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评《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以全新视角触摸智者灵魂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11-05 09:01
字号


《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 季理真 王丽萍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迎来了百岁寿辰。数十年来,杨振宁先生一直是在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华人科学家,为中国科学的长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杨振宁先生漫长而卓有成效的学术生涯中,他见证了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许多重要事件,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都有共事和交流。《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通过期颐之年的杨先生的视角,回看20世纪重大的科学事件,阐述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及相互影响,并展示了科学家的学术工作、日常生活、个人性格以及科学家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现了华人科学家对世界科学史的独特贡献。
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季理真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王丽萍,从2016年开始,每年与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园相约,和他进行深度的沟通,从数学到物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从数学家到物理学家,从他们的伟大工作到他们的浪漫生活,从快乐的成就到悲伤的事件乃至悲剧,从学术上的亲密合作到互生嫌隙……话题无所不包。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还能保持睿智、机敏,且能侃侃而谈数小时,分享他对生活和科学的感悟,展示其伟大的洞察力和智慧,这对编者和读者来说,真是难得的幸事。
这本访谈录中记录了2016年至2019年间季理真和王丽萍对杨振宁进行的8次访谈。在这8次访谈中,通过杨振宁先生的独特视角,为读者揭示了过去的100年里,世界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数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很多关于科学的故事,也对科学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他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科学家也是人,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而在哪些地方又表现出特别有个性的一面……在对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的话题讨论中,拆除了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屏障,打破了人们对学术研究的刻板印象,娓娓道来,尤为引人入胜。
杨振宁首先是物理学家,但他在很多场合都会提及作为数学家的父亲,并表示向父亲学到的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对他的学术有很大帮助。中国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是个热闹的大家庭,包括已经功成名就的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周炜良、丘成桐、田刚等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如张首晟、张伟、恽之玮、许晨阳等,也作出了杰出的成绩,而老一辈学者对他们的影响是明确的、看得见的。这还是一个硕果累累、辛勤工作的大家庭,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大家庭,有自己的遗产与故事。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说,才德出众的人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以此砥砺自己的品德,从而磨炼得像天道一样刚健、山性一样厚实,因此他们每天神采四射,在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进。访谈录按访谈时间分篇,再根据讨论主题独立成文,既是优秀的科普,也是独特的学术著作,通过口述实录形成的珍贵的科学历史资料,汇集了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科学思想和人文光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杨振宁先生对科学和生命的热爱,学习和欣赏他生命中积累的智慧。通过他超乎寻常的漫长一生,我们也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了解到数学、物理学及其在宇宙中的互动。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还令读者得以从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理解一位有趣的杨振宁先生,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触及一位杰出智者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中,杨振宁先生的重要文章《父亲和我》,也被收在附录中。这一名篇饱含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成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永恒见证。此外,附录中还包括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贝尔奖获奖论文,以及杨振宁关于Yang-Mills理论的重要文章等,读者可以从中部分了解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理解,书后附有访谈中提及的著名科学家的人名注释表和人名译名对照表。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这是杨振宁特别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一首诗,似乎也印证了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他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再回到清华引领新的事业,他的命运变迁一直与时代密切呼应。从2004年回到清华至今,又17年过去了,以他为圆心,一束束科学之光从清华园不断向外辐射,闪耀星空。这位蜚声世界的顶级科学家在每一个点上都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停止为祖国作贡献。
责任编辑:谷钦慧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