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 评论
- 收藏
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政协委员热议扩内需促消费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1-15 19:53
字号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亦将“促消费”作为主要任务。
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当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促进消费市场的复苏与繁荣,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踊跃建言谋策。
激发消费意愿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委员们认为,解决人们“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的问题,是大幅增加消费的关键。
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69.85亿元,同比下降3.1%。全国政协委员、市总商会副会长郁瑞芬表示,受经济大环境、就业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尤其在非必需品类的消费上更为谨慎,这直接导致了“穿”“用”“烧”类商品零售额下降。
为激发消费活力,上海已发放多轮“乐·上海”服务消费券,覆盖餐饮、住宿、体育等多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撬动居民消费杠杆。委员调研发现,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还有一些短板,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市政协委员、台盟市委副主委陶寅琰说,当前消费者领取消费券,要在特定时间内拼手速“秒抢”,许多消费券经常在一瞬间被“秒空”。许多有实际消费需求、但在特定时间段没空的人群很难领券。此外,由于各种“不匹配”,一些消费券或无法核销,或无法跨支付平台使用,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他建议,进一步调整发券模式、完善核销环节、降低用券门槛,提升消费者领券用券的积极性。
“发放消费券,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洞察。”郁瑞芬建议,借助大数据分析,依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偏好等维度进行细分画像,将消费券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
围绕增加消费券吸引力,她建议,推出“折扣券”,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实惠;设置“叠加券”,让消费者可以在商家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使用消费券,实现“折上折”;扩大适用范围,构建涵盖“吃喝玩乐购”的多元消费场景,全方位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为了让消费券更容易获取,她提出,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券发放与核销体系,在在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人流量密集处设置领券点,方便老年人获取。
优化消费供给
委员们认为,实现消费“增量”,关键在于顺应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提供相应消费供给。
2024年12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服务消费需求与趋势调查报告2024》显示,服务消费正逐渐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驱动力,85.62%的受访者预期,在未来生活中服务消费的开支占比将有所上升。其中,43.85%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开支将持续增长。
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注重推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民建市委建议,上海多管齐下,在文化领域,举办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演出、博物馆藏品展出、节庆活动,推动电影、文创、动漫、游戏、交互艺术、微短剧等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全球文化消费高地;在体育领域,引进和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打造全球瞩目的体育IP;在旅游领域,推出世界级旅游地标,打造具有虹吸引流能力的超级IP;在医疗康养领域,大力发展高端体检、国际医疗、居家养老、家政养护、康养旅游等项目;在教育服务领域,鼓励高校和国际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打造国际化教育服务品牌。
今年,上海将进一步做好文旅商体展联动,举办一系列高能级、高品质、高流量的重大节庆、赛事、展览。“要抓住这个消费的新风口。”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提出,加强文体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联动,通过“互导流量、互嵌资源、互植服务”,营造一波波消费热潮。她还建议,打造集体育赛事、文化演出、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体,举办四季主题活动,全年吸引客流,推动“文体旅商展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在推动服务消费增量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的环境。2024年,民建市委调研发现,一些新型文娱演出、跨界主题活动和特色餐饮体验的审批仍不够快捷灵活,企业申报办理平均耗时较长。民建市委建议,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审批范围,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服务消费市场环境。
提升消费便利
自2024年11月中国放宽免签政策后,上海迎来大批韩国游客。
“入境游”已经成热门话题。放眼全球著名国际消费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全年入境旅客数量均远超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目前,上海入境旅客数量占城市常住人口数20%,以上海的资源禀赋和消费潜力而言,这一数字有很大提升空间。有委员测算,上海年入境游客如能提升至千万人次,国际消费有望翻倍。
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黄春华说,众多国际消费城市都在使用“AI数字导览”工具,建议上海参照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升级“AI数字导览”系统,提供多语种的公共服务,让来上海的各国旅客听得懂、看得全、买得好。
市政协委员、上海商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徐文说,随着入境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入境游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应进一步提升入境游客消费支付的便捷性。她提出,上海增加外币兑换网点数量,增加便民金融服务,优化ATM机取现服务。
委员们还提出,上海应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入境游客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全球最大订票网站GetYourGuide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有800多项付费产品,比上海多得多。”黄春华说,一方面,上海应鼓励市场主体加大对国际旅游和消费的创新投入,开发更具上海味、国际范、时尚感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国际游客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促销期间,应叠加对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马拉松等的宣传引流,借助联动效应和聚焦效应,进一步提振国际消费。
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当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促进消费市场的复苏与繁荣,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踊跃建言谋策。
激发消费意愿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委员们认为,解决人们“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的问题,是大幅增加消费的关键。
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69.85亿元,同比下降3.1%。全国政协委员、市总商会副会长郁瑞芬表示,受经济大环境、就业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尤其在非必需品类的消费上更为谨慎,这直接导致了“穿”“用”“烧”类商品零售额下降。
为激发消费活力,上海已发放多轮“乐·上海”服务消费券,覆盖餐饮、住宿、体育等多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撬动居民消费杠杆。委员调研发现,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还有一些短板,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市政协委员、台盟市委副主委陶寅琰说,当前消费者领取消费券,要在特定时间内拼手速“秒抢”,许多消费券经常在一瞬间被“秒空”。许多有实际消费需求、但在特定时间段没空的人群很难领券。此外,由于各种“不匹配”,一些消费券或无法核销,或无法跨支付平台使用,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他建议,进一步调整发券模式、完善核销环节、降低用券门槛,提升消费者领券用券的积极性。
“发放消费券,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洞察。”郁瑞芬建议,借助大数据分析,依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偏好等维度进行细分画像,将消费券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
围绕增加消费券吸引力,她建议,推出“折扣券”,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实惠;设置“叠加券”,让消费者可以在商家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使用消费券,实现“折上折”;扩大适用范围,构建涵盖“吃喝玩乐购”的多元消费场景,全方位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为了让消费券更容易获取,她提出,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券发放与核销体系,在在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人流量密集处设置领券点,方便老年人获取。
优化消费供给
委员们认为,实现消费“增量”,关键在于顺应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提供相应消费供给。
2024年12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服务消费需求与趋势调查报告2024》显示,服务消费正逐渐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驱动力,85.62%的受访者预期,在未来生活中服务消费的开支占比将有所上升。其中,43.85%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开支将持续增长。
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注重推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民建市委建议,上海多管齐下,在文化领域,举办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演出、博物馆藏品展出、节庆活动,推动电影、文创、动漫、游戏、交互艺术、微短剧等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全球文化消费高地;在体育领域,引进和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打造全球瞩目的体育IP;在旅游领域,推出世界级旅游地标,打造具有虹吸引流能力的超级IP;在医疗康养领域,大力发展高端体检、国际医疗、居家养老、家政养护、康养旅游等项目;在教育服务领域,鼓励高校和国际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打造国际化教育服务品牌。
今年,上海将进一步做好文旅商体展联动,举办一系列高能级、高品质、高流量的重大节庆、赛事、展览。“要抓住这个消费的新风口。”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提出,加强文体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联动,通过“互导流量、互嵌资源、互植服务”,营造一波波消费热潮。她还建议,打造集体育赛事、文化演出、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体,举办四季主题活动,全年吸引客流,推动“文体旅商展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在推动服务消费增量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的环境。2024年,民建市委调研发现,一些新型文娱演出、跨界主题活动和特色餐饮体验的审批仍不够快捷灵活,企业申报办理平均耗时较长。民建市委建议,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审批范围,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服务消费市场环境。
提升消费便利
自2024年11月中国放宽免签政策后,上海迎来大批韩国游客。
“入境游”已经成热门话题。放眼全球著名国际消费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全年入境旅客数量均远超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目前,上海入境旅客数量占城市常住人口数20%,以上海的资源禀赋和消费潜力而言,这一数字有很大提升空间。有委员测算,上海年入境游客如能提升至千万人次,国际消费有望翻倍。
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黄春华说,众多国际消费城市都在使用“AI数字导览”工具,建议上海参照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升级“AI数字导览”系统,提供多语种的公共服务,让来上海的各国旅客听得懂、看得全、买得好。
市政协委员、上海商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徐文说,随着入境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入境游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应进一步提升入境游客消费支付的便捷性。她提出,上海增加外币兑换网点数量,增加便民金融服务,优化ATM机取现服务。
委员们还提出,上海应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入境游客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全球最大订票网站GetYourGuide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有800多项付费产品,比上海多得多。”黄春华说,一方面,上海应鼓励市场主体加大对国际旅游和消费的创新投入,开发更具上海味、国际范、时尚感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国际游客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促销期间,应叠加对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马拉松等的宣传引流,借助联动效应和聚焦效应,进一步提振国际消费。
责任编辑:杨一宁

- 4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