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九个“国”字背后,宋庆龄一生的选择
2023-06-19 15:24
字号


最近,这条路上,聚集了比以往更多的人群。他们结伴而来,等待着宋庆龄故居的大门开启。就在不久前,“宋庆龄生平展”第四次改陈完成,再度向公众开放。九个“国”字贯穿的新布局,全国各地支援的新文物,讲述着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
在焕然一新的展厅里,始终未变的是宋庆龄的选择。
九个“国”字和一种信念
从正门踏入故居,走路五分钟左右,就能看到悬挂着“宋庆龄生平展”新匾额的小楼,地上两层是新展厅。进门后,一座端庄、和善的宋庆龄汉白玉坐像静静注视着每位来客。

从展现宋庆龄求学经历的“立志报国”单元,到与孙中山相爱、相伴、相别的“明志许国”单元,再到投身革命的“民主救国”、“抗战保国”单元……划分新展篇章的九个“国”字,描绘了这位国家名誉主席无私忘我的一生。

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她公开发表的《孙宋庆龄对时局宣言》;再到1936年毛泽东为请她与潘汉年面商组织统一战线,致予她的信函;还有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发给她的电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这些文物见证了宋庆龄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的选择,也叙说了她从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一路风雨。
“永远和党在一起”是宋庆龄不变的信念,也是本次新展一以贯之的主题。
抗战保国 用抚恤金支援共产党
较之旧展陈,新版“宋庆龄生平展”的更新率有三分之一,大约五十件展品是首次展出,其实很多展现的都是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的情谊。在“抗战保国”单元里,一封廖仲恺外孙女李湄捐赠的信件,就披露了宋庆龄与毛泽东的一件往事。

这封信是1969年3月17日宋庆龄写给廖梦醒的,信里提到了1954年底潘汉年将毛泽东的还款交给她一事。“这件事的原委宋庆龄从不公开提起,直到2021年李湄将这封信赠予故居,人们才有所了解。”宋庆龄故居社教部主任李雪英说。

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曾对宋庆龄说:“孙夫人,边区人民让我转达他们对您的问候和谢意!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您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提供了最急需的药品和物资,您不知道这一切对我们的帮助有多么大。”
迎接解放 欣然北上共商建国
走进一层展厅的最后一个单元,新文物、新视频、新场景,不同载体从不同角度描绘着宋庆龄受邀北上、共商建国的故事。1949年,在蒋介石宣布“引退”、代行总统李宗仁函请宋庆龄时,她再次选择了与共产党站在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解放。



宋庆龄参加一届政协会议的照片、签到页是全国政协办公厅和中国政协文史馆为故居提供的。“大家既能看到她当时签到的照片,也能看到她漂亮的签名,这样就非常生动和立体,”李雪英说。
在历史文物和数字展品共同构成的视听体验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宋庆龄走进了每个观众脑海里。
无间合作 永远和党在一起
上到二楼,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更亲近、更有生活气息的宋庆龄,这里满满当当地摆着她使用过的钢笔、扇子、创作的绘画、收到的信件……其中不少物件,都与建国后宋庆龄和共产党人的亲密友情相关。

妇女儿童和国际外交是宋庆龄在建国后的两大事业。抗日期间,在她的支持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和美国共产党员格兰尼奇创办了英文半月刊《中国呼声》,向国际社会传递声音。1952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宋庆龄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再一次将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展现给世界。
新展的“国际友好”单元里,摆放着这本杂志的第一期刊物,另一边的电子屏则记录着宋庆龄为《中国建设》所写的36篇文章。而在这本杂志上方的大幅照片里,她正和周恩来举杯,共同祝贺杂志创刊十周年。
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宋庆龄写下了《怀念周恩来总理》,毛泽东逝世后,她写下了《追念毛主席》,从投身民主革命到建设新中国的漫长岁月里,她与几位中共领袖一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朋友。

(原题为《【宋庆龄生平展】九个“国”字背后,宋庆龄一生的选择》)
责任编辑:杨一宁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