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故事:上海公共体育场
孙宋之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2-01 12:32 字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4月12日上午10时,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及各区分部、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学生联合会、上海大学等400多团体,共约10万人在西门外的公共体育场举行全市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宋庆龄抱病在母亲倪太夫人的陪伴下,与孙科、唐绍仪、何香凝等莅会。1925年4月12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

1925年4月12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

上海公共体育场大门两侧均扎白布牌楼,悬联为:“浩气长存令名不朽,俎豆空设弓剑莫追。”追悼大会由唐绍仪主祭,何香凝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颂赞孙中山先生不朽的历史功勋,并赞许宋庆龄的辛劳和崇高精神。
何香凝的演说令人动容。她说,宋庆龄“在先生病榻之旁,三月未离一步,衣不解带,食不知味,以先生之精神为精神,使吾人永念不忘者,则为孙夫人”“夫人之精神与劳苦,为吾辈所当敬爱,先生日语夫人,盼同志继续努力革命。今先生死矣,夫人尚在,我辈当念先生之言,随夫人之后,共同奋斗。先生已死,我辈之责任愈重,先生已为我辈播三民主义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之种子,我辈当日日汲水灌溉,使之滋生长大。”
追悼会后举行游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散发传单,发起以每年3月12日所属之一周为“孙中山先生纪念周”,建议各校设“孙中山纪念课”,并在各地发起“中山主义研究组”。上海公共体育场孙中山追悼大会现场

上海公共体育场孙中山追悼大会现场

上海公共体育场位于原南市区方斜路、大吉路和大林路之间,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华人公共体育场,始建于1909年,占地1.8公顷,名为南市公共体育场。1917年3月30日扩建后正式开放,又名西门公共体育场。公共体育场是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民群众举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集会场所,也是广大上海市民表达政治诉求的公共空间,它见证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拥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1937年10月,上海公共体育场毁于日军炮火,抗战胜利后得以重建,改名为上海市立体育场南市分场。上海解放后,公共体育场由市教育局接管,改名为沪南体育场。2003年沪南体育场北侧部分场地,被建设成黄浦学校教学楼,现为上海市黄浦学校校址。2021年3月11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将“五四”以来上海革命群众集会场所——南市公共体育场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