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把脉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研讨出海法律服务新需求,首届“苏河湾论坛”举办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25 10:33
字号

4月18日,“苏河湾论坛——护航中国企业出海,聚焦跨境拓展机遇”在上海苏河湾中心举办,这也是首届“苏河湾论坛”。
论坛由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华润万象生活共同主办,为法律界、学术界、企业界搭建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务实交流平台。200余名来自政府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商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新闻媒体等专业人士齐聚苏河湾畔,约1.5万人参与线上直播,共同把脉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研讨出海法律服务新需求,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在致辞中说,当前,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把开拓多元化市场、布局全球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选择。同时,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许多企业“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表示,中央和市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4月初召开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加强综合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全球化发展。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将积极搭建平台,与各相关方一起构建完善助力企业出海“生态圈”。
中共静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翔表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双循环”等政策引领下扬帆出海,已成为突破国内市场瓶颈、获取全球资源的关键路径。静安区致力于打造“南京西路—苏河湾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带”,吸引聚集了多家头部法律服务机构。未来,静安区将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当好企业出海的“战略护航者”,勇当制度创新的“开路先锋队”。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表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企业出海既是顺应国家战略之举,也是企业突破瓶颈、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推进涉外法治是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他就法律赋能企业出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法律服务行业前置化,提前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国际规则,当好企业出海的前行向导;二是深化生态化合作,融合政企学律各界力量,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三是律师要拓宽全球化视野,懂语言、懂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乔宝杰表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出海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逆全球化局势下,企业出海更是摆脱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的战略选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携手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共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是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吕红兵表示,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勇敢“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汇交融的生动写照。企业出海“百舸争流”,却也见“侧畔沉舟”,“流浪式出海”“FOMO式出海”问题频出。出海企业应从“流浪”转向“深耕”,从追逐“水面上”显而易见的机会,升级为挖掘“水面下”隐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法律服务就是扬帆出海的航标灯、破浪前行的助推器、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能为在这个变幻莫测、波诡云谲大变局中的企业出海,增加更多的确定性、稳定性、预见性,从而善出海、少出错、免出事、不出轨、防出局、常出彩。
论坛现场发布了《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与法律支持需求调研报告》《股权回购法律问题应对指引》《国浩论道之投融资风险识别和治理手册》三项研究成果,以及助力民营经济公益法律热线电话号码,以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在主旨演讲环节,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中国欧盟商会全国副会长、上海分会董事会主席Carlo D’Andrea,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沈伟,以及国浩上海管理合伙人承婧艽分别演讲。
“中国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与世界合作,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走出去’的大潮必将更加澎湃。”周汉民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企业自身“强身健体、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但其“走出去”仍面临国际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他建议从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安全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等多个层面加以支持。
马屹建议,中国企业缔约时,如有谈判条件,应尽量在仲裁规则、仲裁地、仲裁语言等方面约定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并优先选择有经验、可信赖的中国仲裁机构。他强调,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是中央赋予中国仲裁机构的使命,关注企业需求和商业趋势是中国仲裁未来生命力的来源。
毕舜杰以“汇”“惠”“慧”三个同音字解析了如何用好全球智慧为中企出海提供高价值专业服务。他表示,“汇”系指汇集全球跨国企业、供应链、产品、消费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惠”系指通过改革开放开拓市场,通过成本优势,将供应链扎根中国,惠及全球;“慧”则指在研发、创新等方面凝聚专业团队智慧,助力企业平稳出海,为企业发展赋能。他强调,中企出海引擎已经换挡,新质生产力正驱动“中国制造”在全球深化发展,海外绿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介机构需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企业间的互动沟通,以全球智慧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高价值服务。
Carlo D’Andrea聚焦加强中欧企业间投资纽带的关键议题,强调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法律框架已成为关键要务。同时,企业界期望通过优化执法机制、建立完善的司法公开制度增强外资企业信心。他指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虽存在分歧,但在诸多方面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他期待未来双方能通过更频繁的对话化解分歧,探寻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他认为所有律所、律师都肩负着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中国欧盟商会也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助力中欧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
沈伟建议,中国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完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定制裁合规框架,适时寻求法律救济,同时国家要加快反制裁措施法治体系建设,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进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持续深化国际经贸金融联系,以应对制裁风险。
承婧艽围绕“出海合规”的核心议题,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模式选择、合规要点及境外资本市场的运作策略,为企业结合境外资本市场合理选择出海模式、设计股权架构提供了专业指引。
圆桌访谈环节,嘉宾们共同围绕“企业出海之法律风险防控和治理”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上海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上海云生未来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贤威结合云生未来公司的出海经验,强调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性,并呼吁吸引国际人才回流以应对科技竞争趋势;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陈怡斐结合所在企业全球化业务布局和自身项目经验,分享了企业从“人、财、法”角度做好前瞻布局和战略规划的思考;上海嘉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定贵强调,中国企业出海需做好跨文化运营和全球资源配置,在中美贸易战等复杂环境下将国际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国浩上海合伙人董亮以具体案例入手,深入剖析了中东地区与中国的双向投资现状、投资策略、商业考量及未来合作潜力;国浩上海合伙人才卓结合涉美制裁实战案例,解析美国制裁体系及其底层逻辑,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制裁提供方法论。
论坛期间,华东政法大学公司法律争议解决研究中心和国浩上海还共同举办了“股权回购法律沙龙(第一期)”,专家学者、仲裁机构代表、国浩律师与参会嘉宾聚焦股权回购权性质、行使期限、行权顺位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论坛由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华润万象生活共同主办,为法律界、学术界、企业界搭建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务实交流平台。200余名来自政府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商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新闻媒体等专业人士齐聚苏河湾畔,约1.5万人参与线上直播,共同把脉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研讨出海法律服务新需求,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在致辞中说,当前,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把开拓多元化市场、布局全球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选择。同时,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许多企业“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表示,中央和市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4月初召开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加强综合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全球化发展。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将积极搭建平台,与各相关方一起构建完善助力企业出海“生态圈”。
中共静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翔表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双循环”等政策引领下扬帆出海,已成为突破国内市场瓶颈、获取全球资源的关键路径。静安区致力于打造“南京西路—苏河湾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带”,吸引聚集了多家头部法律服务机构。未来,静安区将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当好企业出海的“战略护航者”,勇当制度创新的“开路先锋队”。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表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企业出海既是顺应国家战略之举,也是企业突破瓶颈、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推进涉外法治是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他就法律赋能企业出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法律服务行业前置化,提前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国际规则,当好企业出海的前行向导;二是深化生态化合作,融合政企学律各界力量,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三是律师要拓宽全球化视野,懂语言、懂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乔宝杰表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出海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逆全球化局势下,企业出海更是摆脱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的战略选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携手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共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是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吕红兵表示,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勇敢“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汇交融的生动写照。企业出海“百舸争流”,却也见“侧畔沉舟”,“流浪式出海”“FOMO式出海”问题频出。出海企业应从“流浪”转向“深耕”,从追逐“水面上”显而易见的机会,升级为挖掘“水面下”隐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法律服务就是扬帆出海的航标灯、破浪前行的助推器、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能为在这个变幻莫测、波诡云谲大变局中的企业出海,增加更多的确定性、稳定性、预见性,从而善出海、少出错、免出事、不出轨、防出局、常出彩。
论坛现场发布了《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与法律支持需求调研报告》《股权回购法律问题应对指引》《国浩论道之投融资风险识别和治理手册》三项研究成果,以及助力民营经济公益法律热线电话号码,以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在主旨演讲环节,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中国欧盟商会全国副会长、上海分会董事会主席Carlo D’Andrea,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沈伟,以及国浩上海管理合伙人承婧艽分别演讲。
“中国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与世界合作,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走出去’的大潮必将更加澎湃。”周汉民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企业自身“强身健体、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但其“走出去”仍面临国际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他建议从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安全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等多个层面加以支持。
马屹建议,中国企业缔约时,如有谈判条件,应尽量在仲裁规则、仲裁地、仲裁语言等方面约定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并优先选择有经验、可信赖的中国仲裁机构。他强调,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是中央赋予中国仲裁机构的使命,关注企业需求和商业趋势是中国仲裁未来生命力的来源。
毕舜杰以“汇”“惠”“慧”三个同音字解析了如何用好全球智慧为中企出海提供高价值专业服务。他表示,“汇”系指汇集全球跨国企业、供应链、产品、消费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惠”系指通过改革开放开拓市场,通过成本优势,将供应链扎根中国,惠及全球;“慧”则指在研发、创新等方面凝聚专业团队智慧,助力企业平稳出海,为企业发展赋能。他强调,中企出海引擎已经换挡,新质生产力正驱动“中国制造”在全球深化发展,海外绿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介机构需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企业间的互动沟通,以全球智慧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高价值服务。
Carlo D’Andrea聚焦加强中欧企业间投资纽带的关键议题,强调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法律框架已成为关键要务。同时,企业界期望通过优化执法机制、建立完善的司法公开制度增强外资企业信心。他指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虽存在分歧,但在诸多方面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他期待未来双方能通过更频繁的对话化解分歧,探寻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他认为所有律所、律师都肩负着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中国欧盟商会也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助力中欧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
沈伟建议,中国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完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定制裁合规框架,适时寻求法律救济,同时国家要加快反制裁措施法治体系建设,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进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持续深化国际经贸金融联系,以应对制裁风险。
承婧艽围绕“出海合规”的核心议题,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模式选择、合规要点及境外资本市场的运作策略,为企业结合境外资本市场合理选择出海模式、设计股权架构提供了专业指引。
圆桌访谈环节,嘉宾们共同围绕“企业出海之法律风险防控和治理”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上海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上海云生未来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贤威结合云生未来公司的出海经验,强调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性,并呼吁吸引国际人才回流以应对科技竞争趋势;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陈怡斐结合所在企业全球化业务布局和自身项目经验,分享了企业从“人、财、法”角度做好前瞻布局和战略规划的思考;上海嘉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定贵强调,中国企业出海需做好跨文化运营和全球资源配置,在中美贸易战等复杂环境下将国际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国浩上海合伙人董亮以具体案例入手,深入剖析了中东地区与中国的双向投资现状、投资策略、商业考量及未来合作潜力;国浩上海合伙人才卓结合涉美制裁实战案例,解析美国制裁体系及其底层逻辑,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制裁提供方法论。
论坛期间,华东政法大学公司法律争议解决研究中心和国浩上海还共同举办了“股权回购法律沙龙(第一期)”,专家学者、仲裁机构代表、国浩律师与参会嘉宾聚焦股权回购权性质、行使期限、行权顺位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