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记支援武昌首义的民革前辈林知渊
马铭德、民革上海市委会/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6-07 20:55 字号
武昌首义的街头场景 (资料图片)
孙中山曾说过,辛亥革命“镇江响应,为有旋转乾坤之力。而此役之从中策动,运筹帷幄及亲临前线者,则为之夏及其弟知渊等人是也”。这里所说的“运筹帷幄”者是林之夏,他早年就读福州英华书院,后又入武备学堂,成为兼资文武的英才。林之夏投军后,任江宁新军第九镇的参谋,后升任该镇第三十五标的标统,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武昌首义后,他来往于江宁、镇江、上海间,策划革命,促旧部林述庆在镇江响应。而“亲临前线”者指率领学生支援武昌首义的南京陆军军校教员——林之夏的弟弟林知渊,为民革前辈、徐汇区筹委会主委。
林知渊(1890—1969),福建省闽侯人。早年考入北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由同学方声涛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率领学生赴武昌前线支援首义。林知渊晚年曾写过一生的自述材料,为后人留下珍贵史料,特别是参加武昌首义的经历。可惜林自述中涉及武昌这一段仅写了二百余字,只谈个人的经历,平实质朴,毫无自矜功伐。后人看来似嫌过于简略,今天还原林知渊在武昌的历史场景,还需借助各种回忆录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1909年5月,林知渊在北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获授陆军工兵科副军校(即中尉),被陆军部派往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任法文教习。据他回忆:“1911年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之役,号召会员前往参加,我在南京得讯较晚未往。”稍后“武昌第8镇新军起义,我领了陆军第四中学学生30余人前往武昌”。林的这句自述太过扼要,隐去了很多细节。借助当时就读南京陆军第四中学陈铭枢的经历,或可作为补充。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陈铭枢和军校的同盟会同学都很兴奋,争相从报纸上查阅消息,大家都希望能赴武昌参加战斗。陈遂被推为代表前往上海,要求同盟会总部拨给旅费成行。10月25日晚,陈铭枢赶到上海,找到林知渊教习寓所。林对陈铭枢说:“你来得正好,宋渔父(教仁)今晚就要上船前往武昌,我们马上去见他。”说完,两人立即前往宋处,刚进大门,见宋教仁已挟着一个大皮包悄悄走出。就在门口,由林知渊居间介绍,陈表明来意,宋问:“你们共有多少人?”陈答:“有四五十人。”宋就在皮包里取出500元给陈,说:“南京方面的事情,已派柏烈武(文蔚)负责,你可同他接头。”林知渊带陈铭枢去见柏文蔚,柏并不赞成学生去武昌,后经一再解释,才勉强同意。陈铭枢记得军校学生是分三批赴武昌参加起义,陈带领第一批队伍先行,同行者有李章达、蒋光鼐、陈果夫等十余人。据黄兴之子黄一欧的回忆,黄兴是混在张竹君组织的红十字会战地服务团中走的,同行者有宋教仁以及南京陆军第四中学陈果夫等人。可见陈果夫、陈铭枢很可能与黄兴同船赴武昌,而林的自述并没有提到这些细节。
林知渊带领军校学生要晚于陈铭枢,他回忆说,途经九江特地“登岸访问了林子超(林森),他是我哥哥的革命老友,时在九江海关工作,暗地进行革命活动。他约我在他办的阅书报社见面,并告我国内一般形势和武汉、九江、南昌等地的秘密筹备工作情况,我听后革命信心倍增”。在林森的鼓舞下,林带领30余位学生,锦襜突骑渡江初——赶往武昌前线。
黄兴到武昌后,先是在武昌都督府与黎元洪会商军事,并往汉口前线督师。11月3日,黄兴在汉阳昭忠祠建立了总司令部。当时统率的部队有三个协和一个团的步兵,一个炮兵营,工兵一队。一周后湖南援军赶来两个协,总兵力约一万三千人。黄兴了解到部队中新兵太多,都未受过军事训练;军官也大都是从弁目提升,指挥能力太差。所以黄兴特别看重受过正规训练的军校生,他10月30日在武昌专门召集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和南京陆军第四中学的学生,发表演说:“你们将来都是国家的干城之选,前途不可限量。现在革命事业迫切需要人才,我保证决不把你们当一兵一卒使用”,当时,在场的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应有陈铭枢、蒋光鼐、陈果夫等人。由于黄兴对军校生的重视,林知渊自述中说,他一到武昌,随行的30余位陆军中学学生全部被编入学生军。当时各省支援武昌的军校学生有三百多人,学生军归总司令部直接指挥。而作为军校教习的林知渊被安排到“汉阳黄兴所领导的革命军总司令部报到”。可见林到武昌的时间,应在11月3日黄兴到汉阳设立总司令部以后。当时二十余岁的林知渊在总司令部,血气方刚,英姿勃发,正所谓“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11月中旬,革命军准备向汉口的冯国璋清北洋军反攻。14日,黄兴在司令部召集军事会议,要求在汉江勘察渡河点,准备架桥北渡攻击汉口清军。林知渊主动请缨,“被派在襄河(汉江)上游架设一道便桥,以使革命军向汉口方面的清北洋军出击”,林所说的便桥,应该是在汉江上搭建的浮桥。16日完成任务后,革命军当晚冒大雨渡汉江前进,建立了滩头阵地,出其左岸攻击汉口清军。但革命军渡河不久,就遇到清军的猛烈抵抗,经过24小时的连续战斗,由于革命军素质与装备皆处于劣势,损失很大,伤亡近千人。撤退时场面混乱不堪,襄河上林知渊所架设的浮桥也被挤断,不少溃兵落入水中,黄兴也在撤退中命悬一线。眼见溃兵争涉,势如山崩的局面,黄兴不禁叹道:“新兵误事,功败垂成”!林知渊应在现场经历这一切。参加学生军的蒋光鼐说,他幸运地搭上一条接运小船,才返回汉阳。汉口反攻的失利,黄兴被迫采取了防守战略。
11月下旬,冯国璋动用三万清军开始反攻,企图将革命军逐出汉阳。21日,清北洋军第六镇过汉江,从蔡甸进攻汉阳。随后又有一部清兵混合之满军2000余人,从孝感南下,由新沟渡河到蔡甸,在城头山构筑炮垒。汉阳的地形上,新沟为蔡甸的咽喉,而蔡甸又是汉阳的门户,这两处皆为守卫汉阳的关键点。林知渊受黄兴派遣,“到蔡甸,指挥该方面民军作战”,阻击两方面的清军。可惜革命军不敌清军的优势兵力,阵地接连陷落。三天后,学生军在扁担山、花园、琴断口、郭家湾一线与清军主力交战,林知渊前往督战,在琴断口高地的激战中,林身负重伤,“被送到汉阳城内治疗”,就此离开战场。到26日,革命军的战略据点都已失守。黄兴连日指挥军队作战,不眠不休,心神俱疲;是日午夜,下令撤回武昌。林知渊的自述中写道,他也在“汉阳失陷前夕,被送到武昌青山”继续治疗。直到12月南北停战,开始议和,林离开武昌“被送到上海医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宣告就职。我见国事粗定,遂返回福建家乡。”
以上是民革前辈林知渊在武昌首义亲临前线的一段经历。进入民国,他涉足各种政治风云,经历也十分传奇。1913年,林知渊带职考入北京陆军大学。在学期间,适逢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蔡锷起兵护国。林辍学南下从军,在护国军第二军方声涛军中当了两个月的参谋处长。护国战争结束后,林知渊离军北返复学。同年,他从陆军大学毕业,留校任战史教官。1917年,张勋复辟,孙中山率领海军部分舰只南下护法,在广东成立军政府。林随同赴粤,参加护法战争。随后他在桂、粤、闽之间,有一段戎马生涯。北伐期间,林知渊受蒋介石委托,促进海军易帜,1927年,他任南洋闽厦海军指挥官,率“海容”号等33艘舰艇,归附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二年,海军全部归附后,林受命为海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海军党代表。此后,林知渊任福建省政府委员达10年之久。
抗战胜利后,林知渊从西北归,途经上海,其福建同乡老友吴艺五,安排林住在自己家附近的环龙路善庆坊10号(今南昌路83弄10号)江寅生家中。该地点当时是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秘密联络站。林在秘密联络站遇见了陈铭枢等民联的朋友。1948年3月,林知渊又路经上海,到善庆坊与江寅生、吴艺五、陈铭枢等人晤谈,得知他们正为秘密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而紧张工作着。稍后,林到南京粮食部任专门委员,负责粮食的购储工作。1949年4月,经陈铭枢介绍,林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林知渊记得他加入民联那天,“陈铭枢相当郑重地陪着我到虹口于振瀛家,于是民联的组织部部长,正卧病中,我在他病榻前听他讲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同年5月,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民革地下负责人郭春涛被逮捕,陈铭枢、于振瀛、吴艺五等人纷纷躲藏起来,吴艺五就藏在林知渊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知渊任民革沪宁区临时工作委员会秘书干事、民革徐汇区筹委会主任委员兼宣传委员。1969年11月,林知渊病逝,享年79岁。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