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从单一叠加到深度协同,徐汇区政协委员热议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2-12 08:51
字号


2024年接待来客263万人次,同比增长34%;借还图书132万册次,同比增长13%;2025年春节期间迎来大批市民游客……两岁的徐家汇书院,依然人气旺盛。
在这里,有为游客提供“一键转寄”服务的阅读场所,有读者在家动动手指就能远程借阅的“云书房”,有“让每位顾客都能邂逅心仪伴手礼”的文创空间,还有各种文博主题展……业态交融的徐家汇书院,在引流的同时,带动了徐家汇的文化消费,成为徐汇区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最佳注脚之一。
实现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效能最大化,只靠简单的跨界和叠加是不够的,需要匠心打造和深度协同。在市、区政协委员看来,致力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高地”的徐汇区,在推动文旅体展商融合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亦可为上海推动此项工作带来启迪。
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去衡复风貌区打卡,去徐家汇逛二次元,去万体汇看演唱会,去徐汇滨江看展和运动……多年来,徐汇区倾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让文旅业态持续释放消费新动能。
2024年,徐汇区内各类文艺演出和赛事项目遍地开花。徐家汇体育公园举办的演唱会、粉丝见面会、品牌发布会共计32场,接待观众110万人次,产生票房9亿元。在FISE世界巡回赛上海站期间,西岸梦中心的极限运动嘉年华区域汇集了潮流、美食、音乐、二次元等领域的200多个品牌,5天累计接待观众5万人次。
在委员们看来,无论是纸面上的数字,还是肉眼可见的“为了一场活动奔赴一座城”的海量消费者,都揭示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数量,文创产业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文旅商体展相关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必然会上升。人们开始更重视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市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姜迅说,在盘整线下商圈的格局时,应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路径中,体育产业与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正越来越受到关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1日,乒超联赛总决赛在上海体育馆举行,票房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3天内周边产品销售额近100万元。赛事期间,体育馆周边商场客流量翻倍。
做好“体育+”模式,徐汇区不缺资源和平台。徐家汇体育公园(万体汇)有上海申花队的主场——上海体育场,有上海久事大鲨鱼队的主场——上海体育馆,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终点,是乒超联赛的新举办地,与徐家汇商圈、徐家汇源景区仅一马路之隔。
“要充分用好‘申花’‘大鲨鱼’‘上马’‘乒超’等高等级体育赛事资源,发挥体育明星的效应,扩大体育品牌、衍生产品的影响力,将赛事的动能转化为文化正能量和消费动力。”市政协常委、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毛大立说。“依托体育场馆资源,先带动青少年的文体联动消费,再触发更大圈层的消费需求。”徐汇区政协委员、前女排国手诸韵颖建议。
除了持续火爆的文体活动外,近期来武康大楼扎堆打卡的韩国年轻人,则让委员们看到了促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带动消费“增量”的又一契机。徐汇区政协委员、市委研究室人事处处长施倩提出,在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增加单方面免签国家数量、延长外国人在华停留时间的当下,要提升国内国际传播的效能,引入更多海内外流量,获得更多营收产量。
用创意把“流量”变“留量”
如今,被问到徐家汇的标志性建筑,许多人会说:美罗城的水晶球。
这颗诞生于1998年、直径40多米的水晶球,于2022年完成改造,变身为全球首个裸眼3D球幕。这颗被称为“美罗元宇宙”的水晶球,经常播放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动漫IP——如黑神话、原神、宝可梦、灌篮高手等,还能借助全息投影和人像捕捉技术,实现交互体验。
同样26岁的美罗城,早已完成了从“电脑城”到“潮流中心”的业态迭代更新。这家二次元浓度极高的商场,汇聚了潮玩、电竞、快闪、演艺、轻餐饮等业态,成为“90后”“00后”的聚集地。
对于如何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动能,紧随时代潮流的美罗城,或能带来一些启示。委员们提出,在谷子经济、首发经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要让文旅商体展与科技、创意更多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
徐汇区政协委员、米哈游副总裁殷春波认为,目前部分老牌商圈对新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他建议,一方面,通过打造主题商场,引入首发店和快闪店等特色门店,将数字文创IP的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实现商圈的“内核升级”;另一方面,应用AR/VR等数字文创技术,对传统商场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构建集购物、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消费场所,促进商圈内核与形象“双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产游戏动漫迅速崛起,从线上到线下,从互联网到移动端,国潮的热度越来越高。上海各大商场、影院纷纷引入二次元业态,推出与二次元联名的产品。“现在,年轻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说,国潮的赋能,不仅仅在于店铺销售,更重要的是体验、互动和参与。如今,徐家汇在国潮方面已有一定布局和规模,未来可将国潮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线,结合海派文化资源,营造独特的国潮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国潮消费场景和体验空间,提升国潮带来的集聚效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文化性、体验性、场景化、时尚性、情感化的消费模式。”徐汇区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虹提出,面对新消费趋势,以及越来越细分化、圈层化的消费需求,应通过专业研究和服务升级,提供更多模式创新、定位清晰、有审美价值、富有趣味情感的消费供给,主动拥抱消费者。
形成多主体共赢的合作局面
随音乐舞动的现场灯光,融合了科技与创意的无人机表演,从剧院广场出发的音乐巡游,童话氛围满满的水岸市集……2024年12月31日跨年之夜,徐汇滨江的西岸梦中心成为万众欢腾的海洋。据统计,2024年,西岸共开展各类文旅商体活动255场。
在不少社交媒体上,西岸被誉为徐汇乃至上海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必看之地”。在成绩面前,业内人士依然很冷静。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安达表示,部分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还处于相对简单的时空叠加阶段,这种模式存在“内容特征不显著、消费转化率不稳定、节点效应明显、长期效应不足”等现象,在商业价值的挖掘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服务于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也需要进一步理顺。“文旅商体展融合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生态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板块间相互赋能、反哺、协同发展的生态机制,需要打通的是链接各板块的经济链条和运转逻辑。”
陈安达说,当前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虽然实现了内容形态上的集聚,但许多项目涉及多主体合作,所有项目主体都希望自身收益最大化,这会形成宏观融合、微观对立的竞争关系。对此,若能尝试建立文体旅项目与周边商业之间的增量收益分享机制,将更有利于形成多主体真正共赢的合作局面。
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崇选也提出,部分文旅资源与商业消费的联动性不够紧密,文旅资源开发偏重于景观塑造和短期热点打造。这种“打卡”模式虽能带来短期流量红利,但无法在空间设计、服务供给和内容运营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文旅商体展的融合,需要从单一叠加转向深度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链条,赋能长期消费。”他说。
“十四五”以来,徐汇着力打造了徐家汇源、衡复、龙华、西岸等文化IP,有委员认为,徐汇可进一步提升区域IP的商业价值。放眼全球,不少著名城市已出现地区IP成就商品附加值的现象,如东京南青山区、纽约SOHO区、迈阿密南滩区等,这些城市地标区域以独特的文化属性,成为众多国际集团和品牌的联名对象,实现了区域IP向商业价值的转化。这对徐汇区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提升区域IP整体强度,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