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抗战时期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从同福里到慎成里的风雨守望
张鼎/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8-12 20:08 字号
阅读提示
■ 1937年1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江苏省委的工作主要以上海市为重点,同时领导江苏、浙江两省党组织的工作,还担负开辟江浙敌后农村抗日武装斗争的重任。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蒲石路旧址旧景(资料照片)
位于徐汇区永嘉路291弄66号(原西爱咸斯路慎成里64号),是一幢新式里弄三层石库门房屋。1939年4月至1942年11月间,这里曾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所在地。旧址现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人团”与江苏省委的重建
中共江苏省委最早成立于1927年6月,此后在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机关多次遭国民党反动当局破坏,于1935年被迫停止活动。
1936年年初,党中央决定抽调一批有城市工作经验的高级干部,分赴上海等国民党统治区重要城市,恢复重建党的领导机构。4月,与部分左翼人士颇为熟稔的冯雪峰先行抵沪,通过鲁迅等人成功寻觅到周文、王尧山等在沪坚持革命斗争的中共党员,上海党组织终于重回中央怀抱。1937年5月17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为迅速恢复和重建上海党组织,会后,中央决定派刘晓赴上海,主持上海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出发前,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分别找他谈话,指出在上海坚持斗争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他到上海后坚持白区工作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斗争策略,注意整顿和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做好群众工作,隐蔽精干,积蓄力量。
1937年6月下旬,刘晓到达上海。随后,根据中央决定,成立了由刘晓、冯雪峰、王尧山组成的“中共上海三人团”,是为上海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刘晓任书记。“三人团”从全国性抗战的总任务出发,确定把党的重建工作与领导群众公开的抗日救亡运动,既严格区分又密切结合,使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基础在广泛的群众运动中发展起来。
1937年1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刘晓任书记,刘长胜任工委书记(后任副书记),王尧山任组织部部长,沙文汉任宣传部部长,张爱萍任军委书记。江苏省委的工作主要以上海市为重点,同时领导江苏、浙江两省党组织的工作,还担负开辟江浙敌后农村抗日武装斗争的重任。此后,省委按照不同产业、不同系统,设立了工、职、学、妇等各个党的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上海的地下斗争。
与汪伪“76号”爪牙做邻居
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特点,改变此前“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大机关作风,省委机关采取了“机关社会化”“机关家庭化”的做法。即所有各级领导机关都不以机关的名义出现,而以家庭亲属的名义相处,使机关在外表上同一般居民家庭一样。
1937年11月至1942年11月,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尧山的住处成为省委的主要机关之一。为确保安全,5年里,他的住处曾四度搬迁。其中,1937年12月至1938年秋,省委机关设在巨籁达路同福里(今巨鹿路211弄)16号。这是一幢坐南朝北的3层石库门楼房。王尧山、赵先夫妇住在底层。赵先原在小学教书,搬来这里后便辞去了教职,除承担省委妇委的部分工作外,专职掩护省委机关。
当时,省委会议每周一次,多数是在这里召开。会议一般开一天,如果是上午开始,就在这里吃午饭,饭后必须打一会儿扑克牌,以掩人耳目。然而,同福里的环境并不理想。后来成为汪伪“76号”行动队队长的吴世宝,他家的前门正对着王尧山家的后门。吴家大门常常敞开着,有时候赵先在灶间做饭,吴世宝就站在她家后门口,找话题和她攀谈。
为安全起见,省委机关迁到了蒲石路(今长乐路)504号。这处房子是沿马路的,有许多方便之处,省委开会时,他们就把前门半开半闭着,作为表示安全的记号,在对面的马路就可以看到。然而不久,因房客发生家庭纠纷,法租界巡捕房的包打听常来调查案情。于是,王尧山和刘晓商议租幢独家居住的房子,以方便保障机关内部的安全。
慎成里的两次遇险
1939年4月,江苏省委机关又转迁到西爱咸斯路慎成里64号。由王尧山夫妇作二房东,刘晓一家人作三房客,掩护省委活动。住进慎成里的独幢房子后,虽然没有了左邻右舍的干扰,房子内部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了,但仍然发生过两起不安全的事件。
就在王尧山夫妇刚搬来不久,一天早晨,他们在熟睡中被敲门声惊醒,只见房间的气窗上有个碧眼黄发的外国人正在向室内窥视。打开门后,两名法国巡捕闯了进来,拉开床头的小柜看了看,又打开大柜、箱子翻了翻,接着又到二楼刘晓房间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才走。当天,为了安全起见,王尧山买来油漆,将气窗上的玻璃漆成和房间墙壁一样的颜色。
还有一次是在1941年,刘晓和夫人去了重庆。王尧山夫妇便将二楼出租给一个自称开厂的老板。忽然一天半夜里,他们听到前门外有皮鞋跺地的声音,接着又传来敲门声。打开门后,一名中国巡捕急速走进来,说着:“外面快冻死了!”原来,楼上所谓的老板,其实是个汉奸。这名巡捕是来保护他的安全的。此后几天,这幢房子的灶间里夜夜坐着一名巡捕。所幸的是,没过多久,这个汉奸就搬走了。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