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丨以“智”谋“治” 为社会治理赋能
方慧/人民政协报  
2025-04-30 07:44 字号
“喂,您好,我的车刚刚发生了碰撞事故。”
“是否有人员受伤?请描述具体情况,并把摄像头对准碰撞位置……”从当事人视频报警,到视频远程勘查采集信息,再到认定事故责任,无锡市“e路通”交通事故处理服务中心的接线交警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就远程处理完毕一起轻微交通事故,避免了引发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
据了解,无锡“e路通”交通事故处理服务平台集“e定责、e救援、e调解、e理赔、e事通、e宣教”六大场景于一体,通过“云上办”实现了1分钟视频连线、3分钟快撤现场、5分钟事故认定。“目前日均视频远程处理交通事故800余起,占市区轻微交通事故总量的80.4%,群众满意率99.93%。”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社会治理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的深刻变革,‘e路通’这一创新平台,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智慧治理体系,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全国政协委员舒勇表示。
在数字化浪潮不断奔腾的当下,数字化、智能化为社会治理赋能,让社会治理不断向“善治”迈进。“如今我们站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理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似乎成为常态,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要重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巨大影响,要积极构建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舒勇说。
在舒勇看来,人工智能可让社会治理系统具备多维感知的能力,让治理体系突破传统治理的信息盲区,形成覆盖物理空间、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的全域认知图谱。“需要注意的是,要创造性应用人工智能,让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只停留在‘技术赋能’的初级形态,要迈向‘科技-文化’协同进化的高级阶段。”
“真正的‘善治’从不在技术堆砌中诞生,而是在数据流动中守护公平正义,在算法迭代中彰显人文关怀,在万物互联中重构社会信任。”舒勇进一步解释道,要在智能系统与文化基因的持续对话中,孕育出既具备精密“算力”又富有温暖“心力”的治理生态,在效率与公平、秩序与活力、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黄金支点,最终让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全方位为社会治理服务,让社会治理既科学又有温度。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