴工具应用。分类发展的核心在于避免“全能化”陷阱,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高校及时响应科技趋势。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产教研融通创新,构建有效掌握科技前沿发展潜在信号的机制,强化创新生态的动态调整能力,充分挖掘科技前沿的隐性空间,以此引导教学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的重点布局方向。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需求,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注入“AI+”等学科群建设,促进多学科领域协同攻关。第三方面,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单一方式,开展项目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技术快速变化的趋势。同时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着力推动高校课程体系变革,加快课程知识迭代和教学组织模式创新。
2.革新师资建设,强化战略人才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然而,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高校师资与人才供给失衡状态明显,教师知识更新慢、高端人才缺口大、人才评价改革缓慢。
一是要健全精准引才机制。要克服教授团队引才难以突破原有科研领域,学院引才难以突破原有学科的不足,学校要根据定位,围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未来学科的布局要求,精准绘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人才地图,通过专家提名、学生提名、权威榜单数据,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实施灵活的引进办法。
二是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创建师资能力发展指数,注重学科前沿追踪力、产教融合转化力、跨学科协作力、数字化教学力、创新人才培养力等关键维度的表现,推行“长周期信任制”评价,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流动,培育“学术-产业”两栖型人才队伍。推动战略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改善战略急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比如改变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使用方式,改变当前较为注重短期性评价的情况,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科技人才机制,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项目给予特殊长期支持政策。加强产教研融通创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厂以及研发创新型企业的两栖或多栖人才,既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又有效地建立产教研的创新纽带。
3.以学生为中心,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勉励青年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跑好历史的接力棒。这要求高校将青年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
要突破高校“以师带徒”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鼓励学生彰显天性,克服围绕老师课题转的单一路径,让学生大胆想和勇于探索开展学习研究,在人才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要结合科研兴趣和任务驱动,保障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导师负责学术指引和辅助,实现“一生一策”,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同时,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首先,要将重大攻关任务和科研任务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实现战略任务攻克与育人成果体现的双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高校要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路径。
其次,要为学生搭建信息与资源统筹与共享平台。以超常规的方式集中资源、配置资源,打通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信息渠道,促进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共享,形成“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实践成果”间的互联互通。
再次,对于学生评价,要“既破又立”。不唯论文、不唯专利,允许创新成果替代传统论文,重点关注技术转化的社会价值,对高风险探索性项目实行“容错激励”。
4.推动跨组织协同,突破资源整合壁垒
高校一己之力难以有效的实施跨组织甚至跨大组织的资源整合与利用,难以有效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对于基于学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举措办法也不多。单个高校对于前瞻性战略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体系平台建设所消耗的海量资源无能为力,比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算力、语料和训练生产线等建设投入巨大。
一是建立以政府主导的跨组织协同机制,鼓励促进高校协同外部资源开展“合部制”改革,共同合作建设部门、平台等,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二是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力度,要认真总结重点学科、一流学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专项投入的利弊,进一步增加投入资源,改善投入方式和提高投入效能,保障服务战略急需人才培养的重点投入。
三是推动高校联盟建设,通过跨校、跨学科联合培养,解决大规模资源投入难题,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的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组织和资源支撑,以高校之间的协同和联盟,共同解决前沿和重点学科专业布局以及急需学科专业设置所需的一所学校难以承担的大规模资源投入问题等等。
(作者系市政协教育界召集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 丁晓东)
责任编辑:张晓莉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