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民进上海市委召开专题座谈会热议“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牢牢把握住“人的主动权”拥抱AI
施云忠/政协联线  
2025-04-18 08:57 字号
图为座谈会现场 黄振兴 摄

图为座谈会现场 黄振兴 摄

今年,民进上海市委将“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作为年度主委课题。民进上海市委日前召开“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专题座谈会。
会议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来临,促使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点滴的微调中凝聚成教育变革的力量。要在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人的主动权,避免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始终保持思考与行动的自主性。要突出教育的多样性,防止人才培养陷入单一模式,让不同条件与兴趣的人都能找到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要提升教育的灵活性,在学科设置、师资任用等方面赋予地方、学校更大的自主权,激活教育创新活力。希望大家积极成为教育改革微调的探索者,坚持以灵活性求多样性、以多样性求稳定性,努力构建稳固且多元的教育发展格局,为人类开辟持续繁荣的光明未来。
会议提出,未来已来,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大变局,学生应该怎么学、老师应该怎么教、学校应该怎么办、家长应该怎么做,都是亟待解答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育评价和招考模式,让教育还原其本源,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着力唤醒、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
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先后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深入交流和探讨。
民进市委副主委戴立益说,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但拒绝拥抱人工智能是万万不能的。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尽快制定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文件,建立以技术运用与育人价值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加强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从结构逻辑转向动力逻辑,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双学位、微专业建设,促使人工智能与教育更深层次融合。
民进市委副主委杨蓉表示,人工智能将在教、学、评、治四个方面深刻变革我们的教育。教的层面,需建构多元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教学体系;学的层面,需打造泛在化、个性化、协作化的学习形态,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评的层面,需超越对知识本身的单一评价,形成“知识+素养”的综合性评价;治的层面,智能教育伦理评估与治理规则亟待完善,需制定公平安全的政策标准。
黄浦区副区长袁园说,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实践路径的关键是聚焦教师和学生。教师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型与能力结构迭代;学生要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会解决问题的人,通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与创造力。
上海创智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丁晓东说,传统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更新滞后、重论文轻应用、青年人才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要着力推动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技术前沿深度接轨,改革以论文为核心的单一科研评价体系,为敢于创新、突破常规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与上升空间。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说,人工智能作为模仿人类思维的工具,正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助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还被广泛地运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但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对接和传承依然至关重要,这种源自人类情感与智慧的交融,在教育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徐汇区宛南学前教育集团理事长、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卫晓萍说,婴幼儿时期教育的人文关怀极为重要,人工智能虽为学前教育的管理、教学、研究等带来诸多赋能,但机器无法替代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与关爱。要平衡教育技术与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等人与人之间交互产生的特质,通过人机协作守护孩子天性。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教育行业还是缺乏清晰的指导与明确的伦理准则。我们要在拥抱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此推动高校专业设计创新、科研范式转型、教学管理优化,构建起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
复旦大学教务处长兼本科生院副院长林伟说,要把握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遵循教育规律,核心是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涵盖能力发展、个性自由发展、社会关系发展,是必须坚守的根基;变则聚焦于以人工智能推进课程、师资、教材、实践等要素优化升级,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说,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测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情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选拔提供新路径。未来,人才选拔将从人工选拔逐步过渡到人工智能主导,为教育选拔与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革与突破。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说,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重心正从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培养,然而,教育评价改革尚未跟上,难以选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同时,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有使学生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的风险。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任重道远,需在能力培养、评价改革、工具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蔡三发说,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完善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相互协作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模式,构建灵活高效的产学研协作机制,促进各方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更深层次的互融互促。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娅说,人工智能是高度交叉学科,需要涵盖底层硬件、模型设计、算法创新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思维能力。高校要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积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教授林欣说,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世界。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聚焦学生的智能意识、智能思维、智能应用创造力、智能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福山正达教育集团理事长石惠新针对座谈主题提交书面发言材料,表示面对AI时代需谨记教育不是培养“更聪明的工具”,而是孕育“不被工具异化的人”。要拥抱变革,敬畏技术,聚焦育人,守住底线,将技术的力量与教育的初心相融合,开创一个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温度的教育新时代。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