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让“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
2024-04-07 14:21
字号

要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兴”中实现“产业旺”,让“软实力”作出“硬贡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发展正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实践看,文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撬动点”,以“数”为笔,正在谱写文化经济发展的共鸣曲。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7%。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68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5个百分点。因此,要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兴”中实现“产业旺”,让“软实力”作出“硬贡献”。
二是畅通数字与文化产业“双向”。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衍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人工智能、文化装备、广告会展、文化旅游、影视动漫、电竞体育、数字版权等特色行业,涌现出一批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利用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全场景的先发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发力,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多维融合”。
三是催化文化与科技“双融”。一方面,数字科技具有“活化”“再生”重要功能。从原创精品内容生产、数字竞技赛事运营、智能交互展陈研发、数字文旅全链整合、数字版权运维服务齐头并进,凸显数字文化产业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数字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数字科技还具有“催化”产业蝶变、“赋能”业态升级的鲜明作用。通过涵盖“展览+文旅”“演艺+文旅”“影音+文旅”“动漫+文旅”等多种跨界业态类型,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激发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动力。
四是力促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双赢”。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方面,在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让更多文化服务“线上开花”,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依托文旅交融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基因,不断提供更多更好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发展正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实践看,文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撬动点”,以“数”为笔,正在谱写文化经济发展的共鸣曲。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7%。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68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5个百分点。因此,要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兴”中实现“产业旺”,让“软实力”作出“硬贡献”。

沈阳:工人赶制凤凰无人飞行器 为科技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一是强健文化与旅游产业“双翼”。文化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文化内涵构成旅游产品的灵魂,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抓手。旅游是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畅通文旅融合的“经脉”,进一步破解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离,文旅融合形式化、浅层化的发展困境,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强筋壮骨。二是畅通数字与文化产业“双向”。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衍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人工智能、文化装备、广告会展、文化旅游、影视动漫、电竞体育、数字版权等特色行业,涌现出一批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利用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全场景的先发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发力,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多维融合”。
三是催化文化与科技“双融”。一方面,数字科技具有“活化”“再生”重要功能。从原创精品内容生产、数字竞技赛事运营、智能交互展陈研发、数字文旅全链整合、数字版权运维服务齐头并进,凸显数字文化产业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数字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数字科技还具有“催化”产业蝶变、“赋能”业态升级的鲜明作用。通过涵盖“展览+文旅”“演艺+文旅”“影音+文旅”“动漫+文旅”等多种跨界业态类型,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激发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动力。
四是力促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双赢”。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方面,在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让更多文化服务“线上开花”,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依托文旅交融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基因,不断提供更多更好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