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一方题匾见证印尼华人爱国情
照宁/人民政协报  
2024-12-05 08:46 字号
厦门华侨博物馆珍藏的“导育侨胞”牌匾(华侨博物馆供图)

厦门华侨博物馆珍藏的“导育侨胞”牌匾(华侨博物馆供图)

厦门华侨博物院收藏了一方极具历史价值的“导育侨胞”珍贵牌匾。这是1997年荷兰华人吴银泉博士捐赠的,其见证了印尼华人社团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为侨胞服务的历史,体现了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以引领侨胞、推进华侨华人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精神。
吴银泉出生于印尼,后到荷兰上大学,并执教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其兄长吴云灿是1937年支援中国抗战的“荷属华侨救护队”的领队医生。
该匾由“爪亚巴达维亚中华会馆”于1914年赠予“驻和中华会”,题匾点出了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一个重要宗旨——“导育侨胞”。其中,“和”即荷兰,“中华会”为赴荷兰留学的荷属东印度(即1800年至1949年荷兰人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又称“侨生”)留学生的联谊性组织。
“爪亚”即爪哇,“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爪亚巴达维亚中华会馆”(简称巴城中华会馆)是荷属东印度华人社团,于1900年3月成立,是当时巴达维亚华人社会一个新型的社团。尤其是印尼华人有史以来第一个冠以“中华”之名的社团,第一个超省籍、超帮派,打破地域、姓氏宗亲和“侨生”“新客”界限,为全体侨胞服务的社团。
巴城中华会馆对印尼华人社会贡献卓著、影响深远。在该会的带动下,印尼各地相继成立各自的社团组织,共同致力于改革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文化、兴办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服务侨胞、扶贫济困,大大增强了华人社群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该会于1901年创办印尼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中华学堂。该会还积极协助各地建立社团和学校,以促进华社团结及推动华文教育发展。有统计显示,在该会的带动和协助下,到1911年全荷印已有93个中华会馆等社团组织,其中部分为巴城中华会馆的分局。各地的社团组织纷纷开办华文学校。在多方推动下,至1926年各地华文学校发展至500多所。
为团结广大华商,争取华商权益,该会发起创办中华商会,从1906年成立至1922年,先后在各地设立30多个分会,为维护华商权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会倡导改革婚丧礼仪,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如设立医疗救济组和济贫医疗所,开展义诊、举办医药讲座;建立保良局,援助老弱妇孺,收容、救济弃婴、孤儿和被拐卖的女孩等。
巴城中华会馆在服务华人社会的同时,关注祖籍国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带领侨胞支援祖籍国的革命和建设。辛亥革命时期,在该会支持下,印尼群岛各地建立起52个书报社,声援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巴城中华会馆团结华商,开展了持久的抵制日货运动。具体为不买卖运输日本货物、不搭乘日轮,不与日本银行及保险企业往来,不为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商店服务等。抵制日货的结果,是使得日本在印尼的贸易大幅度下降,经济力量受到削弱。如1938年时年输出额比1937年下降达49.8%,输入额下降达49.3%,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扩张。
巴城中华会馆还发动侨众,募集大量捐款和物资,支援中国抗战,并组织十几批医疗救护队奔赴中国抗战前线,在抗日最前沿,拯救了无数抗日前线负伤的官兵的生命。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