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陈化成抗英故事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10-21 12:37
字号

1984年11月武警上海边防检查站在吴淞区(今宝山区)吴淞古炮台遗址附近施工时出土一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炮身长3米12,炮身宽68厘米,炮口直径32.8厘米,重约3吨,炮身镌刻有“振远将军”、“大清道光二十一年”、“陈化成督造”等铭文。吴淞地处江南战略要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此地加紧造炮,添置大炮多门,改善海防建设。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是1841年由江南提督陈化成督造,并安装在吴淞炮台上。
陈化成(1776年—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人,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出身行伍,骁勇善战,历任清军的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等职,累官至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
陈化成总是身先士卒,挖壕沟他亲自率领,严冬巡海时他驾着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他对饮食从不讲究,所食粗粝,有病也不忽视巡防,认为“栉风沐雨,军营常事”,出入从简,不用仪仗和随从。他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谀,有一次他过生日,一个部将制了一面金字旗作为寿礼,他很生气,下令将金字旗撕裂。他受命巡阅台湾时,虽然带了很多将士,但对各地文武官员的“馈送”,一概不接受,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他为官廉洁,军纪严明,生活俭朴,吴淞一带的人民称赞他“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
陈化成在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期间,常驻厦门。在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陈化成督率水师,多次击退来犯的英国舰队。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军舰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舰长胡夏米等人,同时命令福建水师严加监视,将“阿美士德”号军舰驱逐出福建海域。“阿美士德”号军舰又跑到福建、浙江等地,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陈化成督率福建水师严行堵截。金门、厦门等地的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率领福建水师搜查金门、厦门一带的鸦片走私巢穴,按户清查,四面兜擒,人船俱获,窝巢尽毁。不甘心鸦片走私巢穴尽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军舰到福建海域挑衅,被陈化成率领福建水师驱逐。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借口接回暂留福建漳浦县的英国难民,派遣军舰到福建海域窥探,被陈化成出面制止,并派遣福建水师将英国难民转运至广州,驱逐出境,维护了我国的外交尊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陈化成从福建水师提督调任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加紧部署吴淞防务,抓紧时间造炮,改善海防建设,在吴淞炮台安装了大小二百多门大炮,完善了位于长江口吴淞炮台的防御措施,誓死保卫长江水道。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攻陷定海,两江总督裕谦殉国,英舰窜到长江口,见吴淞炮台戒备森严,不敢贸然进犯。
1842年6月英国侵略者以百余艘舰船,全力进攻吴淞炮台。已经67岁的老将陈化成亲自挥旗指挥开炮,与英国侵略者对轰,誓与吴淞炮台共存亡,他对部下诸将说“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双方激烈炮战数小时,中国守军相继击中英舰“布朗底”号和“弗莱克森”号,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驻守宝山的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在双方炮战最激烈的时候临阵脱逃,致使中国守军全线溃败。陈化成率部死战不退,驰骋疆场,亲点火药连发数枚炮弹,大量杀伤英国侵略者。在英国侵略者登陆吴淞后,面对叫嚣而至的英国侵略者,陈化成临危不乱,亲自指挥中国守军向登岸的英国侵略者射击。硝烟弥漫而不惧,烈焰腾腾而不畏,陈化成镇定自若,誓不言退,与英国侵略者搏斗到最后一刻。部下劝陈化成退却,陈化成怒斥道“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
落日余晖之中,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陈化成神情肃穆,手捋花白的胡须,举首四望,只见嚣张狂妄的英国侵略者,却再也没有没有其他中国守军前来相援,他长叹一声,转身走向炮台,在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旁,点燃引线,无畏地向着英国侵略者开炮,长江口上盛开出一朵朵悲壮的火焰之花。
鲜血染红战袍,壮士此去不复还。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陈化成殉国后,晚清名儒陈康祺称赞“陈忠愍公(陈化成)之守吴淞,葛壮节(葛云飞)、王刚节(王锡朋)、郑忠节(郑国鸿)三公之守定海,及公(关天培)之守虎门,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濡笔纪此,愤气填膺”(清陈康祺《朗潜纪闻》)。
1842年8月牛鉴、耆英、伊里布等投降派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吴淞炮台沦陷后,英国侵略者拆毁了炮台,将残存的大炮深埋地下。直到140多年后由于建筑施工的原因,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重见天日,并交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陈列于该馆位于南京西路325号3楼展厅内。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见证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吴淞战役中抗英名将陈化成将军率领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它不仅是上海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备设施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地方历史和中国海防建设的珍贵实物资料,更是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实物资料。
陈化成(1776年—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人,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出身行伍,骁勇善战,历任清军的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等职,累官至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
陈化成总是身先士卒,挖壕沟他亲自率领,严冬巡海时他驾着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他对饮食从不讲究,所食粗粝,有病也不忽视巡防,认为“栉风沐雨,军营常事”,出入从简,不用仪仗和随从。他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谀,有一次他过生日,一个部将制了一面金字旗作为寿礼,他很生气,下令将金字旗撕裂。他受命巡阅台湾时,虽然带了很多将士,但对各地文武官员的“馈送”,一概不接受,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他为官廉洁,军纪严明,生活俭朴,吴淞一带的人民称赞他“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
陈化成在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期间,常驻厦门。在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陈化成督率水师,多次击退来犯的英国舰队。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军舰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舰长胡夏米等人,同时命令福建水师严加监视,将“阿美士德”号军舰驱逐出福建海域。“阿美士德”号军舰又跑到福建、浙江等地,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陈化成督率福建水师严行堵截。金门、厦门等地的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率领福建水师搜查金门、厦门一带的鸦片走私巢穴,按户清查,四面兜擒,人船俱获,窝巢尽毁。不甘心鸦片走私巢穴尽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军舰到福建海域挑衅,被陈化成率领福建水师驱逐。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借口接回暂留福建漳浦县的英国难民,派遣军舰到福建海域窥探,被陈化成出面制止,并派遣福建水师将英国难民转运至广州,驱逐出境,维护了我国的外交尊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陈化成从福建水师提督调任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加紧部署吴淞防务,抓紧时间造炮,改善海防建设,在吴淞炮台安装了大小二百多门大炮,完善了位于长江口吴淞炮台的防御措施,誓死保卫长江水道。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攻陷定海,两江总督裕谦殉国,英舰窜到长江口,见吴淞炮台戒备森严,不敢贸然进犯。
1842年6月英国侵略者以百余艘舰船,全力进攻吴淞炮台。已经67岁的老将陈化成亲自挥旗指挥开炮,与英国侵略者对轰,誓与吴淞炮台共存亡,他对部下诸将说“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双方激烈炮战数小时,中国守军相继击中英舰“布朗底”号和“弗莱克森”号,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驻守宝山的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在双方炮战最激烈的时候临阵脱逃,致使中国守军全线溃败。陈化成率部死战不退,驰骋疆场,亲点火药连发数枚炮弹,大量杀伤英国侵略者。在英国侵略者登陆吴淞后,面对叫嚣而至的英国侵略者,陈化成临危不乱,亲自指挥中国守军向登岸的英国侵略者射击。硝烟弥漫而不惧,烈焰腾腾而不畏,陈化成镇定自若,誓不言退,与英国侵略者搏斗到最后一刻。部下劝陈化成退却,陈化成怒斥道“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
落日余晖之中,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陈化成神情肃穆,手捋花白的胡须,举首四望,只见嚣张狂妄的英国侵略者,却再也没有没有其他中国守军前来相援,他长叹一声,转身走向炮台,在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旁,点燃引线,无畏地向着英国侵略者开炮,长江口上盛开出一朵朵悲壮的火焰之花。
鲜血染红战袍,壮士此去不复还。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陈化成殉国后,晚清名儒陈康祺称赞“陈忠愍公(陈化成)之守吴淞,葛壮节(葛云飞)、王刚节(王锡朋)、郑忠节(郑国鸿)三公之守定海,及公(关天培)之守虎门,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濡笔纪此,愤气填膺”(清陈康祺《朗潜纪闻》)。
1842年8月牛鉴、耆英、伊里布等投降派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吴淞炮台沦陷后,英国侵略者拆毁了炮台,将残存的大炮深埋地下。直到140多年后由于建筑施工的原因,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重见天日,并交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陈列于该馆位于南京西路325号3楼展厅内。这门清代振远将军铜炮,见证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吴淞战役中抗英名将陈化成将军率领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它不仅是上海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备设施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地方历史和中国海防建设的珍贵实物资料,更是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张雷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