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6年来,达州市政协做了这样一件事,被表彰为四川省先进……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5-06 19:13
字号


以行动兑现承诺
4月22日,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向全省人民庄严宣告:全省现行标准下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会上,900个集体被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达州市政协办公室名列其中,兑现了6年前的承诺。
倾情帮扶“一对一”
“最近身体如何?送给你们养的小鸡长得咋样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达州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杜韦正跟结对帮扶户张吉仁打电话,关心其生产生活情况。尽管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杜韦还是保留着与结对帮扶户“每月探望一次、半月一通电话”的习惯。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达州市政协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协的号召,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一名机关干部帮扶一个贫困家庭。2015年,在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基础上,达州市政协进一步深化举措,开展“企业帮村 委员帮户”活动,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职工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与3016户贫困家庭“结穷亲”。

市政协副主席、“双帮”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洪波告诉记者,全市292个委员企业与258个贫困村进行了“结对”帮扶,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头定点联系帮扶8个贫困村,每月入村“现场办公”一次,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督导工程项目推进。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机关干部结合自身能力和掌握的资源,向帮扶对象捐赠鸡苗、果树苗、猪仔等,竭力帮助他们发展“微产业”。委员企业则结合贫困村实际,以“一村有一品,产品有其名”的思路,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规划扶贫产业项目。
“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我们费了一番功夫。”张洪波说,“发展‘微产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收,还能调动他们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产业振兴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2015年活动开展以来,市政协“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共办实事好事4976件,协调各类资金1.21亿元。委员企业在富民产业、基础设施、医疗救助等方面的项目1161余个,为帮扶村持续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党建引领“全覆盖”
2015年4月,达州市政协机关开始结对帮扶万源市铁矿镇泥溪沟村时,该村党支部处于“无经费、无阵地、无组织生活”的窘迫境地。
“市政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村党支部换届,重建村‘两委’班子。”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邓瑜华说。
通过市政协机关党委与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泥溪沟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增强了,村里事务逐渐形成了“干部群众一起干”的局面。
邓瑜华认为,脱贫攻坚要同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市政协在全市政协系统探索建立了“党建+结对帮扶”“党建+委员企业”等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之路。

市政协委员谷方勇在自己的企业中成立了联合党支部,通过开展党支部活动和“企业沙龙”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凝聚力。在园区联合党支部领导下,谷方勇的企业积极参与“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和“企业帮村 委员帮户”活动,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14000人次,帮助190个村建立电商服务站,帮助1200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在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协还积极探索“党员+专家”“党员+乡友”等模式,将党建工作由机关延伸到委员企业,逐步扩大范围,实现了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
□李敬洲 本报记者 张建
责任编辑:管卓

- 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