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李炳淑:氍毹长驻白娘子,金喉啭玉梅韵新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3-04 10:23 字号
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2月27日晚,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本届白玉兰戏剧奖将“特殊贡献奖”授予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83岁高龄的李炳淑缓缓走上舞台,手捧奖杯的她感到非常高兴并表示由衷地感谢:“感谢 ‘白玉兰’ 给我的这个荣誉,也特别感谢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剧协、上海京剧院的关怀和关爱。”
一出《女起解》让十几岁的李炳淑一鸣惊人,20世纪60年代初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崭露头角,70年代的现代戏《龙江颂》让她闻名全国,80年代主演的戏曲电影《白蛇传》更是创造了戏曲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多次走出国门演出的她让世界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从淮河岸边懵懂学艺的少女,到享誉全国的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杰出代表;从舞台中央的“玉堂春”“穆桂英”,到电影银幕的“江水英”“白娘子”。这座白玉兰戏剧奖奖杯不仅是对她70年舞台生涯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上海京剧艺术精神的一次深刻回眸。作为梅派艺术的杰出代表,李炳淑以她清丽婉转的唱腔、端庄大气的台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谱写出属于时代的艺术华章。李炳淑的戏曲人生,恰似浦江奔涌的春潮,既见证着传统戏曲在时代激荡中的涅槃新生,更昭示着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
一、梅香氤氲:从淮河之滨到浦江之畔
1942年冬,李炳淑出生于安徽宿县。皖北大地高亢激越的梆子戏和自幼家中长辈嗜好京剧的环境氛围,构成了她最初的艺术启蒙。14岁考入安徽宿县京剧团学习青衣,自此叩开了京剧艺术的大门。端庄的样貌和出众的潜力使李炳淑在1959年获得调至上海戏校进修学习的宝贵机会。
在这里,她遇到了一生难忘的恩师。杨畹农是有过与梅兰芳合作多年经历的著名梅派传人,一段清唱的《女起解》通过富有弹性的气息以及极为规范的吐字归韵,以声带情的表现了苏三在三堂会审时百感交集的内心痛苦,这更让杨畹农坚信,这嗓音是个天生学梅派的好苗子,于是对其倾囊相授。戏校教授刀马旦的魏莲芳同样是跟随梅兰芳多年的,一出《杨门女将》教授下来,这个年轻人的刚健飒爽之姿尽显梅兰芳早期的风采。该剧进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观后称赞:“这才是新中国戏曲该有的气象!”人们不禁感叹,“上海要出个小梅兰芳”。戏校的俞振飞、言慧珠两位校长以殷切的惜才之心,向安徽提出将李炳淑留在上海发展,但安徽哪里肯放掉如此优秀的人才,最后竟然惊动毛泽东主席亲自出面,向安徽省委书记提出将李炳淑正式调任上海工作的要求。至此,李炳淑进入了刚成立的上海京昆剧团,开启了她更加辉煌灿烂的艺术表演之路。
在上海这座中西交融的都市里,她既潜心研习梅派“中正平和”的声腔精髓,又汲取了张君秋张派行腔节奏起伏多变的风格来增强感染力,张君秋“因人设腔”的方法对李炳淑日后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在话剧和电影等艺术的熏陶下,她对传统剧目中的人物表现手段愈加丰富。
 
二、守正创新: 现代戏中注入传统魂
20世纪70年代,李炳淑以自身坚实的传统根基在京剧现代戏领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1973年主演了现代戏《龙江颂》中带领群众抗旱救灾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她以自己宽阔的音域,将传统青衣的含蓄内敛转化为新时代女性的刚柔并济。为塑造好这个人物,她来到上海市郊与农村,光脚下水田体验生活,在稻田里学习插秧时还不断琢磨出“挽袖拭汗”“赤脚蹚水”等生活化程式。毛泽东一连看了5遍后,在接见李炳淑时说到:“你为五亿农民演了一出好戏!”凭被拍成电影的《龙江颂》,李炳淑在全国声名鹊起,“江水英”的绣花围巾也成了那个时代女性追逐的流行。
李炳淑算得上是那个年代里顺风顺水的“幸运儿”,但她骨子里谦逊低调的性格并没有因为出名而使她安于现状。她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演员,她呈现出“性格化唱腔”,正是她有意无意地尝试将梅派青衣与话剧表演、传统写意美学与心理写实主义进行灵活融合的结果。自《龙江颂》以来就留在上海京剧院二团的李炳淑在80年代初又演了另一现代戏《蝶恋花》。虽已有李维康的“杨开慧”珠玉在前,但李炳淑依然能以个人对“杨开慧”这一革命女性的理解与感悟出发进行唱腔表演设计。
三、经典传承:梅派名剧的银幕再现
李炳淑在她70年的从艺生涯中,坚持专攻梅派,并做到兼收并蓄。改革开放后,李炳淑回归传统剧目中。她相继主演了《宇宙锋》《凤还巢》《秦香莲》《三娘教子》等梅派剧目。
本身就拥有一副好嗓子,加上端庄大气的扮相,以及揣摩人物情感的敏锐,李炳淑马上又抓住了她生命中另一部重要作品——《白蛇传》。
戏曲电影《白蛇传》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演于1980年,谁都没想到,一经放映,竟创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电影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在当时全国大陆总人口只约有10亿人的情况下,据文化部统计仅在1981至1983年间,观看电影《白蛇传》的人次竟达7亿。该片一举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有分量的大奖,这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上是破天荒的。
特写镜头的运用(如白素贞泪眼低垂)放大了戏曲表演的细腻情感,使观众更易共情。她将“断桥”一折处理成东方诗剧,用瞳孔唱出“咏叹调”:当白素贞唱出“你忍心将我伤”时,不再是简单的怨怼,而是通过眼神的瞬息万变,展现蛇仙渐悟人性的过程。李炳淑也展现了她已炉火纯青的表演实力。“合钵”一场,她被法海镇压时的“跪步”“水袖翻滚”等动作,既符合京剧身段规范,又通过电影镜头的近距离捕捉,强化了悲剧感染力,完成了“收放有度”的表演。若是舞台演出,“水斗”的武戏和“断桥”的文戏常为了兼顾演员的体力与所擅长的行当而由不同演员分饰白娘子,李炳淑在电影中由一人完成,虽借助停机再拍的优势,但充分展现了她文武昆乱不挡的魅力。
四、乘风破浪:
      在变革的浪头上前行
李炳淑不仅是传统戏曲的忠实传承者,更是一位改革开放以来的戏曲变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面临戏曲观众“少”、所演剧目“老”、戏曲从业者青黄不接的“戏曲危机”局面。李炳淑在上海京剧院也一度过了一阵子没戏能唱、只拿固定工资的日子。但她不甘心让自己熔铸多位恩师心血的一身技艺就此“躺平”。为了戏曲事业的发展,也为了剧院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大多人还未从“大锅饭”观念中觉醒的时候,她勇于抛开顾虑和风险,大胆扛起振兴上海京剧生存与发展的大旗。
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上海京剧院作为改革试点之一,成立了5个以演员为单位的包干责任制演出小组,包容近400人,走出上海,去全国农村巡演。这是契合当时市场经济演出规律的大胆尝试。李炳淑正是其中之一。带队的小组不畏风吹雨打,在一年内走遍多个省,以贫困落后的农村为演出重点地区,农民观众人潮涌动前来观看“活的江水英”“活的白娘子”。在全国巡演的264场中,她自己主演了198场,上座率达99.8%,100天演了92场。虽然身体也确实是高度超负荷工作的,但心中装满京剧事业的李炳淑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感,演出承包队维持了一年,却也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戏曲从业者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将梅派艺术真正送入民间,使得精致化的传统京剧艺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她一如既往地乘风破浪般迎难而上。
五、玉兰绽放:艺术生命的常青密码
纵观李炳淑的艺术人生呈现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在声腔艺术上坚守梅派艺术的审美内核;在表演上融合京派大气与海派精致;在文化传播中践行“传统戏曲现代化、民族艺术世界化”的理念。她的成功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朵在黄浦江畔绽放的白玉兰,用七十载春秋诠释着何为真正的艺术家:既要有革新求变的勇气,更需守护根脉的定力;既要追求技艺的精进,更要修炼品格的崇高。当新一代观众为《白蛇传》潸然泪下,当外国友人在“贵妃醉酒”的唱腔中读懂东方美学,李炳淑的艺术生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精神纽带。
作者 | 程姣姣(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
图片 | 祖忠人提供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
现场摄影 | 蔡晴
责任编辑:王志磊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