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历史地理丨景云深处尽名家
政协头条记者 潘良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5-25 09:53 字号
在虹口区多伦路135弄背后,有一条小小的弄堂,名叫景云里。弄堂里有3排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石库门楼房,总共32幢。弄堂虽小,却不容小觑——鲁迅、叶圣陶、茅盾等许多红色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最早搬到景云里的文化名人是叶圣陶。景云里建于1925年。1927年5月,叶圣陶就入住景云里11号,直至1932年春。此时的叶圣陶是商务印书馆著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的主编。《小说月报》在当时拥有众多读者,社会影响非常大。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政治空气紧张沉闷,文学创作趋于萧条。叶圣陶接办的第一期,就编辑了“创作专号”,专门发表新人新作,一大批进步作家被他挖掘出来,比如丁玲、巴金、施蛰存、戴望舒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沈雁冰(茅盾)。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与夫人孔德祉一起从武汉回到上海,秘密居住在景云里11号。苦闷的沈雁冰提起笔,用4个星期时间写成中篇小说《幻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写完前半部后,他打算请住在隔壁的叶圣陶先看一看,提点意见,还随手按照自己当时的心境,写上“矛盾”两字作为笔名。叶圣陶读完手稿后大加赞赏,要沈雁冰尽快写完,分两期在10月、11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并建议将笔名“矛盾”改为“茅盾”,以防当局查问。《幻灭》刊发后,反响很大。之后,沈雁冰在景云里又写了《动摇》《追求》,与《幻灭》合成了一个长篇,题名为《蚀》,从此声名鹊起。
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从香港到达上海,去看望住在景云里10号的三弟周建人。此时,周建人的西邻是叶圣陶,再往西一家是沈雁冰,附近还住着商务印书馆的其他同事。当时,鲁迅想在上海安家,觉得景云里熟人多,是个不错的选择。就这样,10月8日,鲁迅与许广平正式入住景云里23号的3楼,次年9月与周建人一起搬进18号,1929年2月又搬到了隔壁的17号。同年9月底,周海婴出生。许广平曾有诗云:“景云深处是吾家。”
在景云里寓所,茅盾曾与鲁迅进行过一次深入交谈。鲁迅说:“我在广州想和创造社造成一条战线,但没造成,现在到了上海,我还是要联合创造社,造成一条战线,来呐喊几声,破破大屠杀后的寂静。”茅盾说:“我要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下来,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在同仇敌忾中,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共同战斗在左翼文坛上。
1928年9月,由陈望道、施存统、汪馥泉、冯三昧等人成立合资经营的大江书铺。书铺就设在景云里附近,所以陈望道等与居住在景云里的鲁迅、茅盾等人交往甚密。大江书铺主要出版进步文艺书刊,是上海出版界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1928年10月创办《大江月刊》,1930年出版鲁迅主编的《文艺研究》季刊。书铺还出版鲁迅、陈望道、冯雪峰等翻译的大量的国外进步文学作品,以及茅盾的《宿莽》《野蔷薇》,丁玲的《韦护》等中国作家作品。
1928年九十月间,在鲁迅的帮助下,柔石(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入住景云里23号,并在周建人家中搭伙。柔石是深得鲁迅器重和喜爱的青年,是鲁迅眼中“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鲁迅常常带着他上街看电影、上馆子、逛公园、出席会议、会晤朋友,还托他取钱、购物。他们还一起办朝花社,办《语丝》杂志,筹组左联。1931年1月17日,柔石在东方饭店被捕。鲁迅急找蔡元培出面营救,未果。2月7日晚,柔石与其他22位志士一起被枪杀在龙华。噩耗传来,鲁迅愤而吟出“忍见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
自1928年12月9日,冯雪峰由柔石陪同到景云里17号见到鲁迅后,两人之间就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关系。当时,冯雪峰是中国共产党与鲁迅之间的联系人,鲁迅也因而密切了与中共的关系。1929年2月,冯雪峰移居茅盾家3楼。住在景云里期间,他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翻译,完成数十万字的译稿,奠定了他中国现代重要文艺理论家的地位。
此时的景云里,群星璀璨。它源源不绝地向国内输送着大量进步的思想与文化产品,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管卓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