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
  • 评论
  • 收藏
联线特稿丨“繁花”落幕,申城焕新未完待续,对“繁花热”政协委员有热议也有冷思考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18 21:38 字号
一部《繁花》,半部在黄浦。电视剧《繁花》热播,令黄河路、和平饭店、外贸大厦等地标成为热门打卡地。
在不久前闭幕的黄浦区政协全会上,“繁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每个小组,都在讨论‘繁花’现象。”负责会议记录的区政协工作人员小英感叹。由“繁花热”催生的文化效应、经济效益,如何能持续溢出,产生长尾效应?从会中到会后,委员们在求索。带火上海话
一部《繁花》,带火了上海话,掀起了沪语热。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一边追剧,一边学沪语、品沪语。
“沪语让电视剧的上海风情更浓郁。”黄浦区政协委员、影评人杨之立说。“腔调”是电视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更是电视剧的标签,而方言则是“腔调”的重要加分项。《繁花》的底本基于沪语,当剧中演员讲沪语时,无论是嗲嗲的呢喃告白,还是嘈嘈切切的市井喧哗,角色会变得更生动,让看沪语版的观众观感更好。除《繁花》外,近年来,不少口碑较好的电视剧,都以方言为主要语言。
对一座城市而言,方言既是“腔调”,也是文脉。“上海话是最能代表上海的元素之一。上海故事用上海话演绎,再贴切不过。”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演员陈靓说,许多上海话俚语中,有普通话难以精准表达的意蕴,包含了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因此,演绎了老上海风情的沪语版,不仅引发了沪上观众的“代入感”和“回忆杀”,也激发了各地观众对上海文化的浓厚兴趣。
传承文化、承载记忆……对一座城市而言,方言的作用无可替代。多年来,委员们一直关注沪语的传承推广。如今,借“繁花”盛开之势,正好令沪语响彻荧屏内外。
“‘繁花’唤起了一部分人对上海的记忆,改变了一部分人对上海的印象,向一部分人展现了上海的时代风华,这就是沪语输出的力量。”黄浦区政协委员姚企华建议,将“沪语”作为一个IP,与沪上各个文旅项目、生活场景相融合,从而进行沪语的推广。
作为“上海闲话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近年来,陈靓通过表演、讲课等形式,教孩子们说上海话。他期待,更多学校能开设方言课堂,引导孩子从小愿讲、会讲方言。在更多公共空间能听到方言信息播报,在更多历史建筑能听到方言语音讲解,让市民游客在视听中感受原汁原味的上海“咪道”,感受沪语的魅力。
提振老字号
一部《繁花》,一夜之间带火了上海的老字号消费。
剧中“汪小姐”爱吃的排骨年糕,成为这段时间沪上食物界的顶流,在外卖平台上的搜索量和订单量暴涨,其线下门店顾客盈门。黄河路的几家老牌餐饮店,年夜饭全部订满。剧中提到的一个个老字号品牌,其人气和销量都在“蹭蹭”上涨。
在一片“繁花热”中,政协委员有着冷思考:《繁花》带来的热度和红利,能持续多久?依托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老字号如何重新审视和挖掘自身潜力,接轨新时代,迎来“第二春”?
上海现有两百多个老字号品牌,其中大多位于黄浦。《繁花》中的一些老字号品牌,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竞争加剧,部分老字号品牌由于管理不善、品牌更新缓慢等原因,导致影响力和市场份额逐步下降。
“《繁花》激发了人们探索90年代上海的兴趣,并使网络流量转化为打卡热度,进而转化为消费活动。”黄浦区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研究员倪海郡说,《繁花》的热播,让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再度走上舞台中央,重新进入消费者视野。
“老品牌可以靠一时的热度‘引人’,但更要靠优质的服务‘留人’。”倪海郡认为,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产品热销,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一些品牌产品供应不足,产量跟不上销量,不得不提前闭店,导致消费者购买体验大打折扣。只有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数字化转型,老字号才能继续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委员们看来,老字号突围,不能总靠情怀,关键在于拥抱消费者的需求。不久前,淮海商业集团所属的全国土特产、巨鹿集团、老大昌、光明邨、上海药房等老字号品牌,组团进入社区,为居民带来70多种拳头产品。黄浦区政协委员、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部总监李飚建议,通过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推动老字号组团常态化,让更多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老字号产品。此外,在黄河路等街区设立老字号城市市集,使参观者可以一站式地购买产品。
“老字号需要拥抱数字经济,嫁接‘新人群’,实现‘逆生长’。”李飚认为,老字号在充分葆有消费者传统情结的同时,应积极使用年轻化语言,与新一代消费群体互动,为品牌打造年轻化身段,寻找营销新场景,释放品牌新引力,探索出一条数字化的品牌重塑之路。不久前,茅台等品牌推出联名产品,迎合年轻消费者,就是典型案例。
“在这个人人讨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时代,市场需要提供带有人脑独创性思维和感情纽带联系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抓住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黄浦区政协委员张健丰说,要关注年轻人的消费细分圈层化加速,“对商品与服务的目标群体,进行更精准的画像,才能适应年轻顾客消费细分圈层化的变化。”
激活文旅商
一部《繁花》,激活了黄浦大大小小的打卡点。去黄河路、复兴公园、和平饭店、外滩27号“拍拍拍”,去雁荡路吃份排骨年糕,去刚装修好的国泰电影院看场电影,被列入了大批剧迷、书迷、路人粉的“citywalk”攻略。
“这段时间,上海很多地方在排队,武康路解放了!”在社交媒体上,这类调侃比比皆是。
对《繁花》引发的文旅热,委员们很关心。“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倪海郡道出了留住《繁花》长尾效应的思路。他说,应借《繁花》这场“冬天里的一把火”,统筹规划文旅资源,乘势提振上海文旅经济。
元旦后首个周末,黄浦区政协委员乌明欣也来黄河路“噶闹忙”,只见这里人山人海,来打卡的人群,和国际饭店购买蝴蝶酥的排队长龙交织在一起,甚是热闹。
“人群虽已引流至此,但很多是拍照‘凹造型’,一部分场所尚未实现消费转化。”乌明欣认为,要发挥文旅融合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推进文旅融合方面,应主动跨前一步,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提前整合营销,对其中的商业价值进行充分挖掘。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动“建筑可阅读”,通过行走、讲解,使游客感受海派文化魅力。之前,沪语配音的电影《爱情神话》热映,相关机构在徐汇区衡复风貌区推出“爱情神话”路线,广受游客欢迎。倪海郡建议,以“繁花之旅”为主题,策划推出相应的城市漫游路线,提供线上、线下的导览服务,提供普通话版、沪语版、英语版的语音讲解,让游客在漫步《繁花》经典场景的过程中,读懂《繁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发情感共鸣,弘扬地域文化。
近年来,黄浦区倾力打造“演艺大世界”,在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汇聚了20余家专业剧场、展演空间,堪称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令各种文旅资源交织碰撞,产生各种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倪海郡建议结合“演艺大世界”功能布局,以“繁花”元素为灵感,策划一系列以“繁花”为主题的演出、影评、书评、沙龙、音乐会、非遗体验活动,推出一系列限量周边产品、专属文创产品,举办一系列美食节、文化节活动。
“在上海,能‘讲故事’‘挖IP’的马路太多了,远不止黄河路。”姚企华说,诸如云南路、福州路、柳林路、肇州路等烟火气满满的小马路,无不承载了众多上海记忆、上海话题,希望相关部门好好发掘一下,吸引游客、商家前来,为“强经济、兴文化”注入新活力。乌明欣提出,在确保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定时将一些支马路转换为步行街,让人们尽享街区的文旅商资源。
《繁花》迎来落幕,上海城市焕新的探索未完待续。委员们期待,“繁花”盛开之后,黄浦区、上海市能持续容光焕发、百花绽放。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2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