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 评论
  • 收藏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要有后续,市政协全会掀起“议繁花”热潮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23 21:13 字号
“年轻一代对沪语越来越生疏,怎么破?”“如何延续‘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效应,为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电视剧《繁花》落幕,“繁花热”仍在延续。在今年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提交建言,处处可见委员“议繁花”。
莫让上海话失传
一部《繁花》,掀起一轮“说沪语”“品沪语”的东风,亦唤起各方对方言保护传承的关注。
“很多上海的‘90后’‘00后’,已经很难说出一口流利的、正宗的上海话了。中小学生说得标准更是寥寥无几。”市政协委员王勇表达了对“上海话可能断代”的担忧。在他看来,沪语是海派文化的根脉,是让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认同、产生共鸣的介质。对沪语推广、传承乏力不可轻视。
青少年讲沪语,为啥“开不了口”?“青少年无论在校还是在家,讲沪语的场景越来越少。”市政协委员沈莹认为,年轻一代沪语生疏,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缺失。她建议,学校通过开设沪语课、组织沪语社团等方式,为青少年营造听沪语、说沪语的氛围。“现在剧本杀很火,可以开发沪语剧本,让青少年在模拟情景中用沪语交流。”市政协委员杨婷娜提出,多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沪语的推广。市政协委员速达也建议,推出更多沪语动漫。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潮流、节奏。沪语的传播,也要与时俱进。”市政协委员朱俭建议,对沪语文艺作品进行再创作,让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使沪语在他们心中扎根。
释放文旅新动能
一部《繁花》,带动申城一批地标成为打卡热点。“跟着《繁花》去逛黄河路”一时成为时尚。“繁花热”为激活文旅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带来诸多启示。“在某种程度上,《繁花》为上海提供了一个影响全国、甚至影响海外的现象级文化产业,值得引起各方对上海文化建设的思考。”市政协委员黄昌勇说。
“《繁花》播出后,上海很多地方变‘闹忙’了,还有许多衍生产品。”市政协常委厉震林认为,今后各方应更重视“后影院市场”,影视剧从策划创意阶段开始,就要对相关要素进行IP设计,授权厂家生产玩具、服饰、化妆品等一系列产品。
“在网络热剧层出不穷的当下,情怀带来的热度只能延续一时。要设法让文化地标红得更久、红得更有生命力。”市政协常委蒋婵建议,进行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创作,将现代流行元素注入上海风情,以此延续传统文化的新鲜度和生命力。
《繁花》引发了公众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兴趣。市政协委员凌利忠认为,不同时期的上海的文化内涵都值得好好发掘。“500年前的上海‘繁花’,700年前的上海‘繁花’,都是人文荟萃。500年前的徐家汇,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他认为,上海应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