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贸易战制胜之道,就是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朱珉迕、胡幸阳/解放日报  
2025-04-22 07:41 字号
特朗普“对等关税”抛出近一周时,周汉民以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身份,把数十位驻沪总领事、外国商会负责人和部分外资企业家请到其主持的“江上会客厅”。
一聊数小时,对方表达了对上海的赞许,也坦诚吐露了担忧和困难。周汉民把一连串问题理成报告,很快递到市领导案头。上下一心,争分夺秒,让他颇为感慨。
在周汉民看来,应对贸易战的关键策略,也正在上上下下的万众一心、争分夺秒积极应对的态势。作为外贸和国际法领域知名专家,周汉民曾亲历中国“入世”风风雨雨,也熟悉历次外部对中国的围堵打压。
4月2日以来的这段日子,让他仿佛回到为“入世”谈判提供“炮弹”的那些年。这一回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但在周汉民看来,中国的实力和底气早已不同以往,站在国际公理一边、历史正确一边的决心和行动力也空前坚定。
“关税大棒”挥舞两个多星期之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观见工作室在周汉民的办公室与其进行了一次长谈。采访结束,周汉民起身,带我们看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向前有路,光明在望。“我从来都是这么想的。”【对话嘉宾】周汉民,1957年生,法学硕士,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曾任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
“一要顶住,二要挺住,三要站住”
观见:本轮关税战愈演愈烈,出乎你的预料吗?
周汉民:关税战是美国的战术行为,是贸易战的从属,而美方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是长期以来的战略行为,不是从2018年开始的,更不是从2025年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入世”谈判前开始,美国就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每年对中国进行一次年度国会审查。2018年起,形势陡然变化。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对中国商品进口征收10%—25%的关税,全覆盖、无豁免,至今没有降低。如今又以子虚乌有的借口额外加征了34%的关税,并不断莫名提高,最后在4月16日提高到荒唐的245%。
关税战之外,美国还对进口关键矿产、芯片、药品发起了调查,更不用说美国这些年来对中国输美商品实施的同样荒唐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以及对华实施的科技战。现在是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三战合一”,犬牙交错,极限施压,目的就是希望迟滞甚至终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观见:过去十多年,大家一直在讨论中美会不会踏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到了给出答案的时候了?
周汉民:2012年,美国知华派代表人物之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首任院长艾利森教授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段论述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并以此成书,中译本《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我读过几遍。他写了16个“新兴力量”和“既成力量”之间的竞争案例,其中12个以战争收场,4个以和平谈判手段解决。
对“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有两个立场。第一,中国向来爱好和平。我们不认同“新兴力量”一定要以战争手段解决与“既成力量”之间的竞争问题。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国的发展;世界足够大,足以容纳各个国家各自设定的发展道路。
第二,我们对美国的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已经较量了很多年了,已经“忍无可忍、不能再忍”。因此,我们必须以国际公理为基础,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基础,进行坚决的斗争。
观见:这次中国是最早也最坚决作出反制措施的。开始时有人觉得,我们的反应是不是太强硬了?
周汉民:决不用“强硬”形容,应该说它是迅速的、坚定的,是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美国对中国施加的245%关税,这在国际贸易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中国加征的反制关税只有125%,并声明美方后续继续加征关税将不予理会,这说明了我们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策略。
同时,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关上谈判的大门。2019年到2021年,我们以23个月13轮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谈判必须基于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现在“球”不在中国这边,是美国肆无忌惮、肆意妄为。
观见:也有人觉得,这次美国人更着急,我们好像可以“淡定”一点。全国两会上还有美国记者问王毅外长,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会不会让中国“坐享其成”?
周汉民:我以为,“淡定”肯定是不对的,战略上可以藐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现在是上下同欲、万众一心,要渡过难关,何有淡定可言?
当然我们可以在战略上藐视困难。能藐视,是因为中国经济与年俱增的发展。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不到54万亿,去年中国经济总量134.9万亿,这是什么概念?能够差这80万亿吗?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至于问“美国优先”这样的方略会不会让中国坐享其成,我认为是提问者考虑得多了。第一,我没有看到“美国优先”的方略到底是什么,我也没有看到特朗普入主白宫100天带来怎样的“美国优先”的成果。第二,中国从来不是坐享别人的成果和技术,我们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国际合作。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不必当真,道理很简单,没有这样的事。
观见:最近还有一种舆论,中国对美出口只占全部出口比重的14.7%,言下之意……
周汉民:这种话是有害的,似乎告诉别人美国市场可以放弃,我告诉你,一点都不能放弃。中国货进入美国,是美国人民广泛欢迎的,是堂堂正正进入美国的,是我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打开的,这14.7%是千辛万苦得来的,理应寸步不让。现在美国还是中国出口贸易最大的单体国家。推动中美两国全方位经济交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守的,美国市场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重要的,还需要在14.7%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才对。
观见:从中国社会来说,现在最应该强调共识是什么?
周汉民:首先,中国走向世界是自觉、自为、自主的选择,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游浪更高,越是这样,越是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现在中国人民对美国的认识空前清晰,也对中国政府的立场表达出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正是团结一心,共同“办好自己的事”的时候。对此,我总结了三个词。
一是要顶住——顶住这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如果都顶不住,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呢?二是要挺住——挺住民族的脊梁。三是要站住——始终站在国际公理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核心就在于把我们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下去,贯彻到底。
要在区域化贸易上“妙手著文章”
观见:历史上中国遭遇围堵打压并不是第一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过类似经验。你亲历过那段历史,当时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周汉民:中国人有个好习惯,努力向历史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汪洋大海中学习游泳。千万不要想着一蹴而就的成功。当年,我们用了15年零5个月才“入世”,也是边谈判边学习,向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学习。曾经有人觉得加入WTO是“狼来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WTO不是“狼”,而是一个要紧紧抓住的机会。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定会对世界做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寻找最大的可能性,把这场贸易战、关税战平息下去,因为这不仅将惠及中美两国人民,更将惠及世界经济发展和总体和平关系。看到我的老朋友李成钢4月16日被任命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兼副部长,我给他发消息说,“在这乱云飞渡之时,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衷心祝愿他能“铁肩担道义”,更要“妙手著文章”。我们大家都要“妙手著文章”。
观见:从对美反制的角度,除了关税反制,还有哪些文章可做?
周汉民:在相关法制基础上进行对等立法很重要。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可以说,中美两国终极的斗争是立法的斗争。
就在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根据总统行政令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采取了重大行动,包括对中国船舶运营商和服务征收非歧视性服务费,以及限制某些海事运输服务。这是最新、最严重的经济霸凌行为,由此可见,我们抓紧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立法或补充立法已是刻不容缓。
大家要注意,美国之前对我们加征的关税,迄今没有降下来过。我们最担心什么?担心的是这样的关系被他通过立法的方式固化下来。那我们就要主动打破这个套路。首先是研究透。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中有三组条款可以成为对中国征税的法律基础,此外还有《1962年贸易扩展法》、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拜登任内的《芯片和科学法案》都十分值得关注。我们一定要用第一手材料,把这些研究深、研究透,有的放矢,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强烈建议,针对美国当下极不公平贸易行为,我们要加强立法,使我们的反制措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同时我们要开辟新的道路,就是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
观见:目前看,这次关税战对二战以来全球秩序的冲击是空前的。中国一直强调要在WTO框架内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经贸秩序。但如果WTO框架真的失灵,我们怎么应对?
周汉民:
第一是贸易的区域化。今年是WTO成立30周年,但美国对WTO几乎采取弃之不用的做法,让许多谈判被搁置、争端解决机制解体,也推动我们在区域化道路上前进。几年后回看也许会发现,这样一次剧烈的冲撞,其实让我们的思路进一步成熟了——今后的贸易,应更强调区域化。
这方面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在中国的倡导和推动下结束谈判,成功生效。RCEP简单来说就是“4个3”: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3、世界经济总量的1/3、世界贸易总量的1/3、中国对其他14个成员国的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的1/3。这些充分说明贸易区域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认为,现在是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尽快解冻并生效的好时机,这对中欧双边的贸易和投资是莫大的促进。中国也要继续努力争取加紧加入CPTPP和DEPA这两个贸易和投资区域化的重要协定。当然,中国应充分利用好其他国国际协定,包括美墨加自贸协定,经济合作的面越宽越好。
第二,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链有多长,都应该用足用好;链如果不够,就应该补链强链。
第三,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强调精准合规化和标准化,应该做到堂堂正正、不被诟病。在这点上,我强烈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更实在地帮助企业一个个剖析并解决它们“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包括合同法、劳工法、企业税法、知识产权的合规,都需要加强。
他跳跃式加税,我们跳跃式改革
观见:上海在贸易战中可谓首当其冲,而上海本身承载的各项重大国家战略,都有为国探路甚至“为国分忧”的指向。4月18日恰好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当初浦东开发开放,就是在中国受到打压制裁的情况下起步的。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周汉民: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此前两三个月,小平同志在上海度春节,明确提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我参加浦东前期研究是在1987年,对此是深有感触。1990年浦东GDP总量60亿人民币元,2024年已是1.78万亿,同一片土地怎么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我们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用好了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一招,打出了“王牌”,使浦东成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一面旗帜。
什么是王牌?什么是旗帜?其实就是落实九个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今天也是一样。放眼全国,找不出第二个城市像上海一样叠加那么多的国家战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浦东引领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地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带一路桥头堡……现在就是要把国家所有战略的叠加效应发挥出来,要有乘数效应,不是简单的加法。
观见:怎么理解“乘数效应”?
周汉民: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这些年浦东和自贸区一直想做但还没开始做的事情,赶快做起来。要“跳跃式改革”,不能按部就班,因为我们的对手没有按部就班。他不按章法出牌,我们应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跳跃式加税,我们就跳跃式改革。这不是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恰恰是我们主动改革、主动开放,掌握我们的节奏。
观见:从眼下来说,有哪些是可以立刻做的?
周汉民:比如,有外资企业提出,可以在上海自贸区实施一些必要的关税豁免措施。一方面,许多产品是我们急需、关乎国计民生的,包括药品领域、医疗器械领域,很多老百姓都着急等着它们治病救人;另一方面,有香港的零关税政策在前是示范,如果在自贸区实施特定进口产品的关税豁免,只要有完备的试验机制,完全可以进退自如。我们要积极争取。那一些难做的事做成了,一定能在道义上打败对手,鼓舞全世界。
同时,做好国内大循环。比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十五五”规划必须有长三角的统一规划,成为一张“蓝图”,而非一幅“拼图”。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未来的成长大有希望。现在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已经实现了“4小时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别拥有芯片制造、高端设计、能源、压铸工艺、整车制造能力的几座城市,只要4小时全部通达。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高端产业链和供应链。怎么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的,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了不得。
还有就是要形成一些新的突破。比如我们规划并全力推进的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未来东方枢纽旁这80万平方米的地方应该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最便捷的区域。总之一句话,在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面前,我们要提速,要升力,要拓展,要跳跃式改革。
观见:你反复强调“提速”。大家也感觉到,这些年许多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似乎节奏不如预期得那么快。
周汉民:无论如何,出政策一定不能错过时间窗口。时间窗口往往是一刹那的,在我们的对手陷入困境之际,及时地发展我们自己,就是最有效的抓住机遇。我可以再举一条,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第一份负面清单是2014年在上海自贸区诞生的,迄今一共出了8份,条目一再缩减,从190条缩短到了现在的27条。2021年出的负面清单已有4年,在当下这个节点,如有一份新的全国自贸区共同适用的负面清单出台,即便只是再缩减两三条,也一定是对世界的一个极大的鼓舞,对自贸区建设的极大鼓舞。但一定要快。
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可能救活一个企业
观见:我们再谈谈微观主体。现在外贸企业很困难,最近都在推动外贸转型,比如出口转内销,这对当前形势有多大帮助?
周汉民:出口转内销,更多是一种艰难时期的缓冲过渡,需要方方面面支持。而真正的转型,是结构转型。全中国外贸进出口53%以上靠的是民企,上海需要推出一系列有新意又实惠的贸易新政,让全国各地的外贸企业总部能近悦远来,同时要让他们强壮起来,比如要让电商平台数字化转型更有效,让外贸企业转型和国内的平台经济融为一体,真正打通内外贸市场。这也是我们多少年想努力实现的。
观见:还是要千方百计创造环境。
周汉民:上海本身具有诸多优势,能帮助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赢得更大主动。比如上海从2017年连续出了8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要求已经比世行的标准更高了。又比如,上海的国际化程度被世界充分肯定。接下来应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满足人们对国际学校和先进医疗机构等的需求。我最近有一个演讲,题目叫《中国企业走出去,世界企业迎进来》——不是单单“引进来”,是众志成城“迎进来”,这个态度很重要。
观见:上海市区两级领导近期在密集走访调研外资外贸企业。你认为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上海应该提供什么?
周汉民:
一是稳住军心。上海刚开过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一定要把陈书记在会上的要求落到实处。比如,对民企的旋转门、玻璃门、弹簧门,这几扇门要拆掉,真正让不同所有制企业感受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第二,政策要标签化双向配置。什么叫标签化?你是做乳胶手套的,我打一个标签,叫做乳胶制品企业,不管你是做乳胶手套还是乳胶玩具的,都拥有这个标签,然后从中央政府到上海市政府,只要对乳胶生产有新政、有支持举措,就自动推送,要免申即享,不用你来申请。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把“两张网”用好。
还有一条至关重要,就是为企业解决最实际的困难。企业的困难都是很具体的,但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可能救活一个企业。
我们的企业的努力是可歌可泣的。记得2020年一季度开始到今天,我调研了差不多400多家企业,各种所有制、各种产业和服务领域,真是没有一家告诉我他们准备躺倒了,都跟我说“只要有希望就要奋斗下去”。这就是中国企业。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