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回眸上海调研:“两弹一星”科研攻关交给上海,如何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
黄坚/上观新闻  
2023-07-24 12:31 字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考虑到上海拥有较好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协作配套能力,以及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党中央先后向上海下达一批涉及“两弹一星”的科研攻关任务。
全面排摸上海工业现状
1958年,上海市委利用国家调整上海工业发展规模,对上海工业和科学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排摸。调查发现,上海重工业基础很薄弱,在采用新技术、掌握与发展某些重要的尖端科学技术上,还远不能适应客观要求。
据此,市委提出工业要向高级、精密、大型方向发展,科技工作要抓尖端科学技术与解决当前生产技术问题并重,并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以重工业为中心、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明确发展方向后,上海建立科技领导体制,成立市委科技领导小组、市科委及中科院上海分院,部署建立16个新技术研究所。1960年1月,市委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市力量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和产品,并开始国防尖端科研基地建设。
为完成中央下达的涉及“两弹一星”等科研任务,上海多次组织有关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分专业和行业进行全系统调查,编制发展国防尖端科技的专题规划,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之一”的目标,决定围绕新型金属材料、精密机械等6个重点工业和真空技术、激射光技术、高效避孕药等18项新技术,开展攻关。
优化调整原先研发过程
1960年8月,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有关援助原子弹的协定,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向上海市委下达研制原子弹关键核心技术——浓缩铀分离膜元件的任务,要求不惜代价在5年到6年内完成任务。
为攻克这项绝密技术,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吴自良课题组承担科研攻关任务;上海市委将这项工作列为首要任务,要求各方要让路开绿灯,并成立代号为“真空阀门”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首先围绕能否在中央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开展调研。他们按照常规做法,将完成时间进行解剖和排列,结果发现——研究阶段要5年左右时间,中间试验(包括基本建设)约一年半,生产(包括基本建设)约三年半,总共需要10年以上。这就意味,常规做法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为节省时间,经过排摸调研,领导小组决定打破原有的线性工作方式,采取研究、中间试验和生产交叉平行进行的策略,边研究、边试验、边生产,将负责中间试验和负责建厂生产的同志安排为同一人,使他通过中间试验,来及时了解年产情况,提前谋划建厂事宜。
为了符合绝对保密的要求,领导小组在全市奔走调研,终于在远离市区的月浦、嘉定找到了适合的厂房,使人员和设备迅速入驻,开展工作。
由于调研工作的及时到位,1963年下半年,上海成功试制出能够分离浓缩铀的分离膜元件——甲种分离膜。1964年上半年,上海完成了工厂化生产。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调研制订导弹试制原则
到了1960年春,党中央正式作出在上海建立导弹试制基地的决定。
1960年3月,上海市委派市机械局、市仪电局领导带领有关技术干部,到全国研制和生产导弹的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市委决定由市科委具体负责导弹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翌年8月,市委组建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市机电二局),开展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由于地空导弹零部件要求很高,市机电二局对试制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了解情况,市机电二局提出了“三个为主”(即整个工作以基建为主、全面安排以新技术为主、试制工作以技术后方为主)的建局方针。
同时,市机电二局制订了科研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工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参加试制,样品合格才能进行首批试制;各厂首先要抓工装和专用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要组织工装设计人员到对口厂去学习取经;严格管理,严格技术检验和设计、工艺、试验纪律。
1964年12月,上海导弹试制技术基地初具规模,首批试制的导弹通过了各种例行试验。1965年11月至12月,首批3发“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在飞行试验中射击模拟目标,标志着上海初步掌握了导弹生产工艺和管理技能,形成了试制生产能力。
选好试验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之后,中科院力学所组建以研制探空火箭为主要任务的1001设计院,并于同年11月整体南迁上海,并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9年,设计院决定研制推力不大于3吨、采用常规推进剂的小型探空火箭,代号T-7。火箭发射,是要冒风险的。因此,发射场的选址必须慎重。
设计院考虑到T-7M很小,发射高度低,决定将发射场选在海边,确保火箭掉下来既不落到公海、也不伤到人。据此,设计院几位同志骑着自行车沿着东海边开展实地勘察,从川沙海滨到南汇芦潮港,最后选定在当时南汇县老港镇东南的海边作为发射场。因为这里不仅老百姓少,而且附近还有空军的雷达站可以配合测量火箭升空高度。
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首次发射成功。短短的8公里,揭开了上海航天事业的序幕。1960年9月,我国首枚探空七号液体燃料火箭——T-7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场试射升空,箭头回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从理论探索开始向工程研制转变。
同年,上海开始兴建探空火箭研制基地。之后,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下,上海充分利用工业基地的优势,组织全市大协作,采用新方法,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不仅为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安装上乐音装置,而且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给上海研制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任务。
1975年7月26日,由上海研制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把重量超过一吨的“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送上预定轨道,标志着上海突破人造卫星研制零的纪录。
通过调查研究,不仅使上海迅速找到科研攻关的短板所在,使上海能遵循科研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党中央交办的“两弹一星”国防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使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大国重器,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