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陈吉宁龚正深入郊区镇村园区调研乡村振兴并召开现场会,明确这些重点工作
2025-04-16 22:00
字号



市委副书记朱忠明,市领导李政、华源、陈宇剑参加。
过去一年,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全面振兴步伐走得更加坚实。但对标对表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工作推进中仍不同程度存在“落差”“反差”“温差”。调研中,相关区和部门对照先进查摆不足,在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中切实找准攻坚突破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陈吉宁指出,推进乡村振兴责任重大。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聚焦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三农”工作的整体性针对性。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需要、服务本地农业生产。在种源和设施设备生产资料上勇于科技攻坚,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发展前景好的大品种、新设备。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业科研教育与本地农业更加紧密结合。要打造上海农业特色优势,以冷链提升农产品的新鲜度、以标准提升市场的认可度、以扩大适度规模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让农产品更好更快地从田头走上集市、走上餐桌。要高水平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扩容升级,着力打造技术迭代升级的示范田、农业增值增效的高产田。要着眼富民增收,走出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新路。近郊要推动集体经济融入都市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区域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契合、相衔接,做好产业配套服务,提升软硬件设施能级水平,更好引进好项目、提高收益率。远郊要聚焦一三产融合发展,做好“农业+”“生态+”“古镇+”等文章。强化整体设计、全域旅游、“串珠成线”,强化农民培训,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强区域性、联动性、体验性。
陈吉宁指出,要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大力解决农民居住困难,实事求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品质。城中村改造要进一步提速,保留村和非保留村要分类施策,以系统规划、整体规划抓好高水平保护,彰显江南水乡韵味文脉。不断优化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合理确定规划布局、服务半径,精准提供居民所需服务。强化成本意识,坚持精打细算,推动乡村建设和运维更可持续。加强系统治理,做好“水”的文章,把农村水环境建设与田间湿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多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陈吉宁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全市上下转变作风,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要强化责任落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集中精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建设充满战斗力的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把农村“带头人”选好配强,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提升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要严格监督管理,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要大力集聚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涉农青年人才,选树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农村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更有用武之地。
龚正指出,要按照市委部署,锚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发力点、乡村建设发展的切入点、农民持续增收的增长点,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立足上海优势和都市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一二三产融合上发力,大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统筹优化乡村功能布局,因村施策、联动开发,抓好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强化乡村风貌形态塑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实现更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改革协同联动,全面激活乡村资源,释放更多农村改革红利,创造更多集体经济增值红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本文图片由 陈正宝、张春海 摄
责任编辑:刘毅

- 1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