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300多年前的英国歌剧亮相“上海之春”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3-31 15:38
字号

2023年4月1日,17世纪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将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为上海观众带来这部堪称英语歌剧奠基之作的伟大作品。
开演前夕,我们视频连线了担任本场演出指挥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合唱指挥家Jordi Balue Paradis(英豪),请他为上海爱乐者们介绍一下此次演出的亮点所在——
“演出中,我们会用到带羊肠弦的小提琴,用到自然号,用到羽管键琴和风琴,我们想让上海的观众感受一下,当初这些音乐是听起来怎样的一种感觉。”指挥英豪介绍。
为了让上海观众能够感受到这部写作于300多年前的普赛尔歌剧的“原汁原味”,本场演出更是着意“复刻”了300多年前的古乐器的声音和感觉,并专门引进了舞蹈的部分。
“事实上,这部作品几乎一半的音乐是为了舞蹈而写的。所以我们希望加入舞蹈的动作,让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感受普赛尔的创作构思。”
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王丹丹,围绕普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作品本身,为大家做一个导赏。
300多年前的英国歌剧重现当代舞台
——普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
在2023年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系列音乐会节目中,欣喜地看到17世纪英国作曲家普赛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在歌剧舞台的重现,这是巴洛克英国歌剧的扛鼎之作,由普赛尔创作。
《狄朵与埃涅阿斯》是普赛尔1689年创作的三幕歌剧,歌剧台本由内厄姆·塔特(Nahum Tate,1652-1715)改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ergilius,前70-前19)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剧主要角色为迦太基女王狄朵和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讲述了埃涅阿斯的家园特洛伊受劫后,他遵上帝旨意去寻址重建特洛伊。埃涅阿斯带领21条船只出发,在北非港口迦太基靠岸,与狄朵产生爱情。邪恶的巫婆和她的两个姐妹设计要破坏狄朵的幸福。一个伪装的信使来提醒埃涅阿斯,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上帝命令他抛弃迦太基,另寻新址。最后一幕在海港,水手们唱着即将离开的合唱与舞蹈,女巫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狄朵与埃涅阿斯伤感地离别。船队起航后,被遗弃并蒙羞的狄朵唱着极度悲伤的哀歌自杀。
剧本作家、英国桂冠诗人塔特对戏剧情节进行了修改,删除了维吉尔原诗中大量附加情节,突出了狄朵与埃涅阿斯的爱情主线,并添加上一些“英国元素”:如用恶毒的女巫来拆散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前来提醒埃涅阿斯所负使命的信使,由英国人熟知的人物——罗马神话中的“信使与商业之神”墨丘利取代了原诗中的朱庇特;大海航行的背景与水手们的合唱舞蹈等。塔特撰写的剧本为作曲家提供了人声能够依据构筑旋律的原点,基于韵律优美、简洁抒情的文辞,作曲家创造出一种源出英语抑扬顿挫发音、富于特性的宣叙风格,在妥帖地以音乐旋律描摹语言声调的同时,又能充分表达歌词的内涵意境。
歌剧探讨了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女主人公狄朵是歌剧的核心角色,她的形象独特立体,较之于男主人公埃涅阿斯,有着更强烈的人格个性的塑造,以现代的目光审视,有着女性主义的视角倾向。
埃涅阿斯抛弃狄朵,表面上是善与恶之神意志冲突的结果,但这却不仅仅是埃涅阿斯纯粹的借口,它呈现出男性中心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当个人爱欲与公共职责相冲突时,个人的爱情幸福必然将被牺牲,这似乎是任何时代背负历史责任的英雄人物的自觉意识,在埃涅阿斯眼里,一个女子的感情与特洛伊的重建事业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况且,埃涅阿斯对狄朵的背叛并没有给他带来灾难,相反,他因此得以在罗马建邦立国而功成名就。
整部歌剧中,狄朵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通过狄朵的几个重要咏叹调达成。这些咏叹调运用了非常典型的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旋律的写作手法,委婉动人的咏唱音调建立在不断重复的固定低音之上,人声线条清晰透亮,穿越器乐的屏障直击人心。从咏叹调的设置来看,第一幕和第三幕的狄朵咏叹调,都表达了悲伤的情绪,是首尾呼应的,暗示了狄朵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对这段感情相当悲观,她的第一首咏叹调“啊,贝琳达,我准备承受痛苦”建立在c小调——传统的悲剧调性上,第三幕的终场咏叹调《狄朵的哀歌》是歌剧的感情倾诉高潮,为后世无数悲歌的写作提供了范本。
Dido & Aeneas, Z. 626, Act III: Dido's Lament (When I Am Laid in Earth)音乐:Valerie Saint Martin;David Ramm - Dido & Aeneas, Z. 626, Act III: Dido's Lament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哀歌咏叹调构建于一个低音弦乐演奏的固定低音之上,在巴洛克时期,这种半音下行的固定低音往往用于表达伤感、悲痛或者绝望的情绪。咏叹调在这个反复了11次的固定低音上呈现,狄朵吟唱着“当我长眠于地下,愿我的过失不会使你心烦意乱。记住我!但是,啊!忘掉我的命运”,女高音蜿蜒连绵的旋律推动着音乐进程,大量二度下行的倚音旋律仿似流泪抽泣声,至“记住我”这一句走向高音G,达到了咏叹调令人心碎的顶峰,悲恸的情感在乐队的尾奏中流淌着,半音下行的小提琴旋律接续表现着狄朵的痛切之情。合唱队唱了最后的挽歌:“来吧,翅膀低垂的丘比特,将玫瑰花洒在她的墓上”。
演出信息
亨利·普赛尔三幕歌剧
《狄朵与埃涅阿斯》
时间:2023年4月1日19:30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文编 | 秦岭
美编 | Yep

“演出中,我们会用到带羊肠弦的小提琴,用到自然号,用到羽管键琴和风琴,我们想让上海的观众感受一下,当初这些音乐是听起来怎样的一种感觉。”指挥英豪介绍。
为了让上海观众能够感受到这部写作于300多年前的普赛尔歌剧的“原汁原味”,本场演出更是着意“复刻”了300多年前的古乐器的声音和感觉,并专门引进了舞蹈的部分。
“事实上,这部作品几乎一半的音乐是为了舞蹈而写的。所以我们希望加入舞蹈的动作,让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感受普赛尔的创作构思。”
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王丹丹,围绕普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作品本身,为大家做一个导赏。
300多年前的英国歌剧重现当代舞台
——普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
在2023年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系列音乐会节目中,欣喜地看到17世纪英国作曲家普赛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在歌剧舞台的重现,这是巴洛克英国歌剧的扛鼎之作,由普赛尔创作。

亨利·普赛尔(1659-1695)
亨利·普赛尔是17世纪享誉欧洲的英国天才作曲家,被誉为“巴洛克英国的莫扎特”,创作生涯短暂却成果丰厚。过人的天赋使他涉猎广泛,从宫廷礼仪颂歌到世俗器乐音乐,从宗教音乐到戏剧音乐,他对英国音乐传统有着坚实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并成功地将之与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精华兼收并蓄。18世纪的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认为普赛尔的音乐体现了英国音乐的精髓,对其评价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称他为“英国的奥菲欧,音乐上的莎士比亚”。《狄朵与埃涅阿斯》是普赛尔1689年创作的三幕歌剧,歌剧台本由内厄姆·塔特(Nahum Tate,1652-1715)改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ergilius,前70-前19)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剧主要角色为迦太基女王狄朵和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讲述了埃涅阿斯的家园特洛伊受劫后,他遵上帝旨意去寻址重建特洛伊。埃涅阿斯带领21条船只出发,在北非港口迦太基靠岸,与狄朵产生爱情。邪恶的巫婆和她的两个姐妹设计要破坏狄朵的幸福。一个伪装的信使来提醒埃涅阿斯,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上帝命令他抛弃迦太基,另寻新址。最后一幕在海港,水手们唱着即将离开的合唱与舞蹈,女巫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狄朵与埃涅阿斯伤感地离别。船队起航后,被遗弃并蒙羞的狄朵唱着极度悲伤的哀歌自杀。

纳撒尼尔·丹斯-霍兰德《埃涅阿斯觐见狄朵》
作品同年12月在伦敦切尔西的乔赛亚斯·普利斯特先生任校长的寄宿学校(女子寄宿学校)首演,时间不足一小时,所用乐器仅是弦乐和羽管键琴的通奏低音,没有精致复杂的舞台装置,也没有邀请技艺高深的歌唱家,剧中的独唱、合唱及舞蹈都由寄宿学校的女学生展示,个别有难度的角色由教师担任,作曲家则亲自演奏羽管键琴。剧本作家、英国桂冠诗人塔特对戏剧情节进行了修改,删除了维吉尔原诗中大量附加情节,突出了狄朵与埃涅阿斯的爱情主线,并添加上一些“英国元素”:如用恶毒的女巫来拆散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前来提醒埃涅阿斯所负使命的信使,由英国人熟知的人物——罗马神话中的“信使与商业之神”墨丘利取代了原诗中的朱庇特;大海航行的背景与水手们的合唱舞蹈等。塔特撰写的剧本为作曲家提供了人声能够依据构筑旋律的原点,基于韵律优美、简洁抒情的文辞,作曲家创造出一种源出英语抑扬顿挫发音、富于特性的宣叙风格,在妥帖地以音乐旋律描摹语言声调的同时,又能充分表达歌词的内涵意境。
歌剧探讨了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女主人公狄朵是歌剧的核心角色,她的形象独特立体,较之于男主人公埃涅阿斯,有着更强烈的人格个性的塑造,以现代的目光审视,有着女性主义的视角倾向。
埃涅阿斯抛弃狄朵,表面上是善与恶之神意志冲突的结果,但这却不仅仅是埃涅阿斯纯粹的借口,它呈现出男性中心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当个人爱欲与公共职责相冲突时,个人的爱情幸福必然将被牺牲,这似乎是任何时代背负历史责任的英雄人物的自觉意识,在埃涅阿斯眼里,一个女子的感情与特洛伊的重建事业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况且,埃涅阿斯对狄朵的背叛并没有给他带来灾难,相反,他因此得以在罗马建邦立国而功成名就。

《狄朵与埃涅阿斯》手稿
狄朵虽然是美丽、坚强、端庄的女王形象,但她在与埃涅阿斯的关系中,却是站在埃涅阿斯历史职责的对立面,代表了爱情、个人与家庭,承载了千百年来女性被定义的社会角色。从狄朵的特殊身份来看待这段感情,她抛开尊严、放低姿态向埃涅阿斯示爱,代表她的臣民表达缔结姻缘的意图,是一国之主极其严肃庄重的决定,但是令她没有料到的是,狄朵所认为神圣不可违背的誓言,被轻描淡写地忽略。狄朵最终走向死亡,是强烈的受辱之感导致的绝望。整部歌剧中,狄朵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通过狄朵的几个重要咏叹调达成。这些咏叹调运用了非常典型的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旋律的写作手法,委婉动人的咏唱音调建立在不断重复的固定低音之上,人声线条清晰透亮,穿越器乐的屏障直击人心。从咏叹调的设置来看,第一幕和第三幕的狄朵咏叹调,都表达了悲伤的情绪,是首尾呼应的,暗示了狄朵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对这段感情相当悲观,她的第一首咏叹调“啊,贝琳达,我准备承受痛苦”建立在c小调——传统的悲剧调性上,第三幕的终场咏叹调《狄朵的哀歌》是歌剧的感情倾诉高潮,为后世无数悲歌的写作提供了范本。
Dido & Aeneas, Z. 626, Act III: Dido's Lament (When I Am Laid in Earth)音乐:Valerie Saint Martin;David Ramm - Dido & Aeneas, Z. 626, Act III: Dido's Lament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西蒙·武埃《狄朵之死》
《狄朵与埃涅阿斯》是17世纪英国音乐戏剧中当之无愧的桂冠,《狄朵的哀歌》则是这顶桂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这部歌剧直至今日仍经久不衰,令人回味无穷。演出信息
亨利·普赛尔三幕歌剧
《狄朵与埃涅阿斯》
时间:2023年4月1日19:30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文编 | 秦岭
美编 | Yep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