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 评论
- 收藏
走近上海非遗,感受越剧魅力,人生读书会越剧专场在静安举办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7-16 20:11
字号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民盟盟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逝世20周年。为了传承越剧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越剧、走近越剧、喜爱越剧,一场主题为“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
当天,许多戏迷票友和亲子家庭赶来参加活动,济济一堂,与非遗传人和当代青年越剧爱好者一起,在越剧非遗专区打卡,在戚毕风采区观演,在生命书屋快闪区域赏读越剧类书籍,共品百年越剧文化,一睹戚毕艺术经典唱段风采,沉浸式打卡越剧非遗特色。
主办方中国中福实业集团生命书屋负责人李经衡表示,本次活动以越剧专场的形式走近非遗越剧,感受越剧文化,读懂姐妹情深,共话越剧传承,让经典在破圈中再度流行,让有温度的生命故事的讲述以家庭记忆和数字传播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而中福集团的生命书屋项目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家庭记忆与数字生命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帮助普通家庭归档留存尘封的温暖记忆。
“戚毕”作为两大越剧流派,发源于静安,由民盟盟员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1950年2月,戚雅仙组建合作越剧团,她擅长演绎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比戚雅仙年长的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擅长喜剧,表演飘逸潇洒,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两人优势互补,携手走过50多年,戚毕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2003年,戚雅仙逝世,长眠于上海福寿园德崇园。戚雅仙在越剧经典剧目《血手印·法场祭夫》中出演主角时所穿的戏服,入藏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当天,静安盟员、越剧戚雅仙宗师的关门弟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来到现场与戏迷互动,和大家“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现场演绎了《白蛇传·合钵》经典片段。在场观众不仅从观演戚毕传人及新生代越剧爱好者演绎的戚毕经典片断中过了把戏瘾,还通过现场展出的戏袍、票根、图书、唱片及文创作品,近距离感受了越剧非遗的艺术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是戚毕艺术的发源地,而当天活动的举办地就在静安区文化馆。据悉,1980年戚毕宗师聚集原合作越剧团原班人马“重建”静安越剧团时,就曾在静安区文化馆排戏,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越剧一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没有流行音乐可以听的年代是经典‘洗脑’神曲,现在依然是网红流量担当,足见一代代戏迷票友们对越剧的热爱。”当天,在主舞台上为演绎戚毕经典唱段《白蛇传-合钵》搭配水袖表演的青越团成员顾永佳如是说。
在互动区,活动主办方还为戏迷和亲子家庭们首次提供了照片修复3D数字技术支持,以科学链接家庭记忆的触点,仅通过上传一张照片即可复活一段可视化3D动态珍贵影像,方便更多中国家庭存档生活记忆。

主办方中国中福实业集团生命书屋负责人李经衡表示,本次活动以越剧专场的形式走近非遗越剧,感受越剧文化,读懂姐妹情深,共话越剧传承,让经典在破圈中再度流行,让有温度的生命故事的讲述以家庭记忆和数字传播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而中福集团的生命书屋项目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家庭记忆与数字生命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帮助普通家庭归档留存尘封的温暖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是戚毕艺术的发源地,而当天活动的举办地就在静安区文化馆。据悉,1980年戚毕宗师聚集原合作越剧团原班人马“重建”静安越剧团时,就曾在静安区文化馆排戏,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越剧一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没有流行音乐可以听的年代是经典‘洗脑’神曲,现在依然是网红流量担当,足见一代代戏迷票友们对越剧的热爱。”当天,在主舞台上为演绎戚毕经典唱段《白蛇传-合钵》搭配水袖表演的青越团成员顾永佳如是说。
在互动区,活动主办方还为戏迷和亲子家庭们首次提供了照片修复3D数字技术支持,以科学链接家庭记忆的触点,仅通过上传一张照片即可复活一段可视化3D动态珍贵影像,方便更多中国家庭存档生活记忆。
责任编辑:丁元圆

- 3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