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 评论
  • 收藏
专题会议丨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政协联线记者 游思静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24 19:15 字号
1月24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专题会议,15位政协委员现场建言献策。
“用上海的城市特质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首位发言的金江波委员直奔主题。金江波建议,要巧用原创的文艺精品力作温暖人心,提振士气,激发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定力;善用创新文化载体来结交国际友人,扩大世界朋友圈;妙用各类国际赛事集聚国际智慧,服务上海城市更新、文化更亮、生活更美的新发展格局;启用上海文艺出海计划。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协同、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文化市场无缝对接,从品牌、平台和窗口三方面深入推进共建与共享,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联接和高质量发展。”陈海波委员说。
陈海波建议,以长三角文博会为牵引,共同打造国际性文化活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凝聚长三角文艺创作的成果和力量,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协同联动,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进一步有效推动长三角城市间的文化交流联动。
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更是中共中央早期活动地。结合这一历史,丁宝定委员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在持续推进“党的诞生地”工程的同时,打造“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项目,围绕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相关史料、场馆、遗址深入发掘梳理,从不同视角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其中,静安区是中共中央早期主要的活动地,他建议依托静安特色优势,市区共同把静安打造成为“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传承地。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青春洋溢、创造力强,是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天然助力,上海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金炜委员提出,构建本市高校文化场馆与地方文艺院团深度合作机制,让“校团合作”助力新时代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希望本市高校文化场馆与地方文艺院团深度合作机制将会开拓一条‘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近电视剧《繁花》火爆全国,它引起人们对于上海本土题材创作的关注和讨论。那如何挖掘本土题材呢?“还是要着重艺术作品的人民性、时代性与艺术性,这是一个深入探索、认真思考和积极创作的过程。”喻荣军委员说。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最具有国际精神,艺术的国际化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特征。”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喻荣军表示,要用心、用力、用情,聚焦本土题材的挖掘,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以此来提升上海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作出努力。此外,方奇钟、潘瑾、李明、王景春、周平、郭惠光、王彦、王洁、陆锦花、王勇等委员还围绕打造吴昌硕美术馆、进一步提升中国上海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等主题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