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发表的首封《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背后的故事
乐美真、修菁/人民政协报  
2022-01-08 08:57 字号
1980年,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与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合影。左二为乐美真。图/受访者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央对台工作的老兵,我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感同身受。43年前,我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恢复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首批工作人员,见证了在党和国家对台战略转移到和平统一的大背景下,以全国政协名义向台湾同胞发表首封《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的整个过程。
回顾走过的道路,伴随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台政策的吸引力,我深信,祖国终将统一,正如当年邓小平同志所讲,只要大陆政局稳定、政策稳定、政策见效,顺应两岸人民的需求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完成。
■ 由全国政协向台湾同胞发出的声音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同一天,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全国政协元旦茶话会上郑重宣布:今天把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这背后的一个核心动因和内在逻辑,反映的却是党和国家战略转移及改革开放国策的实行。
此前的一年,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同时在这年的12月15日,中美签订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政府承诺对台湾“废约、断交、撤军”,中美两国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告台湾同胞书》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告台湾同胞书》是新时期国家和平统一事业的标志性开端,它向世界宣告:“统一祖国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为适应这个工作方针需要,1979年12月27日,中央恢复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由邓颖超任组长,廖承志任常务副组长,后调汪锋为专职副组长。
邓颖超同志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后,雷厉风行。在1980年元旦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她表示,《告台湾同胞书》所明确宣告的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更非所谓的“统战攻势”,而是完全是以中华民族的大义和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要动员全党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提出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
茶话会后,她还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她提议以全国政协的名义发表《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向台湾同胞发出中共对台方针的清晰立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协力推动祖国统一。对台领导小组成员对发表这封慰问信也达成了共识,慰问信草稿当场拟出,并综合领导小组成员们的意见,在会上定稿。会议决定,在这年的2月15日,即除夕当日,由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发出这封《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
“台湾同胞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反对‘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分裂,争取祖国统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共同意志。希望台湾各界人士继续努力,敦促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希望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大家做中国统一的促进派。我们也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顺应民意,给台湾同胞以民主爱国的权利,共同走爱国统一道路。”
“亲莫过于骨肉,痛莫大于分离。台湾海峡本来是中国人民往来的通道,现在却成为隔绝我们的鸿沟,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血浓于水,骨肉情深。台湾大陆,唇齿相依。让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更加团结一致,为争取早日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而努力。我们坚信,在八十年代一定能够同台湾同胞共度新春佳节!”
……
今日再回看这封慰问信中的这些话语,仍具有直抵人心的温度和力量,我想对彼时的台湾同胞也是有触动的。这封信发出后,我们收到了岛内以及海内外台胞侨胞的热烈反馈。信中提出的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也在1987年实现。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台湾民众可赴大陆探亲。自此,两岸正常交流的大门被打开,台湾同胞终可以和祖国的亲人团聚。
■ 成立台胞联谊会,发挥台湾同胞的能动性
1980年元旦举行的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还决定,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对台办”)搬进中南海办公。当时,对台办只有杨荫东、王亿、耿文卿和我四位工作人员。会议第二天,我们四人就动手布置新办公室,装电话,办理进出中南海的证件,连夜整理好档案。第三天,就搬进了中南海武成殿附近的工字楼,并向邓颖超同志报到。就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新年的爆竹声中,中央对台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恰逢其时,浙江省率先成立了台湾同胞联谊会。消息传到中南海,邓颖超、廖承志等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同志对这一自发产生的群众团体给予高度的重视,认为它的出现,有助于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和沟通台胞民众的民间纽带和桥梁。考虑到台盟是历史形成的党派组织,可继续发挥其民主党派的作用。因此,邓颖超同志提议建立一个在中共领导的全国层面联系在大陆台胞的民众团体,即成立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开展各项工作。
我作为落实这项工作的对台办工作人员,按领导指示,打电话给彼时正在河北省廊坊地区地委挂职,有归国华侨和台湾同胞身份的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请她来京筹备成立全国台联。
1981年12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台胞代表受生活在大陆的全体台胞的委托,通过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章程》,章程的第一章第一条为全国台联的使命指明方向: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台湾各族同胞的爱国民众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宗旨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联络国内外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同心同德,积极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贡献力量。
此后,全国台联成立作为在大陆台湾同胞之家,密切联系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配合有关部门按照法律和政策妥善处理,关心和协助定居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扫墓、访友、定居和进行各项交流。同时,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和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和台湾人民福祉,协助他们在祖国大陆投资、求学、就业、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
■ 做争取人心的工作
成立台胞群团组织后,落实台胞政策又成为彼时中央对台办的首要工作。对台办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对台胞台属落实政策。
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两部分人:一是去台人员亲属,二是1949年以前到大陆上学工作的滞留台籍人员。对台办曾疑惑为什么甘肃、新疆等偏远地区也有大量去台人员亲属,后来才了解到,都是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送到那里的。
1981年9月和11月,中共中央两次发出通知,对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对相关的冤假错案一律平反。
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决定:释放全部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并给予政治权利。
同年8月,中央落实台属、台胞和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汪锋出任组长,从对台办、统战部、外交部、全国台联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到办公室工作。
落实政策办通过调查组、问卷等形式对全国台属情况进行了普查,两次召开全国性落实政策工作座谈会,清理影响台胞台属入学就业、入团入党的过时文件,补发工资,退还房产,落实优待政策。
到1985年底,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籍同胞共25791人,其中有冤假错案1033起,平反1028起,占99.5%。错判的刑事案件基本得以纠正,错误的行政、党纪处分绝大部分也得到改正。因“台湾关系”被下放到农村的台胞绝大部分回到城镇。除西藏外,各地去台人员102万余人,其在大陆家属约332万人,台属中需落实政策的共117937件,落实114381件,占96.98%。
邓颖超曾说,每年一到开两会,台胞台属反映问题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三年过后,再开会时这样的信几乎没有了。
转眼在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工作的这段时光已经过去40年。回顾这段过往,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也非一日之功”有了更深的感触。正如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早期领导人胸有丘壑,不为浮云遮断眼,利用各种渠道与对岸互通声气,两岸的连理枝才始终没有离断。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海峡对岸蒋经国迫于岛内形势,作出解严、开放探亲等决策,两岸的暗流才汇成破冰的历史潮流。迈入新时代,祖国大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对台政策吸引力明显提高,这是统一的根本保证。“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相信积以数代人之功,两岸间的冰层终将化成暖流。 两岸民众也必将携手,捍卫祖国的统一,共谱民族复兴的华章。
(乐美真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
(原题为《血浓于水 骨肉情深——全国政协发表的首封《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背后的故事》)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