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开学啦!重读教科书,这些插图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9-05 21:17
字号

开学啦!
现在回想少年时代,
你是否还能忆起,
开学第一课时,
迫不及待打开崭新的课本时,
那种新鲜激动的心情。
尤其是直观的课本插图,
大概是第一个跳入你眼帘的吧。
可你是否知道许多我们熟悉的插图,
并不仅仅示意了课本内容,
回归到画作本身,
同样值得我们品读。
那么它们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小艺就为您讲讲其中的几幅。
拉瓦锡在看什么?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被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
你是否好奇过,化学课本中收录的这张拉瓦锡的插图上,他似乎在开小差——拉瓦锡的面前摆放着实验用的仪器,但为什么他的眼睛却没有看向仪器呢?
原来这是一张截取过的肖像画,原图是拉瓦锡夫妇。
《拉瓦锡夫妇》 雅克-路易·大卫
为了突出拉瓦锡的英姿飒爽,教科书上的配图把夫人裁掉了。其实拉瓦锡夫人玛丽也是一位聪慧的女性,可以说是拉瓦锡事业上的“贤内助”,拉瓦锡的研究离不开她翻译的文献,推翻燃素学说也是得益于她的工作。除此之外,玛丽还细心保存着拉瓦锡的实验记录。在拉瓦锡去世后,她把拉瓦锡的实验记录拿出来并出版了拉瓦锡的回忆录,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让爱人在化学领域那些伟大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大放异彩。
而创作这幅作品的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也非常有名,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所画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
《在艰苦的岁月里》是哪一段岁月?
在我们的认知里,课本插图是依据课文而创作搭配的图片,但也有一些先有图再有文。在1988年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6册课本中,《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课文就取材于著名雕塑家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但这篇课文的描述并不准确。
195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筹备美术展览,潘鹤的创作任务是用油画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后,他决定专注于表现坚持孤岛斗争、历尽千难万险的琼崖纵队。当时,100多名游击队战士被敌军围困母瑞山,弹尽粮绝,他们就这样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整年,最后只剩下20余名战士获救。
潘鹤的作品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艰苦斗争环境中的战士们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
《艰苦岁月》 潘鹤
潘鹤曾说:“在很长时间里,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雕塑《艰苦岁月》被放置在红军长征展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大概就是以军博的展区为依据的。其实,熟悉地理环境特征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楚,地上的芭蕉叶,身上背着椰子杯,还有短裤和赤脚,《艰苦岁月》所表现的都是海南的地方特色。”
课文《飞夺泸定桥》插图有两个版本
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收录在小学课本中,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可你知道吗?曾有两幅作品都入选过课本插图。
一幅是画家刘国枢在1959年创作的作品《飞夺泸定桥》。他的作品再现了22位红军将士为了抢占泸定桥激烈战斗时刻的场景,他把铁索桥安排在画面的上半部分,采用仰视角度,给人以一种动荡欲坠的感觉,同时也凸显出河水的湍急和两岸山体的陡峭。铁索桥由远及近,呈现出透视的效果,线条简洁明了,仿佛乐谱一般。勇士们或蹲跪,或匍匐,或挺立,高低错落就像铿锵音符,演奏了一首激昂奋进的冲锋序曲。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
另一幅入选过课本的插图是画家雷坦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飞夺泸定桥》,表现的也是长征中中央红军强夺泸定桥的战斗情景。这幅作品创造性地使用正面构图法描绘了过桥的红军,让观者如置身于战斗场景之中,因而增强了真实感、紧张感。画家以急促的笔法描绘背景,衬托出闪光的英雄形象,使人感觉到画面似乎传出了震天撼地的冲杀之声。
《飞夺泸定桥》雷坦
你的童年课本里是哪一张《飞夺泸定桥》呢?
让插图画家念念不忘的“张思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里,毛主席对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插图里的张思德出自画家杜滋龄之手,他深耕这一题材,曾先后创作过多个版本的张思德画像,时长跨越三十载。
196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张思德组画挂图,而我们熟悉的这一幅是1977年他专为课文《为人民服务》创作的。为了创作好这个题材,杜滋龄曾数次到陕北,在张思德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访问过张思德的战友,搜集素材。
课本中的《张思德》插图
2011年,他再赴延安写生,又激发了创作热情,再次以张思德为题材,用作品缅怀为革命、为人民利益牺牲的众多革命同志。
《张思德》(2011)
杜滋龄说:“《张思德》看似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但在这幅画的背后,蕴涵着许多关于人、人的道德、人的精神信仰的内涵。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朴实、谦和、善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
邓颖超非常喜欢《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一生十分节俭、节约,从不浪费。《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就是通过邓颖超奶奶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地给周总理补睡衣,体现了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课文所配的插图为军旅画家华克雄创作于1977年的作品。这幅画曾由画家本人赠送给邓颖超,邓颖超十分喜爱,将其悬挂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家中欣赏,并赠送给画家一方砚台。2014年国庆期间,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曾经把这幅画和砚台组合展出过。
课文《周总理的睡衣》插图
国画《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的睡衣是他俭朴生活作风的集中表现。他生前夜里和早晚起床总是穿着一件毛巾浴衣,时间长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一样,但他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直穿在身上,就是不肯换掉,甚至出国访问穿的也是打补丁的内衣。一次访问途中,他的内衣脏了,被拿到我国驻外使馆去洗。大使夫人看到他陈旧的内衣后,流下了难过的眼泪。但她不知道的是,是周恩来不允许后勤给他添置新衣服的。1978年,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将周恩来的一件睡衣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大众缅怀纪念。
课本所选帝王将相彩图多是乾隆私人收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内务府库中发现一批来自明朝留下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名臣圣贤画像,均描绘精致,但“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于是乾隆下令,将这批图像送到造办处的秘殿珠林处重新装裱。乾隆很关心此事,详细指示了装裱的等次、用料、颜色等细节,完成后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这批画像后被研究者称为南薰殿图像。


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
这些画像有轴有册,共计一百多件。其中,宋以前的朝代,帝王像是宋人摹绘唐人的,宋、元、明三代帝王帝后图像大体和各朝相近,应是当时宫廷画像高手昭命而绘。其余历代圣贤名臣图像,除极个别外大都是明朝画家所绘。因为南薰殿图像设色精良,作者又去古未远,所以往往成为课本和博物馆插图的首选。
孔子、颜回、孟子
杜甫、李时珍、祖冲之等古代名人画像都是近现代作品
课本中的杜甫画像,你肯定再熟悉不过,近年来随着这幅画像的涂鸦,也让杜甫像“火”出课本。可你知道吗?这其实是近现代的作品,而且这位画家还画了很多你熟悉的古人像。
杜甫涂鸦(图源网络)
在编写历史教材时,美术编辑倾向于挑选使用古代留下的相对权威的历史图片,但总有不够用的时候,尤其是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现当代对于重要历史人物的判断也与古代不同。
1952年,莫斯科大学致函周总理,称准备在大礼堂做一批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马赛克拼贴像,希望中方能提供相关素材。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郭沫若立马报上了李时珍和祖冲之两人的名字,但找遍国内资料,都没有找到这两位科学家的画像。总理思索片刻,当即指示:“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擅长人物画的蒋兆和根据历史记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完成了这两个人物像。此后,他再接再厉完成了一系列古代人物的画像,包括但不限于:刘徽、张衡、张仲景、一行和尚、孙思邈、郭守敬等,画像得到普遍认可,有多幅入选了教科书,更有一些此后成为大众眼中该名人的“官方标准像”。
那么,蒋兆和的灵感何来呢?据说,蒋兆和创作这些历史人物像时,因为人物画作原型无从参考,他就以身边人包括自己为模特,比如以京城名医萧龙友为原型画了李时珍,以地理学家竺可桢为模特画了祖冲之像,而杜甫的模特据说是画家本人。来看看下面这些对比,你觉得像不像呢?
萧龙友(左) 李时珍像(右)
竺可桢(左) 祖冲之像(右)
蒋兆和(左) 杜甫像(右)
课本里的鲁迅画像都是谁画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的文章就开始被选入当时诸多的国文或国语课本。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因为鲁迅的作品收录篇目众多,所以大家的学生生涯几乎都有一段“鲁迅记忆”。而课文的插图除了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也有不少是鲁迅的画像,且出自不同的画家之手。
来看看你的“鲁迅记忆”里有以下哪张画像。
《鲁迅像》赵延年
在众多广为流传的鲁迅肖像画中,这幅木刻版画尤为出名,几乎可以算作鲁迅大众印象的重要来源,它就是版画家赵延年在1961年所作的《鲁迅像》。这幅画不仅是鲁迅先生广为流传的木刻肖像图,更是赵延年60年代的代表作品。作品中刀法犀利、构图简洁,在黑白对比中刻画出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倔强人格。赵延年在这幅鲁迅肖像画之外,为《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创作的版画也非常有名。
《永不休战》 汤小铭
在《永不休战》中,画家汤小铭塑造了鲁迅先生冷峻坚毅、抱病鏖战的形象,成为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经典记忆。为了突出鲁迅抱病写作的情景,画家还在鲁迅旁边的桌上安排了药瓶、闹钟和厚厚的书籍文稿,这些精准而写实的细节,既勾勒了鲁迅极富个性的冷峻形象,也展现出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1972年,汤小铭以这幅《永不休战》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其他还有——
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
陈逸飞《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郑毓敏、潘鸿海、顾盼《鲁迅》
今天的分享,
是否让你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重温这些插图和它背后的故事,
又是否让你想起了曾经的岁月?
愿这些幼时滋养过你我的艺术种子,
继续成为我们青春的美好回忆。
部分内容参考意读、意外艺术、光明日报、海南日报、走进巨匠等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
现在回想少年时代,
你是否还能忆起,
开学第一课时,
迫不及待打开崭新的课本时,
那种新鲜激动的心情。
尤其是直观的课本插图,
大概是第一个跳入你眼帘的吧。
可你是否知道许多我们熟悉的插图,
并不仅仅示意了课本内容,
回归到画作本身,
同样值得我们品读。
那么它们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小艺就为您讲讲其中的几幅。
拉瓦锡在看什么?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被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
你是否好奇过,化学课本中收录的这张拉瓦锡的插图上,他似乎在开小差——拉瓦锡的面前摆放着实验用的仪器,但为什么他的眼睛却没有看向仪器呢?

原来这是一张截取过的肖像画,原图是拉瓦锡夫妇。

《拉瓦锡夫妇》 雅克-路易·大卫
为了突出拉瓦锡的英姿飒爽,教科书上的配图把夫人裁掉了。其实拉瓦锡夫人玛丽也是一位聪慧的女性,可以说是拉瓦锡事业上的“贤内助”,拉瓦锡的研究离不开她翻译的文献,推翻燃素学说也是得益于她的工作。除此之外,玛丽还细心保存着拉瓦锡的实验记录。在拉瓦锡去世后,她把拉瓦锡的实验记录拿出来并出版了拉瓦锡的回忆录,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让爱人在化学领域那些伟大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大放异彩。
而创作这幅作品的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也非常有名,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所画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

《在艰苦的岁月里》是哪一段岁月?
在我们的认知里,课本插图是依据课文而创作搭配的图片,但也有一些先有图再有文。在1988年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6册课本中,《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课文就取材于著名雕塑家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但这篇课文的描述并不准确。

195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筹备美术展览,潘鹤的创作任务是用油画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后,他决定专注于表现坚持孤岛斗争、历尽千难万险的琼崖纵队。当时,100多名游击队战士被敌军围困母瑞山,弹尽粮绝,他们就这样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整年,最后只剩下20余名战士获救。
潘鹤的作品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艰苦斗争环境中的战士们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

《艰苦岁月》 潘鹤
潘鹤曾说:“在很长时间里,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雕塑《艰苦岁月》被放置在红军长征展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大概就是以军博的展区为依据的。其实,熟悉地理环境特征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楚,地上的芭蕉叶,身上背着椰子杯,还有短裤和赤脚,《艰苦岁月》所表现的都是海南的地方特色。”
课文《飞夺泸定桥》插图有两个版本
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收录在小学课本中,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可你知道吗?曾有两幅作品都入选过课本插图。
一幅是画家刘国枢在1959年创作的作品《飞夺泸定桥》。他的作品再现了22位红军将士为了抢占泸定桥激烈战斗时刻的场景,他把铁索桥安排在画面的上半部分,采用仰视角度,给人以一种动荡欲坠的感觉,同时也凸显出河水的湍急和两岸山体的陡峭。铁索桥由远及近,呈现出透视的效果,线条简洁明了,仿佛乐谱一般。勇士们或蹲跪,或匍匐,或挺立,高低错落就像铿锵音符,演奏了一首激昂奋进的冲锋序曲。

另一幅入选过课本的插图是画家雷坦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飞夺泸定桥》,表现的也是长征中中央红军强夺泸定桥的战斗情景。这幅作品创造性地使用正面构图法描绘了过桥的红军,让观者如置身于战斗场景之中,因而增强了真实感、紧张感。画家以急促的笔法描绘背景,衬托出闪光的英雄形象,使人感觉到画面似乎传出了震天撼地的冲杀之声。

你的童年课本里是哪一张《飞夺泸定桥》呢?
让插图画家念念不忘的“张思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里,毛主席对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插图里的张思德出自画家杜滋龄之手,他深耕这一题材,曾先后创作过多个版本的张思德画像,时长跨越三十载。
196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张思德组画挂图,而我们熟悉的这一幅是1977年他专为课文《为人民服务》创作的。为了创作好这个题材,杜滋龄曾数次到陕北,在张思德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访问过张思德的战友,搜集素材。

课本中的《张思德》插图
2011年,他再赴延安写生,又激发了创作热情,再次以张思德为题材,用作品缅怀为革命、为人民利益牺牲的众多革命同志。

《张思德》(2011)
杜滋龄说:“《张思德》看似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但在这幅画的背后,蕴涵着许多关于人、人的道德、人的精神信仰的内涵。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朴实、谦和、善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
邓颖超非常喜欢《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一生十分节俭、节约,从不浪费。《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就是通过邓颖超奶奶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地给周总理补睡衣,体现了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作风。课文所配的插图为军旅画家华克雄创作于1977年的作品。这幅画曾由画家本人赠送给邓颖超,邓颖超十分喜爱,将其悬挂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家中欣赏,并赠送给画家一方砚台。2014年国庆期间,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曾经把这幅画和砚台组合展出过。

课文《周总理的睡衣》插图

国画《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的睡衣是他俭朴生活作风的集中表现。他生前夜里和早晚起床总是穿着一件毛巾浴衣,时间长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一样,但他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直穿在身上,就是不肯换掉,甚至出国访问穿的也是打补丁的内衣。一次访问途中,他的内衣脏了,被拿到我国驻外使馆去洗。大使夫人看到他陈旧的内衣后,流下了难过的眼泪。但她不知道的是,是周恩来不允许后勤给他添置新衣服的。1978年,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将周恩来的一件睡衣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大众缅怀纪念。
课本所选帝王将相彩图多是乾隆私人收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内务府库中发现一批来自明朝留下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名臣圣贤画像,均描绘精致,但“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于是乾隆下令,将这批图像送到造办处的秘殿珠林处重新装裱。乾隆很关心此事,详细指示了装裱的等次、用料、颜色等细节,完成后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这批画像后被研究者称为南薰殿图像。



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
这些画像有轴有册,共计一百多件。其中,宋以前的朝代,帝王像是宋人摹绘唐人的,宋、元、明三代帝王帝后图像大体和各朝相近,应是当时宫廷画像高手昭命而绘。其余历代圣贤名臣图像,除极个别外大都是明朝画家所绘。因为南薰殿图像设色精良,作者又去古未远,所以往往成为课本和博物馆插图的首选。

孔子、颜回、孟子
杜甫、李时珍、祖冲之等古代名人画像都是近现代作品
课本中的杜甫画像,你肯定再熟悉不过,近年来随着这幅画像的涂鸦,也让杜甫像“火”出课本。可你知道吗?这其实是近现代的作品,而且这位画家还画了很多你熟悉的古人像。

杜甫涂鸦(图源网络)
在编写历史教材时,美术编辑倾向于挑选使用古代留下的相对权威的历史图片,但总有不够用的时候,尤其是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现当代对于重要历史人物的判断也与古代不同。
1952年,莫斯科大学致函周总理,称准备在大礼堂做一批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马赛克拼贴像,希望中方能提供相关素材。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郭沫若立马报上了李时珍和祖冲之两人的名字,但找遍国内资料,都没有找到这两位科学家的画像。总理思索片刻,当即指示:“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擅长人物画的蒋兆和根据历史记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完成了这两个人物像。此后,他再接再厉完成了一系列古代人物的画像,包括但不限于:刘徽、张衡、张仲景、一行和尚、孙思邈、郭守敬等,画像得到普遍认可,有多幅入选了教科书,更有一些此后成为大众眼中该名人的“官方标准像”。

那么,蒋兆和的灵感何来呢?据说,蒋兆和创作这些历史人物像时,因为人物画作原型无从参考,他就以身边人包括自己为模特,比如以京城名医萧龙友为原型画了李时珍,以地理学家竺可桢为模特画了祖冲之像,而杜甫的模特据说是画家本人。来看看下面这些对比,你觉得像不像呢?

萧龙友(左) 李时珍像(右)

竺可桢(左) 祖冲之像(右)

蒋兆和(左) 杜甫像(右)
课本里的鲁迅画像都是谁画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的文章就开始被选入当时诸多的国文或国语课本。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因为鲁迅的作品收录篇目众多,所以大家的学生生涯几乎都有一段“鲁迅记忆”。而课文的插图除了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也有不少是鲁迅的画像,且出自不同的画家之手。
来看看你的“鲁迅记忆”里有以下哪张画像。

《鲁迅像》赵延年
在众多广为流传的鲁迅肖像画中,这幅木刻版画尤为出名,几乎可以算作鲁迅大众印象的重要来源,它就是版画家赵延年在1961年所作的《鲁迅像》。这幅画不仅是鲁迅先生广为流传的木刻肖像图,更是赵延年60年代的代表作品。作品中刀法犀利、构图简洁,在黑白对比中刻画出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倔强人格。赵延年在这幅鲁迅肖像画之外,为《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创作的版画也非常有名。

《永不休战》 汤小铭
在《永不休战》中,画家汤小铭塑造了鲁迅先生冷峻坚毅、抱病鏖战的形象,成为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经典记忆。为了突出鲁迅抱病写作的情景,画家还在鲁迅旁边的桌上安排了药瓶、闹钟和厚厚的书籍文稿,这些精准而写实的细节,既勾勒了鲁迅极富个性的冷峻形象,也展现出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1972年,汤小铭以这幅《永不休战》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其他还有——

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

陈逸飞《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郑毓敏、潘鸿海、顾盼《鲁迅》
今天的分享,
是否让你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重温这些插图和它背后的故事,
又是否让你想起了曾经的岁月?
愿这些幼时滋养过你我的艺术种子,
继续成为我们青春的美好回忆。
部分内容参考意读、意外艺术、光明日报、海南日报、走进巨匠等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